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牽動亞洲收藏大勢,第七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登場

牽動亞洲收藏大勢,第七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登場

今年詭譎的全球政經情勢,會不會影響這場亞洲最盛大的藝博會銷售呢?答案,就要看各家畫廊端出旗下藝術家的那些好作品。從目前本刊蒐集的重要畫廊展前資料,各家畫廊同樣精銳盡出。
相關閱讀: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公布2019香港展會參展畫廊名單〉
●〈藝博會關鍵人物的戰役:專訪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黃雅君〉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即將於3月27日舉辦貴賓預展,達242家畫廊共襄盛舉。(©Art Basel)
年度的亞洲藝壇盛事,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簡稱香港巴塞爾),即將於3月27日舉辦貴賓預展,達242家畫廊共襄盛舉,與去年的248家大致相當。那麼,今年詭譎的全球政經情勢,會不會影響這場亞洲最盛大的藝博會銷售呢?答案,就要看各家畫廊端出旗下藝術家的那些好作品。從目前本刊蒐集的重要畫廊展前資料,各家畫廊同樣精銳盡出。
大會的主要項目「藝廊薈萃」(Galleries),達196家畫廊入選。2018年「ArtReview 藝術權力百大排行榜」(Power 100)排名第一的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Gallery)本次除了帶來多位旗下知名藝術家,還主推美國藝術家卡羅爾.波維(Carol Bove)的雕塑作品(詳本期封面故事專輯);而卓納畫廊同時於香港H Queen’s空間,推出德國藝術家尼奧.勞赫(Neo Rauch)的亞洲首次畫廊個展,深受矚目。而在巴塞爾展會裡的主展區「藝廊薈萃」,另有多家畫廊採取大膽的個展策展,在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的展位與藝術品裡獨樹一幟。例如,誠品畫廊推出劉小東個展,大未來林舍推出吳大羽個展。而耿畫廊另外在展位內的「策展角落」(Kabinetth)項目,推出王攀元「異鄉人」個展等。
誠品畫廊
誠品畫廊展出劉小東自2008年至今十年間所創作的近30件油畫、水彩、版畫系列與紙本作品,包括特別為香港巴塞爾創作的油畫,見證了藝術家從簡單生活追求精神滿足的想望。此次亦將展出他帶有社會意義的大作和人像畫,以及受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之邀前進非洲繪製的水彩作品。但尚未展出劉小東最近結合監控鏡頭、人工智慧機械手臂自動繪畫的全新創作。
作為身體力行的實踐派藝術家,劉小東不限於待在工作室創作,總是選擇親臨前線現場勘探常民的生活現實。他曾說:「藝術家要行動,要克服知識份子的矯情,真的像勞動人民一樣,去流汗、去現場體驗。」因此他投身於時代的洪流,到變遷中的城市以現場寫生記錄自己的觀察,凝練有力的筆下,捕捉到每一個平凡人平凡物所蘊含的生命厚度。誠品展出的新作以蔬菜與果子等再尋常不過的食物為繪畫素材,例如《畫室地上的蔬菜》。還有2014年的大作品《記憶樹-1》,以中立而冷靜的視角述說印尼的過去與現在的「記憶樹」系列。
劉小東《記憶樹-1》,油彩、畫布,200×400cm,2014。(誠品畫廊提)
大未來林舍畫廊
大未來林舍畫廊,則讓香港巴塞爾首次出現完整的吳大羽個展,以多角度呈現吳大羽創作的各種嘗試與研究。媒材包涵油畫、漫畫、水墨、彩墨、蠟彩、色粉、水彩、鋼筆畫及鉛筆畫等,從展出作品,可看到吳大羽深入結合多種風格的研究,如印象派、立體派、野獸派,乃至於東方線條及構圖的實驗。在大未來林舍畫廊的展位,同時並呈豐富的油畫與紙上文獻作品。吳大羽除了創作在藝術史上所佔有的重要地位外,亦培育出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第二代兼融中西藝術的畫壇翹楚。
透過大未來林舍的完整展出,可以一窺吳大羽的完整創作風貌。吳大羽曾說:「……示露到人眼目的,只能限於隱晦的勢象,這勢象之美,冰清月潔,含著不具形質的重感……。」其繪畫可與傳統東方繪畫精神有所銜接,東方抽象是為「意象」,介於具象和非具象之間。而所謂「勢」,也就是具體形象間的聯繫,這是中國人哲學所謂「自然」,即是吳大羽所提的「勢象」。吳大羽的學生在「勢象」中各自體會出自己定義的部分,影響著華人抽象繪畫的整個起源、啟蒙。透過本次難得於香港巴塞爾的完整展出,將可讓更多國際觀者,更深入認識這位在創作與教學,影響無數的華人現代藝術宗師。
吳大羽《無題》,油性蠟筆、紙,14.8×10.2cm,年份不詳。(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佩斯畫廊
逾半世紀歷史的老牌畫廊佩斯畫廊(Pace Gallery),這十多年深入亞洲佈局,擁有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TeamLab、張曉剛等亞洲一線明星,在主展位內亦參與了「策展角落」項目,推出美國藝術家瑪麗.闊思(Mary Corse)。同時,亦在H Queen’s大樓的佩斯香港空間,推出闊思首次於亞洲的個展。過去半世紀,闊思致力探索感知、光的特質和抽象概念,通過繪畫的創新,以光作為藝術的主題和媒介進行持續的探討。這次展出闊思的新作,延續她對玻璃微粒和簡潔的紅白黑壓克力顏料的運用,並創作出簡單的幾何構圖,為她的創作呈現冷光的內部空間建造結構。而她的創作,不僅蘊含了對光的表達,還有對主觀體驗的創新探索,對周邊的環境解放自我,折射光的同時邀請觀眾在動態視覺中進行一場感知的邂逅。
瑪麗.闊思《無題(白色內帶,白色邊)》,壓克力顏料混合玻璃微粒、帆布,182.9×182.9cm,1999。(©瑪麗.闊思,凱吉克畫廊、里森畫廊、佩斯畫廊提供)
耿畫廊
耿畫廊於主展位帶來王懷慶、蘇笑柏、蔣友梅、彭薇4位藝術家的作品,以「異鄉人」的主題,串聯起這4位藝術家之作。現代藝術在華人世界的興起,往往伴隨著遷徙與離異,藝術家生命裡的鄉愁與文化認同,成為他們思考藝術時無法避免的潛標題。而主展位的主題,其實也延續到耿畫廊於「策展角落」單元的王攀元「寂靜之境」。
對應主展區的主題「異鄉人」,王攀元的處境更多了一層無奈與悔恨。從大陸隨軍來台,這樣的情緒使王攀元的藝術直觀自身心底的孤寂,觸動觀者心弦。歷史的傷痕烙印在王攀元的身上,讓鄉愁成為他與台灣近代歷史的共同的鏡像。王攀元將自身生命的不滿寄託於繪畫中,他讓自己投射於畫中孤獨的動物、人影、孤帆,與屋舍,那孤獨而抑鬱的藝術語言,映照著他人生大半輩子的流離失所、回不去的原鄉,在畫中喃喃吟嘆已碎的思鄉夢。此次,亦是王攀元作品首次登上香港巴塞爾,讓更多國際旅人一同品味。
王攀元《祈禱者》,油彩、畫布,45.5×38cm,1975。(耿畫廊提供)
豪瑟沃斯
近年來積極布局亞洲市場的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亦是連續七屆參與香港巴塞爾。在展會舉行之際,於北京松美術館,協力舉行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個展「永恆的絲線」。這是延續去年於上海龍美術館大受好評的巡迴展。與此同時,也將在香港畫廊空間舉行布爾喬亞個展。
而在香港巴塞爾展位,豪瑟沃斯將推出畫廊旗下實力強勁的女性藝術家陣容,呈獻麗塔.亞克曼(Rita Ackermann)、菲莉達.巴洛(Phyllida Barlow)、布爾喬亞、瑪麗.赫爾曼(Mary Heilmann)、珍妮.霍爾澤(Jenny Holzer),以及瑪利亞.拉斯尼格(Maria Lassnig)等藝術家作品。此外,還包括畫廊代理的藝術家資產,例如岡瑟.弗格(Günther Förg)、阿希爾.戈爾基(Arshile Gorky)以及菲利普.加斯頓(Philip Guston)。展位還將展示一系列日本具體派作品,包括山崎鶴子(Tsuruko Yamazaki)、前川強(Tsuyoshi Maekawa)、田中敦子(Atsuko Tanaka)與上前智佑(Chiyu Uemae)。
麗塔.亞克曼《原色域中的輪廓 》(Contours in Prime Color Field),油彩、畫布,119.4×203.2×3.8cm,2018-2019。(© 麗塔·亞克曼,藝術家與豪瑟沃斯畫廊提供)
索卡藝術中心
連續七年參與香港巴塞爾的索卡藝術,今年再度以藝術史觀點出發且著重於當今時代深具影響力的藝術家,推出橫跨地域的洪凌、毛旭輝、趙夢、張英楠,以及池田光弘(Mitsuhiro Ikeda)五位藝術家,以不同文化背景重啟亞洲藝術與西方交流的呈現。
藝術家趙夢同時為哈佛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的研究員,積極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新時代傳承與發展。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陶瓷專業,是首位被美國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永久典藏的華人藝術家,在創作觀念上他復興東方傳統價值,同時賦與西方現代藝術的創新。趙夢經典代表之作「文人供石」系列重新詮釋中國千年古典之美。他於哈佛大學陶藝中心研究東西方當代文化多年,其造型美學仍保留了純正的東方寫意和氣韻態度,將中國園林山石肌理並予以西方抽象性線條表現,突破人們過去對東方山石排列、疊置與層次的觀念。最新作品「祥雲圖」系列,藝術家建構作品思維提出更多觀看可能性,重新將陶瓷、水墨以及燈光裝置多媒材結合,試圖在二維空間製造出立體顯影效果,讓每個畫面的流動都代表一種冥想過程,以達到藝術家內心精神的無窮探索。
趙夢《祥雲圖2》,陶瓷、宣紙、墨、壓克力,150×80cm,2018。(索卡藝術中心提供)
貝浩登畫廊
貝浩登畫廊旗下多位藝術家,許多都是香港巴塞爾展會的銷售明星,例如剛在亞洲的台北與首爾,舉行超大充氣作品展出的KAWS。本次貝浩登在香港巴塞爾展會期間,於畫廊推出中國藝術家徐震®「輝煌」個展,將呈現藝術家最經典的三個系列:「天下」、「永生」以及「進化」,集合了藝術家天馬行空卻又深富哲思的不同類型作品。
徐震自2009年成立「沒頂公司」以來,徐震®以公司模式創作,利用當前的生產機制,面對當下藝術全球化與資本化的現狀,通過將人類歷史中經典的文明元素對接與衝撞,重啟日常視覺經驗與藝術史中的圖像符號,對藝術價值、文化衝突與地緣政治等諸多問題開展討論與想像。
徐震®《Under Heaven-Gold-0102MQ1809》(局部),油彩、畫布、金箔、鋁。(藝術家與貝浩登畫廊提供)
尊彩藝術中心
尊彩藝術中心隆重展出一系列戰後華人藝術巨擘,群展精選6位代表性的戰後抽象藝術家,將上個世紀東方藝術史上獨特的篇章,帶回觀眾的視野之中。二戰後,中國的內戰,促使了華人藝術家的大遷徙,從中國來到台灣,順應著政治時局求生存,放棄了現實主義,轉向抽象藝術的發展,那些離鄉與親人隔絕的青年,緊守著故鄉的文化記憶,中國禪學、老莊思想,是常存於心中的印象,中國人對日月星辰的體會,在畫中一顯現。 這些藝術家裡,趙春翔到了紐約、李元佳在倫敦定居、林壽宇於1952年從香港赴英國倫敦,陳庭詩、楚戈、李重重在台灣完成其個人一生的創作。
在二戰後,亞洲藝術受到歐美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開啟了向國際現代藝術學習、革新傳統中國藝術的侷限,以東方的哲學思想為基礎,發展出獨立的華人抽象藝術,與歐美的抽象表現主義各為主流。戰後的華人藝術建立的時代影響力已廣及世界,而東方哲學觀特有宇宙感知或宇宙物理領域,皆可從這幾位藝術家作品中感受到獨有的風格,而今在巴塞爾的國際舞台呈現,讓來自四面八方的觀者親身體驗戰後華人藝術家的作品魅力。
李元佳《無題》, 油彩、紙本,69×26.7cm,1959。(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里森畫廊
今年決定前進亞洲落戶的歐美畫廊,就包括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而且不是在香港,而是前進上海,登陸上海最繁榮的地段之一上海外灘,於虎丘路的歷史建築「琥珀大樓」籌建空間,於3月22日舉行開幕群展:「愛是形而上的引力」(Love is Metaphysical Gravity)。
而緊接而來的香港巴塞爾,里森畫廊將呈獻艾未未、娜塔利.杜爾伯格(Nathalie Djurberg)與漢斯.博格(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瑞安.甘德(Ryan Gander)、卡門.海萊娜(Carmen Herrera)、安尼什.卡普爾(Anish Kapoor)、克里斯托弗.勒.布倫(Christopher Le Brun)、勞瑞.普羅沃斯特(Laure Prouvost)、朱利安.奧培 (Julian Opie),以及瓦爾.肖基(Wael Shawky)的作品。例如瓦肖基的小型手工木雕作品;布倫的色彩鮮明的大幅抽象畫作;普羅沃斯特精心製作的編織掛毯《This Means Tableau》及裝置作品《We Will Feed You Cooling Fountain (For Global Warming)》,延續了藝術家近期在巴黎東京宮的個展主題。艾未未的《Display Case》(2015年)亦將在展位上亮相。
勞瑞.普羅沃斯特《This Means Tableau》, 掛毯,290×425cm,2018。(© Laure Prouvost, 里森畫廊提供)
其玟畫廊
其玟畫廊以日裔美籍藝術家布魯斯.米本(Bruce Yonemoto)結合5位台灣錄像及行為藝術家聯合製作的大型錄像作品《演歌!》(Enka!)作為中心策劃的展出內容。日本曾以「演歌」這樣的音樂類型,讓大眾對進一步理解政治概念,進而轉化為對政治的影響力。日裔美國藝術家米本重新恢復演歌的政治指涉,讓日本與台灣藝術家為受歡迎的演歌旋律寫下當代歌詞並演唱。其中參與計畫製作與演出的台灣藝術家,包括:陳瀅如與洪子健(James T. Hong);擔綱演歌作品的寫詞製作;:余政達、黃大旺和鄭宜蘋則參與作品的拍攝演出。
米本與艾德.桑托斯(Eder Santos)在運用電影、錄像及多媒體裝置的當代藝術家中,扮演前導的角色,二位均利用作品處理時代精神下的文化議題,在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中十分重要。作品《新風暴》是單頻道數位錄像裝置,重新詮釋1962年的一部巴西經典電影——葛勞伯.羅加(Glauber Rocha)執導的《風暴》(Barravento),並將主角重新塑造,運用巴西當時的後殖民情境,對比今昔社會現狀與人民心理。《新風暴》不僅將導演羅加的政治訊息運送到當代,也點出文化迷思,以及浮動的個人與國族認同等主題。作品同時並置電影《風暴》的畫面,凸顯拍攝手法和技術的變遷。 
布魯斯.米本《演歌!Enka (Japanese) Taro Hattori》,單頻道彩色有聲錄像投影,3’45”,2016。(藝術家與其玟畫廊提供)
立木畫廊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將展出旗下多位藝術家作品,包括卡德.阿提亞(Kader Attia)、海蒂.布赫(Heidi Bucher)、麥克阿瑟.比尼恩(McArthur Binion)、吉爾伯特與喬治(Gilbert & George)、尼可拉斯.賀羅伯(Nicholas Hlobo)、李昢(Lee Bul)、瑪麗蓮.敏特(Marilyn Minter)、嘉芙蓮.奧比 (Catherine Opie),安吉爾.奧特羅(Angel Otero)、徐道獲(Do Ho Suh),納利.華德(Nari Ward)及歐文.沃姆(Erwin Wurm)。此外,畫廊亦於「策展角落」單元展出李昢的近期作品。再於大會的「藝聚空間」項目,展出李昢的作品《Willing to be Vulnerable – Metalized Balloon》(2015/2019) ,是一架達10米長的齊柏林飛船。該系列作品曾於第20屆雪梨雙年展首次亮相,本次香港巴塞爾,一塊含有圖案的鏡面地板將被安裝在盤旋半空的飛船底部。此作,與李昢生涯一直強調烏托邦主義謬誤的作風同出一轍。1930年代發生的興登堡號飛船事件(The Hindenburg disaster),更是潛藏於此作品中理想主義與現實之間矛盾的原型。興登堡號飛船原是當時最灸手可熱的科技發明之一,是現代化和高度文明的象徵,但卻於一次空難中與其97名乘客化為灰燼。李昢為現今人類對科技發展反噬人類的懼怕,以及其災難性結果的可能性提供了歷史先例。此作由立木畫廊、PKM畫廊及薩德斯. 侯巴克畫廊(Galerie Thaddaeus Ropac)共同呈獻。
李昢《Willing to be Vulnerable》,複合媒材,尺寸可變,2015/2019。(Hayward畫廊與立木畫廊提供)
國際畫廊
韓國的國際畫廊(Kukje Gallery),除了在畫廊薈萃的主展位,亦參與「策展角落」與「藝聚空間」項目。在「策展角落」單元,國際畫廊推出韓國現代藝術的先驅劉永國(Youngkuk Yoo)。劉永國出生於1916年,大約在30年代即邁向抽象藝術的創作之路,是與金煥基等藝術家帶領韓國現代藝術探索抽象之路的藝術家。此次,也是香港巴塞爾第一次完整介紹劉永國的創作之路。此外,在藝聚空間項目,國際畫廊推出近年來聲勢高漲的藝術家雙人組艾默格林與德拉塞特(Elmgreen & Dragset)大型裝置作品《City in the Sky》,亦契合「藝聚空間」策展人坎特(Alexie Glass-Kantor)的主題「Still We Rise」:主張既是號召行動,亦是重新鼓起精神,即便處於最絕望的情境之中,依然實踐行動、重新站起,讓觀眾開拓全新的思考。
艾默格林與德拉塞特《City in the Sky》, 拋光不鏽鋼、鋁、LED燈,400×500×220cm,2019。(國際畫廊提供)
Blum & Poe 畫廊
從洛杉磯起家的Blum & Poe畫廊,是美國畫廊最早與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合作的畫廊,雙方依然合作迄今,亦是最關注日本現當代藝術流派的美國畫廊之一。在2月的斐列茲洛杉磯藝術博覽會(Frieze LA)舉行期間,就於洛杉磯的畫廊空間舉行大型的日本藝術家聯展,囊括諸多在1980及1990年代即活躍的日本藝術家。本次香港巴塞爾,Blum & Poe畫廊除了帶來奈良美智,還推薦了阿爾瑪.艾倫(Alma Allen)、卡雷爾.阿佩爾(Karel Appel)、穆罕默德.柏瑞沙(Mohamed Bourouissa)、羅伯特.科司考特(Robert Colescott)、山姆.特蘭特(Sam Durant)、馬克.格羅特雅恩(Mark Grotjahn)、石川順惠(Yukie Ishikawa)、弗里德里希.庫納什(Friedrich Kunath)、米米.勞特(Mimi Lauter)、湯尼.劉易斯(Tony Lewis)、戴夫.穆勒(Dave Muller)與中村和美(Kazumi Nakamura)等藝術家之作。
石川順惠《Impermanence — Spring Birds》,壓克力、畫布,225×197cm,2014。(© Yukie Ishikawa,Blum & Poe畫廊提供)
Lévy Gorvy畫廊
今年進駐亞洲成立畫廊空間的西方畫廊,里森決定前進上海,於紐約、倫敦設有據點的Lévy Gorvy則前進香港,選址中環聖佐治大廈,開設約2500平方英尺的畫廊空間,將於3月香港巴塞爾展期前,舉行群展盛大開幕。Lévy Gorvy 是知名的二手市場畫廊,從已逝的藝術家資產到當代藝術家作品,皆有經手合作。而今年的香港巴塞爾,同樣將推出諸多藝術家作品,從日本具體派藝術家白髮一雄(Kazuo Shiraga),到丹.柯倫(Dan Colen)等藝術家。
丹.柯倫《Rabbit and the Moon》,雕塑、綜合媒材,177.8×76.2×55.9cm,2017-2018。( Lévy Gorvy畫廊提供)
桑塔畫廊
來自巴黎的桑塔畫廊(Galerie Chantal Crousel),雖然未曾於亞洲設點與辦展,但隨著參與香港巴塞爾、上海Art 021藝博會等,已逐步打開在亞洲收藏家心中的知名度。桑塔畫廊不僅與歐陸藝術家合作,例如德國藝術家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亦是早年即推廣沃荷(Andy Warhol)作品的巴黎畫廊,是觸角伸向全球各地活躍當代藝術家的畫廊。本次計畫帶來13位藝術家的作品,主推法國藝術家讓-呂克.穆列內(Jean-Luc Moulene)、墨西哥藝術家加百列.奧羅斯科(Gabriel Orozco)與韓國藝術家梁慧圭(Haegue Yang)。
梁慧圭《The Intermediate – Narrating Sea Squirt Alienage》,人造草、鋼架、粉末塗料、立體圖、流蘇、人造之物、無源元件、方向輪,195×90×80cm,2016。(桑塔畫廊提供)
「亞洲視野」展區
而香港巴塞爾另外一個重要單元「亞洲視野」(Insights),其實亦是許多收藏家喜愛踏足的展區。這個區塊,大會設定畫廊必須展出藝術家個展,或是雙個展,因此屬於一個完整的展示,讓收藏家可以透過畫廊別出心裁的展陳方式,一次深入理解藝術家。本次「亞洲視野」有21家畫廊參展,其中台灣畫廊包括安卓藝術中心、非畫廊、亞洲藝術中心。
安卓藝術中心
安卓推出史金凇個展:「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以多組創作探討物質消失與重生的臨界點的邊緣狀態,藉由實體消解、面具存留的形式,讓我們直視今日虛擬時空中,內在與表層、實體與面具的關係。作品《華山計畫》圍繞著充滿文化象徵意義的名嶽華山發展而成,藝術家「偽造」了許多被磨損的生活用品,創造出一系列人們日常生活的痕跡,探索人在既定的文化秩序與價值體系中的生存模式,進而質疑現行的文化氛圍、文化價值對於人的塑造與異化。
同樣以解構方法重新建構出傳統的還有展出的三聯作《經變圖》和《千創園》,《經變圖》以莫高窟的《藥師經變圖》為原型,用茶水為墨,將日常物件的輪廓或局部印染於宣紙上,在傳統水墨的觀賞中隱約顯現菩薩的意象,以破壞性的解構方式渲染出宗教畫的莊嚴與神聖,對應著藝術家在《千創園》作品對於工作室殘垣的再創造,也實踐史金淞以「解構」或「破壞」的方式讓事物表像與幻象煙消雲散,暴露出內在的本質真相。在藝術家看來,也唯有如此,才能直面、剖析這個巨變的時代,避免自身成為煙消雲散的一部分,以此定義個人的真實存在。
史金淞《千創園擺件 #15》, 建築殘骸,140×52 x42cm, 2011-2012。(安卓藝術中心提供)
非畫廊
非畫廊推出陳順築個展,亦是首次於香港巴塞爾完整展出陳順築的作品。於2014年離世的陳順築,得年51歲,離開人間時是其創作最為成熟與豐盛的年齡。他是台灣地區使用影像創作最令人動容和記憶深刻的一位藝術家,他的作品承載著對家庭、對家族和對社會的一種感懷和思念,也同時啟發了當代藝術家在創作形式和材料選擇的多元運用,他的純手工讓作品的誠摯感情溢於紙張。
非畫廊以「因為愛」為題,選擇了陳順築創作生命中十分重要的3件作品《金都遺址》、《哀感謝》和《聖家族》展出。《金都遺址》是藝術家對早逝父親的思念,《哀感謝》則是對已逝的母親的愛,《聖家族》則是對家人和親友的無限關懷,提供觀者透過藝術品作為對生命哲學的另一種探索。《金都遺址》、《哀感謝》兩件作品的完成,其實是父、母相繼過世多年之後完成的,藝術家的家鄉在台灣的外島澎湖,而藝術家長年居住在台北,多年之後,他的藝術語言依舊取材自家鄉中所熟悉的、溫暖的、可感的記憶,即便他的藝術行為仍不為家鄉人所理解,但他一生以鄉愁做為創作的出發點,以思念做為作品完成之依歸;《聖家族》是他完成的無數件扣人心弦的作品中的較少被看到、卻是看過之後難以忘懷的的作品。
陳順築《金都遺址》(8件為一組),裝置、複合媒材,192×31∅cm,1996。(非畫廊提供)
亞洲藝術中心
亞洲藝術中心推出鍾泗濱個展:「一窺畫室:鍾泗濱抽象與具象之間」。鍾泗濱,1917年出生於廈門,曾於上海新華藝專修讀,1945年離開中國,先至香港與澳門,於1946年落腳新加坡。身為「南洋畫派」的巨擘,他是20世紀亞洲區最重要的華人藝術家之一,此次展覽重現鍾泗濱1970年代藝術工作室場景,展現了畫廊對歷史的想像與詮釋,呼應鍾泗濱在其藝術生涯中不斷的嘗試與創新。展出作品包含了繪畫、雕塑與浮雕等,意在展現他1970年代不同風格和媒介之間其游刃有餘的多元表現,重現藝術家生平創作最巔峰的黃金年代。同時,畫廊亦蒐羅鍾泗濱的文獻檔案,盼透過史料勾勒出創作者的故事與魅力。
鍾泗濱《自然》,綜合媒材、畫布,148×101.5cm,1965。(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ARTouch編輯部( 166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