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朝向未來的產業提案:ART TAIPEI 2023幾大特展的多面挺進

朝向未來的產業提案:ART TAIPEI 2023幾大特展的多面挺進

Industry Proposals for the Future: Multifaceted Advancement Shown by Several Special Exhibitions at ART TAIPEI 2023

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三十年來持續有所累積,除了行之有年的「MIT新人推薦特區」、「原住民藝術特展專區」,今年特別將碳權交易與管理、以及數位憑證技術擺上檯面,推出聚焦水墨藝術的「藝術資產與永續示範展區」在藝博會這樣一個包含大量溝通交流、社群碰撞的場域,展現出旨在協助產業升級的新提案,頗具前瞻性。

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台北藝博」)三十年來持續有所累積,就行之有年的特展規畫而言,近年來逐漸可觀察到一條朝向未來課題而展開的路徑,其中又蘊含了不同層次、不同面向的主題與方向。

就本屆台北藝博而言,一則是持續透過媒合畫廊與藝術家,助力年輕藝術家增加市場能見度、拓展市場前景(MIT新人推薦特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藝術家的參與年齡上限從過去的35歲提高至40歲,擴大了扶持範圍。二來繼續規劃原住民藝術特展專區,並媒合畫廊的產業行政專業以及特邀策展人的視野,不斷引介臺灣優秀的原住民藝術家進入藝博會舞台,連同近年透過規模不同的各類型原住民藝術展演、評獎、論述、交流活動等如雨後春筍,臺灣原住民藝術社群與主流藝術生態、藝術產業之間的連結明顯增強。三則是今年特別將碳權交易與管理、以及數位憑證技術擺上檯面,推出聚焦水墨藝術的「藝術資產與永續示範展區」,這是繼前兩年台北藝博推出NFT特展、永續主題特展等結合新興科技與永續觀念的企畫之後,更進一步地將實作示範與藝術主題相融合,在藝博會這樣一個包含大量溝通交流、社群碰撞的場域,展現出旨在協助產業升級的新提案,頗具前瞻性。

延伸閱讀|ART TAIPEI 2023台北藝博VIP搶先看,精選18家必逛畫廊展位

延伸閱讀|ART TAIPEI 2023台北藝博正式開幕,28間亮點展位一次看!

藝術資產與永續示範展區—水墨特展:執墨|X02

有別以往的特展,此次台北藝博特別結合了水墨特展與畫廊協會與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近年持續關注的永續議題以及藝術資產、數位憑證等研究,以「藝術資產與永續示範展區—水墨特展:執墨」為名,將「執墨」展中的作品結合數位憑證登錄及管理(藝術品區塊鏈保證書),並同時開放傳統付費方式之外,結合碳權的方式交易(藏家可以80%價金+碳權付費)。

延伸閱讀|【碳權交易藝術】臺灣如何作為世界的第一步?直擊「綠色使命辦公室」的藝術產業升級藍圖

水墨特展:執墨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庫)

30週年的特展,除了希望引領大眾再次回望東方文化藝術的經典「水墨」如何與臺灣的土地對話,也希望呈現畫廊協會作為觀察與推動臺灣產業發展的中介平臺,對未來的想像。 由臺灣藝術策展品牌「bísút」策畫的「執墨」,展出席德進、葉世強、李元佳、李重重、李華生、袁慧莉6位藝術家的作品,不同世代與時代處境的六位藝術家們,如何面對自己對藝術的追求,但同時在藝術家選擇與展覽陳設上,隱然以兩兩一組的方式,相互對話、投射彼此的處境、探問與解答。

延伸閱讀|【碳權交易藝術】在延續中創造永續——2023 ART TAIPEI「藝術資產與永續示範展區—水墨特展:執墨」

延伸閱讀|【碳權交易藝術】畫廊產業與水墨藝術的永續發展意識

水墨特展:執墨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庫)
水墨特展:執墨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庫)
水墨特展:執墨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庫)

原住民藝術特展專區:「復返山林」︳X01、X08

ART TAIPEI已連續第四年開闢的原住民藝術特展專區,今年由擔任策展顧問的林怡華邀請五位曾旅居異鄉、如今回到部落生活的藝術家展出作品。以「復返山林」為題,一語雙關地指涉身體與生活、身分與精神的雙重復返,暖色的展區色系也讓人聯想起那生長、貯存著傳統智慧的溫柔土地。

左:伊命.瑪法琉(Iming Mavaliw)作品;右:武玉玲(Aluaiy Kaumakan)作品。(本刊資料庫)

古老的編織與木雕文化是精神原鄉的代名詞,也成為原住民藝術家們「復返」之路上所深入的領域和共通創作語彚之所在。泰雅族的尤瑪.達陸(Yuma Taru)回到部落後長期投入尋返和再生泰雅族的編織技藝,裝置作品《如生之初》以其依古法從種植苧麻線材與植物染料而製成的不同紗線為基本媒材,渾然一體的有機造型迸發生命的美與力量。

尤瑪.達陸(Yuma Taru)《如生之初》。(本刊資料庫)

太魯閣族的拉拜.伊勇(林介文,Labay Eyong)的編織裝置作品《母親的身體》拼接了手工織物與母親留下的旗袍,呼應其創作中始終強調與追尋的、在傳統、記憶與當下之間交織出的生命智慧。排灣族的武玉玲(Aluaiy Kaumakan)則透過邀請部落婦女共同創作,其標誌性的複合媒材軟雕塑以同心圓的多樣纏繞映射部落社群關係的再生。

武玉玲(Aluaiy Kaumakan)作品。(本刊資料庫)

有著設計背景的卑南族藝術家米類.瑪法琉(Milayg Mavaliw)以手繪表現出變化豐富的紋路與精神維度;其族人伊命.瑪法琉(Iming Mavaliw)投入木雕創作二十餘年,此次展出的木雕裝置與家具,傳遞出貫穿部落日常生活、不在傳統與當代之間作出二元區隔的宇宙觀。

米類.瑪法琉(Milayg Mavaliw)作品。(本刊資料庫)

MIT新人推薦特區|K01~K08

「MIT新人推薦特區」今年展出的8位藝術家分別為,王俞晴、林弈軒、胡竣傑、陳佑朋、陳楷仁、張驊、楊奕軒、謝榕蔚。他們創作媒材形態多元,大致可分為油彩、壓克力顏料與中性筆紙本繪畫、錄像與攝影、不銹鋼雕塑。

王俞晴作品於MIT新人推薦特區K03展位展出。(本刊資料庫)
楊奕軒,《沉默風景》,72.5×116.5cm,油彩、亞麻布,2017-2018。於K06展位展出。(圖片來源:名山藝術)

王俞晴的錄像與攝影,轉化疫情期間在紐約遭遇歧視的經驗,挪用塑膠袋的語彙探討自身的身分認同,雖輕巧地將物件與行為表演結合,但卻探討深刻的沈重議題。楊奕軒創作以油畫為主,作品通常刻意從現有的風景夾縫中避開人為的部分,呈現純粹的自然景觀,使之相對陌生化,不過這次展出的作品卻試著將人造物納入影像中,顯現物件在自然中的靜謐之感。

林弈軒作品於MIT新人推薦特區K04展位展出。(本刊資料庫)
陳楷仁作品於MIT新人推薦特區K05展位展出。(本刊資料庫)

此次繪畫作品關注面向眾多,林奕軒透過繪畫來反擊被高度圖像化的世界,將圖像解構、拼貼呈現具有豐富肌理的畫面,亦是重新對圖像的詮釋與認知。陳楷仁則是用「表皮層」的比喻,以詼諧的畫面來表達對社會的體悟及觀察。張驊的油彩作品描繪數位時代下的風景,重現記憶的切片及情景。 陳佑朋畫作以自創的網路網格空間,過渡到現實實體空間,並納入自身童年經驗組成,進而隱喻生活在空間中的人們心中的感受,展場也透過3D列印呈現繪畫中的網格空間。

張驊作品於MIT新人推薦特區K01展位展出。(本刊資料庫)
陳佑朋作品於MIT新人推薦特區K08展位展出。(本刊資料庫)

謝榕蔚以中性筆在平面繪畫中創造抽象空間,並探討「光」的各種視覺意象,其直立塗有螢光顏料的鋸齒狀雕塑,亦呈現光線映射的視覺意象。兩者的畫作與雕塑間皆呈現一種有趣的互文與對話關係。而胡竣傑作品純粹以不鏽鋼雕塑為主,探索自身的認知與情緒,試圖在不平衡之中創造平衡的可能。

謝榕蔚作品於MIT新人推薦特區K07展位展出。(本刊資料庫)
胡竣傑作品於MIT新人推薦特區K02展位展出。(本刊資料庫)

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展期| 2023.10.19-10.23
地點|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展演一館(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五號)

ARTouch編輯部( 167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