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初,台灣興辦了史上第一場由境外策展單位所規劃的藝術博覽會——「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簡稱台北當代藝博),此展會未開辦前即在台灣藝文圈引起轟動,開展後,從銷售成績、藏家動員、國際媒體報導程度,都大幅拉抬台灣當代藝術產業的能見度。此時此刻,台北當代藝博結束已近一個月,藝文界已然開始引頸盼望下屆興辦時程的確認與公布,在首屆亮眼的成果之後,台灣藝文圈的關鍵角色們各自以差異化的切入角度,在熱潮沉澱後重新審視這場藝博會的產業意義與其未來性,甚至是其所引發的產業隱憂。
第一屆的台北當代藝博已於1月落幕,在熱潮過後是否能進一步審視這場藝博會之於藝文產業的意義。(© Taipei Dangdai)
觀點1:不只是思考帶貨,而是勾勒出屬於畫廊清晰的面貌
剛結束台北當代藝博事宜的谷公館負責人谷浩宇,受訪時感嘆表示,「台北當代藝術圈已經好久沒有新時代都會生活的氛圍了。」
參與這次台北當代藝博的經驗,谷浩宇給予相當正面的評價,包括從博覽會格局與到畫廊展位安排的巧思,他認為主辦方是透過俯瞰全局的角度來處理這個博覽會,這是台灣過去博覽會不擅長思考的部分,「台灣過去思考博覽會是點狀的,不太是以全局來思考,不是只看台灣畫廊,不然就是只看西方畫廊。」
他也提到如何識別一個具國際水準藝博會的重點,在於畫廊擺脫過去只是考慮帶貨、賣貨的思維,「而是每間畫廊有在思考要他們要呈現出來自身的面貌是什麼,而可賣只是基本的,另外擴延出的訊息是你的畫廊定位為何?這就是一個高規格藝博會的標準與可貴之處。」對於此次台灣參與的畫廊,谷浩宇認為也都跟上這個清晰定位自身的回應,許多畫廊同時也是近年積極參與國際藝博會的畫廊,如何呈現自己畫廊定位的技巧,都更駕輕就熟,「我能說台灣畫廊每間都有屬於自己毫不扭捏、清晰的面貌。」
台北當代藝博現場。(© Taipei Dangdai)
觀點2:切題看待台北當代藝博,台灣絕對是主角
相較於部分媒體對於國際畫廊來台的大幅報導與熱切態度,谷浩宇持不同的意見,台北當代藝博中國際畫廊當然是亮點,但台灣畫廊的面貌也絕對是同等重要,他認為台北當代藝博之所以能和其他藝博會具差異,是因台北當代藝博中有鮮明的本地畫廊呈現,台灣畫廊才是能真正識別台北當代藝博與其他藝博會的重點。
經歷過這次台北當代藝博的號召,台灣藝文產業的潛能被清晰地召喚出來,「台北當代藝博所呈現的就是國際一線畫廊與台灣進入到當代視野的畫廊,這是構成這場藝博盛會中兩個不可或缺的重點,把兩件事放在一起,才是台北當代藝博的價值核心。而這樣的定位其實在第一屆的藝博會就已經出現,這是一個國際畫廊與台灣新時代畫廊共主的對話平台。」當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Gallery)等國際畫廊呈現出其清晰的面貌的同時,台灣畫廊也在此役中展現亮眼的自信與風韻。
首屆的台北當代藝博已經結束,各界都在觀望企盼下一屆的到來。(© Taipei Dangdai)
觀點3:運河來了,當國際門戶在眼前敞開
經歷這次台北當代藝博,谷浩宇認為台灣一直都是有水的,而水裡是一直有魚的,「但十年來,這水太安逸,有點停滯了,停了就會讓人憂心,但台北當代藝博的出現,是開了條運河出來,水很快便又開始流動。」對於部分畫廊反應台北當代藝博高展位費的問題,谷浩宇則認為,「要開闢一條運河從無到有,是相當艱辛的,這樣的規格沒有一定的收益與誘因是無法創造的。」
而面對首屆台北當代藝博的爆紅,谷浩宇也認為毫不意外,「這就是台灣人的特質,因為實在停止太久,一但有新的事物,老朋友、新朋友會全員出動是當然的。」而這次藝博的成交經驗,他也交涉包括香港、東南亞等地的國際藏家,「他們發覺其實台灣有很好的作品,當他們要尋找台灣特色時,來到台北當代藝博即能看到這些台灣當代畫廊與藝術家,這是一個產業走向成熟、健康的面貌。」
台灣畫廊過去要艱辛出征的經驗,這次是國際畫廊主動來到門戶前,「今天舞會在你自己家裡開了,國際的遠客絕對為舞會增色,而台灣藝文產業的青年才俊們,也開始準備好上場!」
台北當代藝博現場。(© Taipei Dangdai)
觀點4:史無前例的國際藝術社群連結與主場優勢
就在藝術空間負責人林珮鈺,此次與谷公館同樣為位於入口處兩端的台灣畫廊,也以過往不同以往的面貌展現品牌的策略來應對,她認為過去就在藝術空間參與國際藝博,常以不計成本的實驗性作品來打開知名度,創造品牌價值的認可,但這次展會因在台灣舉辦,她反而在展位呈現多以平面作品為主,但若有對畫廊經營實驗性作品感興趣的藏家,仍可引介前往畫廊本體參訪,來做藏家客群接觸的分流配套。雖然銷售狀況並未衝高,但她認為這次增加了許多國際人士來到畫廊實體參觀,另因國際畫廊頻繁興辦晚會,台灣幾間畫廊也集結共同舉辦晚宴,她也在這些場合認識關鍵的藏家與藝術社群人士,這也是過去在台灣參與藝博會較少出現的場景。
同樣參與博覽會的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展後受訪也認為藝博會成效比預期來得高,並明顯感受到台北當代藝博為台灣創造史無前例的國際藝術社群連結,包括大會邀請英國泰德美術館(Tate)亞太地區典藏委員會、日本森美術館森之友(Mori Best Friends)、法國龐畢度(Centre Pompidou)策展人等藝術群體造訪台灣。
另外,台北當代藝博也為台灣畫廊順勢創造了「主場優勢」,「過去在台北辦展覽,老實說國際連結有限,台北雙年展已經算比較好的,展期間國際媒體、機構會來,但都偏向學術性的,但這次台北當代藝博有非常多亞洲和國際機構、藏家都造訪台灣,甚至產生外溢效應到台灣的畫廊參觀,這都讓台灣畫廊有了自己的主場優勢。」她也以過去參加香港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 HK)的經驗來看,台灣畫廊是到另一個環境參展,其實不太能夠體會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要如何因應市場的變化,但這次國際一線畫廊直接來到台北,台灣畫廊可以相對從這次的經驗看到自己畫廊在國際的相對位置,「自身畫廊的市場定位會在哪裡,在這次藝博會上是表現得很具體,藝術家也能看到自己創作在國際的潮流裡定位如何,這對畫廊和藝術家而言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第一屆的台北當代藝博,在台灣藝文圈引起轟動,來自國內外的觀眾讓短短幾天的藝博會盛況空前。(© Taipei Dangdai)
觀點5:最後贏家或許是香港巴塞爾
而這次出席在展會的藏家面孔,陳菁螢也坦承在畫廊經營的26年間,90%的藏家都在這次台北當代藝博出現了。尤其她認為展會與瑞銀的合作是關鍵的助力,把許多近年不太出沒於藝博會現場的藏家,但因是瑞銀的客戶,再次帶了出來。而她也認為台北當代藝博原本就是為了開發台灣本地的藏家而來,而這次現場客群大約有八成左右是台灣的藏家,其他包括日本、韓國、東南亞的都不少,而中國則是藝術圈的專業人士出席居多。
而由於首屆台北當代藝博的現場的選件其實仍多以西方品味為主,因此多數是有成熟收藏經驗的藏家來消費,陳菁螢也評估其實包括參與的台灣畫廊與來台國際畫廊,在亞洲都有一個銷售的大本營在香港巴塞爾展會,香港巴塞爾目前仍是亞洲成交金額最高的展會,台北當代藝博提供國際畫廊來到台灣,展現誠意並深入開發台灣藏家的平台,但最後因為稅率和藝術品貨源數量等因素,台灣藏家有可能還是回到香港巴塞爾去和國際畫廊交易,她認為其實台北當代藝博的舉辦,最後意外的受益者之一很可能是香港巴塞爾。
首屆台北當代藝博現場。(© Taipei Dangdai)
觀點6:行政執行待上軌道
此次台北當代藝博參展過程,也有不少台灣畫廊主反應,提供參展商的服務有待改進,甚至有畫廊無奈認為參展商繳交費用應該是被服務的對象,但整體感覺卻像是要服務主辦方,這些行政過程都有待優化,因如果成交不甚理想,與主辦方交涉的過程又覺得不受尊重,也將打擊畫廊明年的參展意願。雖然展會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將藏家客源與一般民眾帶進來,但包括場佈執行、貴賓卡的廣發、人流控管等行政執行面,都有許多待改善的問題。
陳菁螢也善意地以在台北當代藝博前夕宣布停辦的Art Stage為例,這類型國際高展位費藝博的長期經營,其實很需要興辦地點本地藝廊的長期支持,「其實台灣畫廊才是這個藝博會最強力的後盾,希望展會能持續重視台灣畫廊的實力並共同成長。」
台北當代藝博現場。(© Taipei Dangdai)
觀點7:那些沒被媒體圍繞的國際畫廊可能是關鍵所在
安卓藝術負責人李政勇一方面肯定台北當代藝博媒體公關形象的成功,有將藝博會的氣勢帶起來,而且為台灣藝博建立客觀公正的參展條件,讓已經四年沒有參與台灣藝博會的安卓藝術願意參與,「台北當代藝博的制度比過去台灣藝博會的結構都理想。」而這次安卓藝術的成交總量,也是他歷來參與藝博會中表現最好的一次,但相較於陳菁螢與谷浩宇認為台北當代藝博的延續性,台灣畫廊是關鍵,李政勇則認為除去鎂光燈焦點的國際一線畫廊,以及有主場優勢的台灣畫廊,那些介於兩者間不是那麼知名的國際畫廊對於成交金額是否滿意,未來是否持續參與,將是台北當代藝博能否延續下去的關鍵。
台北當代藝博現場。(© Taipei Dangdai)
觀點8:當代藝術藏家教育的迫切性
李政勇認為除了展會各項配套提升外,其實最關鍵的軟體措施是長期去做藏家的當代藝術教育,因為台灣當代藝術市場在整個收藏區塊中,一直是比例上的弱勢,「這當然不是一次藝博會就可以做起來,尤其要針對已經有藏家身分,但不知道怎麼進入當代藝術收藏的族群,必須以活動的規畫慢慢潛移默化這樣的客群。」
雖然台北當代藝博首屆的表現亮眼,李政勇仍務實評估明年如果順利舉辦聲勢不會再如同今年,因此如果沒有漸次把台灣藏家對於當代藝術的鑑賞品味建立起來,否則持續經營下去將可能會面對更多的困境,「如果沒有辦法針對台灣現下的現實去做質量提升的話,接下來會不容易,裡外的經營都要建構起來,不然肯定會格外艱辛。」
台北當代藝博現場。(© Taipei Dangdai)
觀點9:開放或鎖國?台灣其他藝博會的生存與互惠
此次台北當代藝博對台灣興辦藝術博覽會帶來了全新的經驗,而周邊藝博會包括「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也有許多藏家肯定為台灣飯店型博覽會的質地寫下新頁。首屆執行董事王瑞棋也於典藏雜誌社主辦的「台灣藝術產業復甦之路座談會」表示,很多藝文人士反對台灣飯博林立,但他認為飯博其實是培育藏家最好的基地,許多新興藏家的第一件收藏品就是在飯博購買,五年、十年可能會變成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台北當代藝博的潛力客群,他認為每個藝博會的定位分眾化,和相互合作將更有利台北藝文生態的整體發展。
相較於其他藝術社群持樂觀、開放態度看待台北當代藝博的到訪,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簡稱畫協)產經研究室執行長石隆盛出席座談時,稱職地以客觀的國際藝博會現實與數據,提醒藝術產業不要對於前景過於樂觀,應該持平與思考相關配套來面對台北當代藝博。
他表示,高端的藝術市場需要拍賣和金融系統的支持,他也以過去北京、新加坡都被看好成為新的藝術品交易中心的經驗為例,但到後來其實主要的藝博會都面臨停辦的問題。他認為台北當代藝博要持續效應,藝術品的鑑價機制建立、人才培育等相關產業配套都要跟上,如此一來,台北當代藝博的成果才能持續,不然很容易面臨泡沫化的問題。
另外,他也以畫協與韓國畫廊協會意見交流時,韓國畫廊對於台灣畫廊產業竟然允許台北當代藝博來到台灣感到詫異,「他們認為台灣確實是香港和新加坡之後,下一個藝術重鎮的新星,他對於我們為何要棄守感到疑惑,因為韓國就是鎖國政策,台灣卻是傾向開放,但無論是鎖國與開放其實都要有對策,而非完全沒有限制。」他也以產經研究室長期追蹤香港巴塞爾的效應為例,「高端市場可能沒有問題,但香港本地的畫廊與藝術家市場是在逐漸消失的,無論採取開放或鎖國策略,都不能完全都沒考慮即一面倒的支持。」另外,他也提醒國際藝博會也是對於本地市場具有負面效應的,是加速全球化經濟資源失衡的幫兇,中小型的本地畫廊很有可能會在這樣高展位費的消耗下被犧牲。
此外也有藏家跟石隆盛反應,台北當代藝博與其他周邊藝博銜接的配套與合作都很欠缺,國際藝博來到台灣,但對於台灣其他藝博沒有共識與互惠合作的意願,也是令他覺得可惜的部分。最後他也提到台北當代藝博後續員工的權益問題,包括勞動契約到今年1月底就結束等,台籍員工相關勞動權益的保障是帶有疑慮的。他最後總結當台灣從藏家、畫廊、媒體、藝術專業人員都傾力協助台北當代藝博,這個藝博的成功是可以預見的,但台北當代藝博是否對等的回應這些無私付出藝文界人士的用心?他也提醒在熱心之餘,可以認真思考這樣的展會對於台灣真正的益處為何。
台北當代藝博現場觀眾人潮眾多。(© Taipei Dangdai)
觀點10:藝術明星的缺乏,產業前途由市場決定
誠品畫廊執行總監趙琍也於同場座談會表示,她認為台北當代藝博是一個對於台灣畫廊產業相當有效的催化酵素,並且也以成果證明台灣藝術產業是準備好的。她也認為藝術圈不用焦慮台灣需要什麼樣的藝博會,「我們台灣需要什麼樣的博覽會,就是由事實來決定,由市場來做決定,由台灣的藝術產業自己來決定,最重要還是回歸藝術社群如何攜手、共同創造市場的最大化。」
另她也觀察到與國際畫廊相比,台灣的藝術圈缺乏真正的國際藝術明星,國際藝術品的高單價,藝術明星們有明確的帶頭的作用,但台灣缺乏這樣能拉抬整體藝術品聲勢與價格的明星存在,也是台灣藝術產業界較為欠缺的部分。
台北當代藝博現場。(© Taipei Dangdai)
重新洗牌的時刻,以北美館的態度作為結語
此次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也主動與台北當代藝博共同舉辦貴賓之夜,館長林平於座談會也首度談到,為何美術館此次會嘗試投入與藝博會的合作。林平首先定義台北當代藝博的到來,是台灣藝博生態重新洗牌的時刻,她認為外界可能以為北美館提供空間給台北當代藝博,但她解釋北美館其實是在思考台北當代藝博能為北美館的國際化提供何種優勢?
首先,台北雙年展可將台灣最即時的當代藝術面貌,提供給到訪的國際藏家和畫廊主參照,許多國際一級畫廊主最終發現自己的代理藝術家也有參展,馬上對於展覽與台灣有了新的連結,「北美館一直有個目標,就是把台灣的藝術表現推到國際平台上,藉由這次經驗我也在思考在空間上能製造什麼誘因。」讓美術館也以此經驗思考,過去美術館與藏家的互動僅止於借展,透過這次展會,林平也認真思考美術館其實可以成為藏家當代藝術的認識介面,她透露未來美術館會思考針對藏家學術服務提供一些專場講座。
她更認為美術館同樣也扮演藝術社群的一分子,更應該主動和不同的社群重建關係,維持更緊密的訊息交換,她也肯定此次許多藝術圈的關鍵角色,無論媒體、藏家、策展人、畫廊主的挺身與相互串聯,讓藝術社群間彼此認識,最終引爆了台北當代藝博的成功。「因為大家都處於社群不同的位置,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密切的訊息交換,才能知道彼此的需求,提供給彼此準確的服務,這是一種模式的重建,大家重新在新的時刻,找到相對的位置與定位,彼此才都有生存下去的能量。」
以林平的回應,作為這次首屆台北當代藝博後續追蹤的結語,是能看到面對這個新的階段,北美館在開放與積極參與外,同時思考雙方互惠的立場,台灣當代藝術在世界中的獨特性,是能讓台灣藝術社群有自信的,另不僅是對方與遠客重要,同時也需要對於台灣藝術脈絡清晰掌握的社群協助,在開啟台灣藝博新階段的此刻,開放又積極思考互惠的立場,也許能避免走得過急而踩空,更能穩健地共同走向一個真正重整的時刻。
右起:台北當代藝博顧問施俊兆、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台北當代藝博合作夥伴瑞銀台北分行總經理及台灣區負責人陳允懋、顧問孫怡。(© Taipei Dangdai)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