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巴塞爾藝術展落戶香港10年,繼續加強和其他機構的合作,深化旗艦活動的平台角色。隨著 M+ 視覺文化博物館去年 11 月開幕,香港巴塞爾也把握機會和 M+ 推出共同委約的場地特定流動影像項目。繼去年邁阿密海灘展會與節能區塊鏈平台 Tezos 聯合舉辦非同質代幣(NFT)的展覽和對談之後,兩大機構再次聚頭,於香港巴塞爾舉辦「NFT+不斷發展的藝術世界」(NFTs + The Ever-Evolving World of Art)展覽,緊貼市場動態,進一步推廣非同質代幣與數位藝術。
與 M+ 共同委約新作,展內特設 NFT 展區
因應疫情,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第二次以混合形式進行,線上和現場展覽並行,同時設有「衛星展位」讓未能派出代表親自到場的畫廊,能夠遙距參與。今年參展畫廊共有 130 家,來自28個國家及地區,較去年的 104 家畫廊明顯增加,增幅達 25%。惟較出入境限制實施前的 2020 年 242 家畫廊參與的盛況,還是有一段距離。今年採用 「衛星展位」參展的畫廊達到 74 間,較去年首次推出增加超過三成,可見業界逐漸適應遙距參展的新常態。
2020 年,典亞藝博與巴塞爾藝術展達成「世紀合作」,共享當年首個實體藝博會的場地,讓巴塞爾藝術展能以「藝薈香港」(Hong Kong Spotlight)的形式出現,接觸實體觀眾。2021 年,香港巴塞爾恢復舉辦,展場增設典亞藝博展亭(Fine Art Asia Pavilion)作為回饋。今年,展會再度設有典亞藝博展亭,邀請熟悉水墨的策展人梁兆基主理,以「藝‧典 ARTique」為題,展示 20 位藝術家的作品, 透過不同媒介重新詮釋古董收藏。
與 M+ 共同委約本地流動影像作品
除了典亞藝博之外,香港巴塞爾向來多與城內其他文化機構合作,比如:香港藝術中心、亞洲文化協會香港分會等,今年更與剛開幕的 M+ 共同委約推出場地特定流動影像項目。能夠與 M+ 合作,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黃雅君(Adeline Ooi)深感榮幸,「與香港藝術界和本地合作夥伴攜手呈獻豐富的公眾活動,與市民一起享受這項盛事,實在是令人興奮。」
名為《光之凝》(The Shape of Light)的作品由香港著名錄像藝術家鮑藹倫創作,即日起至 6 月 19 日每晚在 M+ 大樓的銀幕墻播放。作品以手語表達為人熟悉的大乘佛教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配合電腦動畫呈現火、水、光等自然元素,富有宗教儀式意味。 鮑藹倫將於5月27日主持現場表演,而 5 月 28 日亦將於 M+ 大台階舉行講座及放映會。海外觀眾可於 5 月 29 日至 6 月 1 日於網上免費欣賞鮑藹倫在 1988 至 2015 年期間製作的錄像及裝置作品。
邀 Tezos 場內特設 NFT 體驗區
與本地文化機構緊密合作之餘,香港巴塞爾也緊貼國際藝術市場的潮流脈搏。乘著去年香港舉行首屆藝術科技體驗展「Digital Art Fair Asia」(DAFA),香港巴塞爾今年加入 NFT 元素,與節能區塊鏈平台 Tezos 合作,在展場設有 250 平方米的「NFT+不斷發展的藝術世界」展覽,投映出當代生成數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菲律賓著名畫家和跨學科藝術家 Bjorn Calleja;結合中國傳統水墨與當代新媒介的新加坡藝術家 Yeo Shih Yun;中國嘉德拍賣行首個 NFT 拍品的創作人中國藝術家宋婷; 其中兩位藝術家來自台灣,包括:王新仁(阿亂,Aluan)和林經堯(Jinyao Lin)。
看作品以外,觀眾更可以即場即時鑄造一個1/1生成藝術作品 NFT。機器基於參展藝術家的作品系列和演算法,生成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發送到觀眾的 NFT 錢包。展期內,互動裝置預計產生並送出最多 8000 個版本的參與生成藝術家的作品。支援 Tezos 亞洲推廣工作的 TZ APAC ,市場推廣與營運負責人 Katherine Ng 認為,NFT 給予創作者前所未有的機會磨練技藝,並可以接觸新受眾,「我們非常興奮地展出 NFT 及其作為一種媒介的無限可能的創新作品,賦能藝術家在數位時代重新定義當今藝術世界的範圍和規模。隨著現代藝術、技術和創造者經濟的世界繼續融合,是時候讓我們在傳統論壇上認識新一代的數位人才了。」
台灣畫廊親身參展,物流挑戰大
回到核心展場,今年繼續分成藝廊薈萃(Galleries)、亞洲視野(Insights)及藝術探新(Discoveries),同場兼展由精選參展藝廊策劃的六件大型裝置。由駐北京及蘇黎世多媒體藝術家兼製作人李振華策展的「光映現場」展區,展出 15 部由藝術家創作或有關藝術家的電影,則於 5 月 27 日至 5 月 28 日在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分三場免費放映。
今屆共有 11 家台灣畫廊參展,大部分選用「衛星展位」,例如:耿畫廊、亞洲藝術中心、大未來林舍畫廊、TKG+等。耿畫廊帶來蘇笑柏、蔣友梅、蘇孟鴻的作品,呈現華人結合東方美學與當代藝術的不同創作風格。亞洲藝術中心展出台灣的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的個展。大未來林舍畫廊則帶來四位現當代藝術家吳大羽、劉煒、陳界仁、申亮跨距百年的創作,透過中國傳統筆墨美學的探討,重新觀看「抽象」這個現代性的繪畫語彙。TKG+ 引進緬甸藝術家薩望翁.雍維的個展;畫廊合作的藝術家蘇育賢,作品《晚安,待會見。》亦獲選於「光映現場」部分放映。
在北京、台北、台南都有業務的索卡藝術,以「變奏曲式 Variations」為主題,帶來毛旭輝、王易罡、洪淩、趙夢、湯志義、張英楠、席時斌7位藝術家的作品,反映中國 85 新潮藝術運動、文化浪潮,以及新資產階級對創作的影響。
尊彩藝術中心:歷年最大投資,盼爭取好成績
隨著隔離所需時間縮減,部分台灣業界派員親身到港主持業務。這兩年防疫要求雖然嚴格,但無阻尊彩藝術中心來港的決心。總經理陳菁螢記得,去年來港參展,台灣還沒有疫苗可以接種,今年情況算是好很多。她認為,香港目前疫情稍為穩定,市面算是「已經解封」,可以預期今年參觀人流會很不錯,「客戶的反應都比去年來得更好,開展前已經來約飯局了」。
尊彩藝術中心在台已經有30年歷史,參展香港巴塞爾也來到第八年,規模漸見成熟穩定,「在香港也有了非常穩定的收藏群,本地媒體對我們也熟悉,媒體和藏家的反應都很好」。多年來,陳菁螢集中梳理二戰後華人藝術,視之為台灣畫廊在香港巴塞爾的優勢,「Basel 裡面有非常多的歐洲藝術家,我們做二戰後華人系統,又跟香港和中國大陸推廣的角度太一樣。」台灣選用的角度集中於 1945 至 1947 年從中國過去的藝術家,重視跟中國比較多淵源的創作人;而香港的做法比較多推廣本地藝術家或內地藝術家,「每個畫廊對於華人藝術系統都各有梳理的風格,從而區別出跟歐美畫廊的差異性」。
尊彩藝術中心今年參與三項展區:藝廊薈萃、公共藝術展區、光映現場。台北出生的旅英藝術家張碩尹在「光映現場」部分展出近期獲得台北美術獎首獎的作品《檳榔屋、山蘇床與蝸牛陷阱》,記錄他於台灣群山中生活,將藝術技巧轉化為生存技能,打造居住空間的經驗。
「藝廊薈萃」帶來創作資歷比較久的藝術家,包括:廖修平、蕭勤、李重重、于彭、許悔之的作品。陳菁螢透露,每年都帶幾個新的藝術家,逐年提高台灣藝術家在香港巴塞爾的能見度。今年焦點落在推廣陶藝家徐永旭,其作也放到公共藝術展區展出。她解釋,陶土物料上跟中國關聯性強,傳統上比較接近。再者,徐永旭以手捏的方法做雕塑,所有作品無論大小都是唯一一件,「難度比較高,也顯得比較稀有」。她又主動提到《紐約時報》刊出徐永旭的報道,「不只講一講而已,我們往返差不多一百封信。是非常完整的採訪,他們也採訪了 Adeline,有說到對徐永旭雕塑的看法」。她感謝香港巴塞爾的支持,讓台灣畫廊和藝術家的能見度得以提升。
陳菁螢又透露,徐永旭的雕塑體積大,物料也比較脆弱。物流不只成本高,也不是很多公司願意承擔。事實上,其作多次在外地展出,藝術家熟知確保安全的包裝。畫廊再三強調保足保險費之下,作品才成功付運,「運費超級貴,準時運到已經很感謝。希望經驗能夠帶回台灣去,赴外參展運輸、保險都很重要」。除了運輸,今年另一大挑戰肯定是與「台北當代」展期「撞期」造成資源分配的壓力。畫廊早已分成兩個小隊:一方專注台北,一方專注香港 。兩地展位都一樣大,超過一百平方米。台北展出的作品現代、當代參半,而香港則是全都現代作品。她直言這段時間「超忙」,到港初期在酒店隔離也免不了每天頻繁通訊,遠距離跟台北同事共同奮鬥,「但疫情也沒有辦法」。
參展八年,陳菁螢說這一屆投資最大,接近 15 萬美金。香港巴塞爾開跑首天,她充滿信心,「疫情稍稍緩和,讓大家都願意走出來。希望能有好的成績」。
安卓藝術:重視現場互動,銷售仍感樂觀
去年以「衛星展位」參與香港巴塞爾的安卓藝術,今年親自派員來港。總監朱倢瑢提到,衛星展位的現場代表由主辦單位委聘,大多都是藝術學院的學生,「我們去年那個還不錯,藏家來到都有大概介紹,但聽說有些都不太願意跟客人有互動」。因應香港疫情稍趨穩定,她決定今年親自出馬,「來港是蠻重要的,到現場跟客人互動,建立一些關係,總比衛星展好」。
安卓藝術這次帶來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的作品,而其實克魯斯也在他們去年的攤位以群展的形式陳示過。朱倢瑢透露,去年收到頗多相關的查詢,表示有興趣購藏。加上, 關渡美術館去年為克魯斯製作了其事業生涯裡首個博物館展覽——《潮汐時間表》 。經歷學術概理之後,畫廊希望今年帶到商業場合繼續推廣,「Marina Cruz 很受歡迎,購藏她的作品都需要等候。需求高,確保她的作品一定可以賣。帶她來香港參展,壓力比較沒那麼大。」
提到今年「台北當代」和香港巴塞爾展期接近的情況,朱倢瑢坦言是「有點辛苦」,但「還是蠻希望能夠讓藝術家在被更多人看見的舞台上出現」。團隊雖然人不多,但也努力兼顧兩邊的展覽。相對「撞期」的挑戰,叫安卓最頭痛的在於運輸事故。為了是次參展,藝術家原本製作一批新作,包括一件立體作品,全數從馬尼拉直接通過船運到港。不過,船公司突然增加航點,而沒有及時通知畫廊。預定三天的航程,最終跑了十多天。作品雖然趕及展覽開幕前運到香港,但目前還在進行清關手續 。
安卓藝術展位目前陳列的作品都是從台灣臨時空運過來,大部分已經售出,甚至從藏家那邊暫借回來。新作裡面雖然有不少已在預售期間賣出,但有預留部分作現場銷售。朱倢瑢預計,參觀人流會比疫情之前少,但對銷售情況仍然樂觀,希望展期結束前能夠換上新作,爭取展示機會。
展會開幕首天,銷情勢頭強勁
台北當代和香港巴塞爾兩邊跑的,不限於台灣畫廊,部分基地設於香港的畫廊也面對類似的挑戰。以漢雅軒為例,畫廊把朱興華、陳福善等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帶到台北,但總監林昶汶透露當地人流和銷情「明顯受疫情影響」。跟香港經歷多波疫情不一樣,台灣最近才迎來第一波比較廣泛的感染,民眾之間「正正式式第一次有那種焦慮」,「很多客人,尤其年長的都不願出來」。
相對而言,林昶汶首天觀察所見,香港巴塞爾反應不錯。他又提到主辦單位今年多做直播和帶團參觀,有助推廣不同畫廊的特色。攤位今年以「人在天地之中的生命節奏」為主題,焦點在於劉國松的畫作,以及十五年沒做展覽的藝術家陳恆。同時,畫廊也把香港多媒體藝術家梁基爵帶到公共藝術展區。梁基爵的心跳聲音裝置《忐忑》自 2015 年以來多次在外巡展,但一直未有機會回港展覽,所以特地邀請他合作,最終促成梁基爵首次在香港巴塞爾亮相。
德薩畫廊(de Sarthe)在「台北當代」進行林菁菁和麥影彤二(Mak 2)的雙個展,二人作品廣獲當地和國際藏家喜愛。「雖然沒有全賣,只差一兩幅,但也賣得很好。」總監(銷售與市場)邵子琦說,近年香港巴塞爾的攤位位置都相當理想,接近主要出入口,人流頗多。今年展位陳列林菁菁和麥影彤二的畫作以外,還有北京藝術家鍾慰的作品。其中,麥影彤二的銷情最為強勁,十幅小畫展會開幕前的貴賓預售已經全數售出,其中一幅大畫也在開幕三分鐘就成交。展期第一天尚未完結,麥影彤二所有作品全告售罄。邵子琦忍不住說「香港購買力真的是很強」,展望餘下展期畫廊全數作品都能成功賣出。
國際畫廊的反應同樣熱切,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攤位長期人頭湧動,首日已售出 11 件作品。資深總監蔡荔馨百忙中抽空介紹是次焦點展品,曾梵志全新抽象畫《2022年E系列第6號》(E Series 2022, No.6)(2022)不容錯過,畫作新鮮完成,從北京直送到港;卡米爾.亨洛特(Camille Henrot)最新系列《該與不該》(Dos and Don’ts)都是比較難見到實物的作品;羅尼.霍恩(Roni Horn)的藍色玻璃雕塑《無題(「有時我覺得我太像自己了。而我一直都是別人……」)》也相當吸睛。喬治.康多(George Condo)的新作《粉顏白臉綠眼睛》(Pink and White Profile with Green Eye)更是畫廊的重點推介,在《金融時報》的廣告也用上該作的圖片,而畫作現亦已成交,賣予韓國私立博物館。
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展位聚焦年輕藝術家的新近創作,包括:凱瑟琳.伯恩哈特(Katherine Bernhardt)、馬塞爾.扎馬(Marcel Dzama)、奈特.婁曼(Nate Lowman)等。Sutton 公關代表龔凱欣指,三人探討美國文化、全球化及消費主義,運用大量現成圖像(found image),參考大眾文化和街頭文化,融入創作,反映同代藝術家的特色。其中伯恩哈特、扎馬的作品已經成交。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周末門票現已全數售罄,未能親身到場參觀人士可利用數位項目「巴塞爾藝術展:現場」(Art Basel Live)的網上展廳瀏覽展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