正在閱讀
告別中環進駐葵涌,漢雅軒「工廠畫廊」的實驗

告別中環進駐葵涌,漢雅軒「工廠畫廊」的實驗

創立於 1983 年的漢雅軒畫廊,早期在九龍布力架街的住宅區開業,1991 年進駐中環,2011 年遷入畢打行。直到 2020 年,漢雅軒毅然放棄核心商業區,遷回葵涌的倉庫改建而成的常設展覽空間。
漢雅軒遷回葵涌之後首場展覽「搬屋」,香港藝術家周俊輝的作品擺在門口迎賓,非常搶眼。(黎家怡提供)
步出葵興港鐵站,沿著天橋直走,下路面再往山的方向爬坡,拐進偌大的車場入口,老舊的貨運升降機需要人手用力打開門,好不容易汗流浹背,終於來到漢雅軒展場新址。
創立於 1983 年的漢雅軒畫廊,早期在九龍布力架街的住宅區開業,1991 年進駐中環,2011 年遷入畢打行。直到 2020 年,漢雅軒毅然放棄核心商業區,遷回葵涌的倉庫改建而成的常設展覽空間。上周六(20 日),新空間舉辦首場展覽「搬屋」,吸引不少業內人士捧場,訪客包括M+ 博物館行政總監華安雅等。
漢雅軒創辦人張頌仁。(黎家怡提供)
「我告訴別人,葵涌是工廠區,我們是工廠大廈畫廊。」年近70的漢雅軒創辦人張頌仁不諱言承認,畢打行是香港最貴的房產,租金高昂。搬到工業區的決定,經濟考慮很重要。葵涌現址本來是漢雅軒的倉庫,前稱「漢雅立方」,過去也辦過多場大型展場,包括 2012 年台灣藝術家陳界仁的個人展覽《幸褔大廈 I》。
張頌仁解釋,畫廊設於中環,營運成本高,規劃需要非常謹慎,不得不做具有商業價值的展覽。然而,他相信市場尚未開發的藝術家往往最有趣味,所以過去在畢打行也堅持每年做最少一兩場「商業價值不那麼高的展覽」。其中去年為新加坡出生的女性藝術家沈綺穎舉辦展覽「總有一天我們會明白」,從自身家族歷史出發探討馬來西亞華人面對的政治處境,更是張頌仁的年度推薦。
因應中環畢打行租約期滿,張頌仁毅然離場,把業務重心遷回葵涌,銳意改造倉庫空間,減低商業壓力輕裝上路,喊出「邁向新時代」的口號。張頌仁解說:「新時代已經追著我們而來,只是整個政治經濟結構不願意去面對。」科技、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地緣政治等問題變得迫切,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更突然令全世界都一下子感覺到,這場龐大轉變不是局部而是全球性的。
漢雅軒新址空間。(黎家怡提供)
漢雅軒新址空間。(黎家怡提供)
疫情之下,藝術界頻繁的跨國交流被迫停擺,讓張頌仁反思藝博會的必要性。他相信,藝術「最適合國際交流」,不止於商品交流,更可以與當地人溝通,又會流傳到一般普羅大眾,中西文化也得以平等對話。作為畫廊老闆,他承認有需要透過這類平台接觸收藏家,建立國際形象,但每次參展成本近百萬港幣,「投入那麼大成本,花費那麼多氣力,我認為需要重新思考一個平衡點。」
張頌仁希望未來可以盡量減少參與藝博活動,把心神放回經營畫廊空間。他指出,漢雅軒向來並不純粹追趕著商業上成功的藝術,更希望把有意思的新作推廣出去,「邁向新時代就是可以有新的實驗」。 就像過往畫廊在畢打行,每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期間舉行展覽暨音樂會的活動,他現在計劃把音樂活動常態化,「讓大家有個藉口來聚聚」,吸引人流。
開幕當天,漢雅軒備有音樂活動,張頌仁更透露日後音樂會可能常態化,吸引人流。(黎家怡提供)
「這個時代之下,我們要怎去面對?大家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但起碼極度商業模式的做法需要改變。」
作為新空間首場展覽,推門而進首先見到的是香港藝術家周俊輝、林東鵬的作品;其他合作多時的前輩,如陳福善、陳餘生等畫作也掛於牆上。展品雖多,但很多是藝術家比較早期的作品,策展主題不算明顯,「搬屋」似乎未見大膽實驗的痕跡。張頌仁解釋,是次展覽以「遷移」作為主線,挑選一些含有「移動」意象的作品,例如:吳山專的紙箱、方力鈞的雁南飛等等。他坦言,新空間較大,「可以將我收藏的、舊的東西重新放出來,做出不同組合的展覽」。他透露正在規劃下一場展覽,打算聚焦女性藝術家,把不同時期的藝術品並置,「時間點不再限於當下,希望未來做出具有時間和歷史深度的展覽」。
黎家怡( 35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