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戶大開,給予藝術家大鳴大放的平台
主推台灣中堅藝術家的耿畫廊,帶來王攀元、蘇笑柏、楊茂林、姚瑞中等藝術家之作。耿畫廊負責人耿桂英表示:「我們仍延續畫廊的經營脈絡,以台灣藝術家為主,蘇笑柏與我們長期合作、也是狀況最好的藝術家之一,我們在香港及歐美的展會都會以他為主軸來推廣;我們也展示王攀元最重要的作品,他是一位很少出現也被忽略的台灣老輩藝術家。我們這次的策略就是把資深前輩及當代活躍的藝術家有脈絡地展現出來。」
主推台灣中堅藝術家的耿畫廊,帶來王攀元、蘇笑柏、楊茂林、姚瑞中等藝術家之作。耿畫廊負責人耿桂英表示:「我們仍延續畫廊的經營脈絡,以台灣藝術家為主,蘇笑柏與我們長期合作、也是狀況最好的藝術家之一,我們在香港及歐美的展會都會以他為主軸來推廣;我們也展示王攀元最重要的作品,他是一位很少出現也被忽略的台灣老輩藝術家。我們這次的策略就是把資深前輩及當代活躍的藝術家有脈絡地展現出來。」
「台北當代帶來的影響會慢慢擴大,長期來說對台灣藝術產業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第一,讓收藏家看見國際第一線藝術品,不用特地飛到香港巴塞爾參觀;第二,藝術家看到西方一線當代作品,也許會影響到他們的創作觀,達到互相激勵的效果。第三,對國內專業人士而言,能有更多磨練的機會,資深一線畫廊便是我們觀摩學習的對象。國際藝博會必須精選好的畫廊、藝術家和作品,一線的藝博會進來台灣後,自然形成市場區隔。」
第一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迎來眾多國際一線畫廊,在這樣的衝擊下,帶給台灣本地畫廊們甚麼反思呢?(攝影/張家毓)
旗下代理的台灣藝術家與國際當代藝術家同台競秀,耿桂英對此深具信心,「出色的藝術家要看『你來自哪裡?』,你本身的文化和語言在哪裡?因此不能閉門造車,必須和國外競爭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台灣仍有很多非常好的藝術家,只是知名度沒那麼高,缺少舞台可以表現。這次展會把香港、新加坡、印尼及上海的藏家帶來,他們都鎖定收藏台灣藝術家的作品,顯示台灣藝術家仍具競爭力。展覽對藝術家來講也是再創造,今天給藝術家一線的平台,他們就能呈現一線的水準。因此我認為最好就是大鳴大放、門戶大開。」此次,耿畫廊銷售出達八成的作品,亦是展會贏家。
耿畫廊負責人耿桂英,藝術家張淑芬與收藏家辜仲諒(由左至右)。(攝影/張家毓)
2019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耿畫廊展位一景。(攝影/游如伶)
主推台灣中堅,取得華人藝術話語權
為因應台北當代藝博會國際規格的展會型態,大未來林舍畫廊主推陳界仁的錄像作品及裝置、中國藝術家劉煒的繪畫,兼及中生代藝術家郭維國、年輕藝術家王亮尹和賴九岑的繪畫等等。大未來林舍畫廊負責人林岱蔚表示,「陳界仁和劉煒都出生於1960年代,堪稱這個世代最成熟且受市場關注的中堅藝術家,在他們的作品中,都看得到對於華人文化及精神的著墨。我們主推這兩位藝術家,以此對應西方藝術體系,目前藝術的話語權偏向西方,我們希望慢慢取回華人的話語權。」
為因應台北當代藝博會國際規格的展會型態,大未來林舍畫廊主推陳界仁的錄像作品及裝置、中國藝術家劉煒的繪畫,兼及中生代藝術家郭維國、年輕藝術家王亮尹和賴九岑的繪畫等等。大未來林舍畫廊負責人林岱蔚表示,「陳界仁和劉煒都出生於1960年代,堪稱這個世代最成熟且受市場關注的中堅藝術家,在他們的作品中,都看得到對於華人文化及精神的著墨。我們主推這兩位藝術家,以此對應西方藝術體系,目前藝術的話語權偏向西方,我們希望慢慢取回華人的話語權。」
劉煒作品受到台灣及海外藏家青睞,5件作品全數售出;目前大未來林舍的畫廊空間正舉行陳界仁個展,與台北當代相互呼應,也讓許多國外美術機構從業人士和藏家參觀展會之後,慕名前往畫廊看展並且收藏作品,包括各區藏家組成的泰德美術館泰德之友一行20多人,再到各機構策展人的到訪,也說明國際級博覽會對在地畫廊的優勢不僅在於會展的呈現,同時延伸至畫廊的整體效益,為藝術家與畫廊建立更好的國際連結。林岱蔚指出:「台北當代藝博會是目前台灣最國際化的博覽會,未來發展則與參展的西方畫廊是否獲得好成績有關,畢竟台灣自有一套收藏文化系統,並非每個人都能理解接受西方的藝術品,如果西方畫廊取得好成績、願意持續參與,相信這個市場會愈來愈熱鬧。」本次展會,主推的劉煒與陳界仁作品皆寫下銷售佳績。
劉煒《竹林七賢》,大未來林舍畫廊展位。(本刊資料室)
主場優勢,台灣藝術家吸引外媒目光
尊彩藝術中心帶來的許家維個展「黑與白計畫」備受關注,現場人潮持續不斷湧入展位並佇足觀看錄像裝置《黑與白—熊貓》及《黑與白—馬來貘》,此系列作品已發表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和上海雙年展,並入選2019布魯塞爾藝博會。許家維這次仍延續以往對歷史與政治的關注,但另闢蹊徑從黑白動物的角度重新觀看歷史。
尊彩藝術中心帶來的許家維個展「黑與白計畫」備受關注,現場人潮持續不斷湧入展位並佇足觀看錄像裝置《黑與白—熊貓》及《黑與白—馬來貘》,此系列作品已發表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和上海雙年展,並入選2019布魯塞爾藝博會。許家維這次仍延續以往對歷史與政治的關注,但另闢蹊徑從黑白動物的角度重新觀看歷史。
2019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尊彩藝術中心展位一景。(攝影/游如伶)
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表示,「我們過去幾年帶許家維的作品到國外參展,經驗豐富,包括兩年前在香港巴塞爾舉辦個展,獲得很好的評價和銷售成績,而這次也受到很大關注,許家維的作品在展會期間吸引不少外媒採訪,也獲得很多國外美術機構及策展單位積極洽詢。台北當代使得國際畫廊對台灣更加了解,也給予台灣很大肯定,有助於台灣藝術家被全球關注。台北當代讓我們擁有主場優勢,即使依然競爭,但當代的市場還是有的。」
陳菁螢認為,只要台灣的藝術市場夠厚實,仍可容納多種藝博會存在,例如巴塞爾藝術展期間,周圍亦環繞衛星展,畫廊會因應評審機制和展位收費而選擇適合參與的位置。此外,無論藏家或一般觀眾,其所偏好的藝博會形式及作品不盡相同,再者畫廊的參展成本或藝術品銷售價格也會產生分流效果,因此尊彩藝術中心樂見台灣有資深的台北藝博會存在,也有如台北當代這般的國際盛會。而大膽推出許家維個展的尊彩藝術中心,在較為冷僻的錄像藝術類,創下銷售4成作品的佳績,誠屬難能可貴。
主題明確,聚焦單一藝術家創作生命敘事
亞洲藝術中心從2016年起便積極爬梳、策劃台灣戰後藝術家群展,讓五月、東方畫會的藝術家之作重現於展覽和藝博會。朱為白即是台灣戰後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亞洲藝術中心曾於2018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呈現朱為白之作,其後又為其舉辦個展。亞洲藝術中心負責人李宜勳表示:「在爭奇鬥妍的台北當代平台上,我們希望讓主題更加明確、吸睛度更強,因此以時間年代去訴說單一藝術家的創作故事,也讓大家知道,台灣早在1960年代就有如此開創性的作品。」
亞洲藝術中心從2016年起便積極爬梳、策劃台灣戰後藝術家群展,讓五月、東方畫會的藝術家之作重現於展覽和藝博會。朱為白即是台灣戰後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亞洲藝術中心曾於2018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呈現朱為白之作,其後又為其舉辦個展。亞洲藝術中心負責人李宜勳表示:「在爭奇鬥妍的台北當代平台上,我們希望讓主題更加明確、吸睛度更強,因此以時間年代去訴說單一藝術家的創作故事,也讓大家知道,台灣早在1960年代就有如此開創性的作品。」
亞洲藝術中心的品牌經營方向以「亞洲戰後」作為主軸,在台北當代展會期間,畫廊空間同步舉辦日本戰後藝術家關根伸夫個展「空相—皮膚」,也預計於2019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推出新加坡戰後藝術家鍾泗濱的展覽,亦即在明確的主題和大方向下,透過畫廊個展及藝博會等途徑,逐步擘劃亞洲戰後藝術的樣貌並重現於觀眾眼前。
2019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亞洲藝術中心展位一景。(攝影/游如伶)
采泥藝術帶來霍剛的作品《Origin 21》。(本刊資料室)
與此同時,采泥藝術也在台北當代中推出台灣戰後藝術家霍剛個展,總經理林清汶表示,「為了和台北當代號召的一線畫廊呼應,我們優先考慮兼容東方思維和西方技法的藝術家,霍剛成長於台灣,既是東方畫會一員,又旅居米蘭長達五十年,其創作內涵能與全世界相通,而非侷限在台灣或亞洲,而這次呈現的效果,的確能和西方的觀念及複合媒材藝術呼應。」林清汶觀察認為,「台北當代帶來的效益之一,便是讓台灣關注霍剛的藏家在這場對應中,更能理解霍剛的創新。換句話說,台北當代帶來的西方作品,某種程度刺激、解放了台灣藏家或民眾看待藝術的方式,進而更尊重包容多元的藝術表現。」
林清汶也認為台北當代對畫廊產業帶來不小影響,「台北當代帶來良性的衝擊,某種程度影響了原先的藝術生態。台灣畫廊不能再用原先的經營模式;藝術家需思考如何透過多元媒材或原本使用的素材,去創作有更具爆發力的作品。台灣畫廊未來的經營策略不再是開門買賣作品,而是利用五年至十年的時間建立品牌,打造出不只是台灣的、更是國際的品牌,這也是未來的挑戰所在。
索卡藝術中心則帶來中國85新潮運動代表人物毛旭輝的個展,總監蕭博中表示,「為使台灣觀眾了解毛旭輝老師在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性,因此規劃了此次個展,並且展示不同創作系列,包括椅子、剪刀、圭山以及同樣以雲南為主題的新作,讓台灣觀眾能更了解他的作品全貌。由於索卡是本地畫廊,藏家對我們都很熟悉,所以我們想推出大家比較陌生的藝術家,讓台灣客人能夠認識這位藝術家的作品。」
毛旭輝作品《圭山,被牽牛花包圍的靠背椅》。(本刊資料室)
除此之外,加力畫廊帶來徐瑞憲個展,呈現精彩的動力裝置作品;誠品畫廊策劃鄭君殿個展,展示藝術家細膩的具象繪畫。個展聚焦於單一藝術家的創作,也讓人在令人目不暇給的展會中,對藝術家的獨特風格和創作故事留下明確的印象。
以策展概念呈現,讓作品對話
双方藝廊原本即以策展見長,這次則將徐永旭的陶塑、薩璨如的石雕、徐瑞憲的動力裝置和陳萬仁的錄像含括在同一主題中,負責人胡朝聖表示,「我們以『台灣當代雕塑』的概念來策展,這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在材質、造型和觀念方面都不同,陶雕、石雕或動力雕塑較易被理解接受,而像陳萬仁的影像雕塑可再被討論,他利用空拍機在台灣海岸拍攝上百名游泳或衝浪的人,將每個人的影像抽出一秒鐘並且去背處理,對我來說這就是雕塑的概念,即便科技時代,他還是必須花費大量勞動力進行去背,從這個觀念延展出去,無論刻石頭、捏陶或影像的雕琢,其實都是希望透過展覽重新定義台灣藝術發展中的雕塑脈絡。」
双方藝廊原本即以策展見長,這次則將徐永旭的陶塑、薩璨如的石雕、徐瑞憲的動力裝置和陳萬仁的錄像含括在同一主題中,負責人胡朝聖表示,「我們以『台灣當代雕塑』的概念來策展,這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在材質、造型和觀念方面都不同,陶雕、石雕或動力雕塑較易被理解接受,而像陳萬仁的影像雕塑可再被討論,他利用空拍機在台灣海岸拍攝上百名游泳或衝浪的人,將每個人的影像抽出一秒鐘並且去背處理,對我來說這就是雕塑的概念,即便科技時代,他還是必須花費大量勞動力進行去背,從這個觀念延展出去,無論刻石頭、捏陶或影像的雕琢,其實都是希望透過展覽重新定義台灣藝術發展中的雕塑脈絡。」
双方藝廊銷售亮眼,頗受國外藏家青睞,例如懸掛在展位外牆的陳萬仁的大型錄像裝置《深邃而璀璨的憂鬱》5個版本全數售出,收藏者包括國外公立美術館;而徐永旭及薩璨如的新台幣百萬元的大型作品也在展會期間售出或進入議價階段。「透過台北當代,我們接待了過往較不易接觸到的國際藝文機構、從業人員、策展人和藏家,對方也非常積極想了解台灣的藝術家,讓我們可以很有自信地向國外的藏家介紹作品,他們甚至進一步拜訪我們的畫廊並且進行收藏。台北當代帶來的影響,不管是對藝術家的推廣或收藏的推廣,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019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双方藝廊展位一景。(攝影/游如伶)
安卓藝術十年來都朝國際化、當代藝術的方向經營,建立專業的畫廊品牌形象,這次舉辦藝術家黨若洪和傅饒的雙個展,兩位藝術家的繪畫作品並置,產生有趣的對話關係。負責人李政勇表示,「我們已經四年沒有參與台灣的藝博會,這次參與是因為我們相信台北當代是一個專業訴求導向的藝博會。傅饒今年7月將在關渡美物館辦展,黨若洪則是8月在北美館展出,不管是從創作的風格、方向、世代對話、或者今年安卓藝術的市場推廣策略以及與學術的結合來考量,參與台北當代都是最佳的時間點。」風格強烈的藝術家作品以及布展策略,也讓安卓藝術在台北當代有不錯的銷售表現,首輪展出作品已全數銷售一空。
事實上,台灣藝術家與國際藝術家同台競爭的狀況,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中就已存在,「台北當代像是把原來隔在外面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或上海西岸,這些尚未進入島內的產業發展狀態,直接透過台北當代在台北發生;對於還不能接受全球化藝術生態及運作方式的傳統畫廊,也許會加大他們的擔憂,但面臨問題時不是逃避,而是要找到自己獨特性、定位和價值。」李政勇表示,台灣市場相對開放,而藏家對藝術的理解及包容態度也頗受稱道,因此樂見台灣藝術生態開始轉變。對安卓藝術而言,仍會以穩定節奏推廣旗下代理的藝術家,並且持續經營國際當代藝術路線。
2019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安卓藝術展位一景。(攝影/游如伶)
海內外藝術群像,展現畫廊全貌和獨到選品眼光
亞紀畫廊帶來的作品在媒材、形式及主題方面豐富多元,含括繪畫、攝影和裝置藝術等等,負責人黃亞紀解釋,「我們基本上把合作的藝術家的作品都帶來,盡可能呈現畫廊全貌,提供藏家很好的作品。例如美國藝術家艾瑞克.奇特奎斯特(Eric J. Zetterquist)是第一次在台灣展出,我們先在台北當代試水溫。另外帶來市場價值較高的森山大道作品,其他的vintage都是藏家委託為主,如植田正治的攝影,屬於較珍貴的作品。而這次帶來的尹朝陽的大幅繪畫非常難得,堪稱他去年最好的作品。」黃亞紀表示,「這次也認識新的國外客人,台北當代確實有助於帶來新藏家,而且買氣很高。」
亞紀畫廊帶來的作品在媒材、形式及主題方面豐富多元,含括繪畫、攝影和裝置藝術等等,負責人黃亞紀解釋,「我們基本上把合作的藝術家的作品都帶來,盡可能呈現畫廊全貌,提供藏家很好的作品。例如美國藝術家艾瑞克.奇特奎斯特(Eric J. Zetterquist)是第一次在台灣展出,我們先在台北當代試水溫。另外帶來市場價值較高的森山大道作品,其他的vintage都是藏家委託為主,如植田正治的攝影,屬於較珍貴的作品。而這次帶來的尹朝陽的大幅繪畫非常難得,堪稱他去年最好的作品。」黃亞紀表示,「這次也認識新的國外客人,台北當代確實有助於帶來新藏家,而且買氣很高。」
亞紀畫廊負責人黃亞紀。(攝影/張家毓)
2019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公共空間裝置藝術為亞紀畫廊帶來的周世雄作品。(攝影/游如伶)
TKG+畫廊的展位同樣展現畫廊經營的方向與選品的眼光,除了帶來台灣藝術家周育正和饒加恩,亦有來自泰緬的藝術家。泰國藝術家彌戴映(Mit Jai Inn)以色彩鮮明的抽象繪畫裝置聞名,作品主要探索社會和政治主題;緬甸藝術家薩旺望澤.亞恩維(Sawangwongse Yawnghwe)身世特殊,自小家族因軍事政變而展開流亡,獨特的生命經驗也反映在他的繪畫作品中。負責人吳悅宇表示,「我們的基礎是台灣藝術家,但也希望把視野拓展到亞洲地區,所以從去年開始做新嘗試。這次便和泰國和緬甸藝術家合作,在台北以聯展形式呈現,展位的多元性也讓大家對我們的關注度很高。」TKG+這次的銷售達七成左右,頗受好評。
TKG+畫廊負責人吳悅宇(左)與畫廊藝術總監邱耀正(右)。(攝影/張家毓)
吳悅宇觀察認為,台北當代帶來的影響力甚巨,「台灣擁有這麼多藝博會,但從沒有一個藝博會為我們帶來這麼大的關注。這次的參觀人潮之盛,無論貴賓也好、願意購票進場參觀的人也好,我們過往參與過的台灣藝博會,都不曾有過這樣的榮景。」台北當代總監任天晉曾催生香港第一個國際藝術展,對香港帶來長遠影響,這次他將資源轉向台北,讓產業人士抱以期待,吳悅宇即針對香港和台灣的藝術生態進行對照,並點出台灣的優勢:「原本香港藝術生態並不健全,是因為有了幾個主要的活動才慢慢開始健全化。台灣的條件反而不是如此,這次很多海外藝術專業人士及媒體首度來台,才得知台灣也擁有成熟且歷史久遠的美術館、健全的畫廊生態及傑出的藝術家,藝術產業也發展完整。」
綜觀這次台北當代藝博會,可知台灣畫廊多以推廣台灣及華人藝術家為主,有透過個展形式使藝術家的身影更加深刻,也有透過策展概念使展出作品相互輝映,也有積極展現畫廊的多角經營面貌及獨到選品眼光。在展會主辦方動用廣大資源人脈以及成功的媒體行銷策略下,使得首屆台北當代藝博會一夕間備受全球藝術圈關注,來台的國際藏家、美術機構甚至一線畫廊的目光亦聚焦在台灣藝術家身上,除了使畫廊收穫亮麗的銷售成績,對於台灣畫廊未來的經營策略或者整體藝術生態,必將是一次轉變的契機。
游如伶( 37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