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重整的關鍵時刻 台灣藝術博覽會的挑戰與未來

重整的關鍵時刻 台灣藝術博覽會的挑戰與未來

今年度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剛落幕,除對內面對國際招商戰力重整的挑戰,對外也直面亞洲各地崛起的藝博會的雙重擠壓,以及藝術博覽會後年的震撼大事—前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總監任天晉即將於台籌備新藝博會的在地事件,台灣各級藝博會與畫廊業主未來的生存與選擇將如何可能?
今年度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以下簡稱「台北藝博」)剛落幕,除對內面對國際招商戰力重整的挑戰,對外也直面亞洲各地崛起的藝博會的雙重擠壓,以及藝術博覽會後年的震撼大事—前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以下簡稱「香港巴塞爾」)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即將於台籌備新藝博會的在地事件,台灣各級藝博會與畫廊業主未來的生存與選擇將如何可能?《典藏.今藝術》訪談四位畫廊業主,針對台灣藝博會與畫廊產業的未來提出建言與展望。
誠品畫廊執行總監趙琍。(誠品畫廊提供)
趙琍:體制變革是台北藝博會的當務之急
誠品畫廊去年選擇參加同期舉辦的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ART021」)而缺席台北藝博,時隔一年再度推出陳道明個展,業績喜人。談及本屆台北藝博,誠品畫廊執行總監趙琍客觀稱讚空間規畫以及展板、燈光等佈展細節上品質有顯著提升,藏家服務也有所改善。然而對於台北藝博在亞洲影響力日漸式微之因,趙琍仍是一針見血地指向其體制結構問題。
縱觀國際上的藝博會,大都由展覽公司來策劃經營,而台北藝博卻是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以下簡稱「畫廊協會」)主辦,由此帶來的「先天不足」顯而易見:畫廊協會每隔兩年就要改選理事長,選舉過程中的競爭與糾紛自不待言,不斷更換的團隊讓台北藝博在內耗中難以傳承經驗。趙琍認為,要徹底解決這一致命的體制問題,才是扭轉台北藝博困境的關鍵所在。在她看來,畫廊協會應當回歸服務會員的本職工作,而將台北藝博交由專業的展覽公司來負責,後者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斷累積功力來經營好本地市場、也幫助台灣的藝術創作輸出海外市場。
如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逐步萎縮的台灣藝術市場,中產階級隨著經濟衰退而幾近消失,有實力的年輕本土藏家難覓,於是海外藏家成了本土畫廊仰賴的重要對象。對於誠品畫廊而言,將戰略眼光更多投向更為廣闊的亞洲市場,也是大勢所趨,選擇藝博會時,更是將當地市場需求、藏家實力與活躍度、藝博會團隊專業度等因素作為首要考量,近年來將許多精力放在了香港巴塞爾以及上海、北京的藝博會上。
儘管如此,趙琍仍舊對台灣本土市場充滿期待,談及任天晉為台北帶來的新藝博會,她認為這是基於其對台北自由友善而成熟的市場評估,有這樣的國際專業團隊進入台灣,將能吸引國際藏家和畫廊,也給台灣市場帶來更多的可看性和機遇。面對新的藝博會給台北藝博帶來的競爭,她擔心的是可能引發的不理性排外,希望更多人能從正向的角度來思考;若能考量到由此可以節省的海外參展成本,以及台灣市場在規模不一的藝博會作用下重新整合的可能性,都應當歡迎這樣的刺激和挑戰。
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陳菁螢:成為邁向國際的培植場域
帶領尊彩藝術中心不斷拓展國際藝博版圖的總經理陳菁螢,以香港巴塞爾作為亞洲地區藝博排名洗牌的重要關鍵,但也適時幫助許多亟欲升級與轉型的亞洲畫廊找到與國際快速銜接的舞台,讓畫廊能找到抗衡拍賣行強勢商業性的出路。然而若將香港巴塞爾的成功視為台灣目前藝博會發展的唯一標準,她認為也有欠客觀,除了香港巴塞爾的確讓整個亞洲藝博會環境巨變的事實外,更建議台灣目前的藝博會應該思考如何尋出屬於台灣的特色,且仍能回應國際化的優勢。
台灣評比藝博會的品質,目前較一味迷信名牌大畫廊來台參展與否,卻忽略邀請很多持續參與國際重要藝博會、質感很好的歐美中小型畫廊,僅因台灣對這些多元的國際畫廊名單並不熟悉也缺乏考究,未來廣邀這些有潛力的歐美優質畫廊,她評估將是提升台灣藝博會品質重要的關鍵。
面對任天晉後年可能將在台籌備新的藝博會,是否會擠壓到台灣相關藝博會的生存空間?陳菁螢認為未來任天晉主持的藝博,本地畫廊能參與的有限,然而台灣本地畫廊數的多寡,卻是影響藝博會帶來藏家量的關鍵,這也是目前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藝博會—台北藝博—因為擁有最集中的台灣藏家參與,即在國際藝術市場始終有一定指標性。今年台北藝博便以縮小展商規模來提升精緻度,尊彩藝術中心也是主張縮減展區的會員之一,在藏家回饋上都很肯定這次台北藝博瀏覽起來的舒適度,與尋覓畫廊的流暢度比往年提高很多。如上海的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以下簡稱「西岸藝博會」)與ART021,兩藝博會的畫廊總數可能都還未達到台北藝博畫廊的總量,陳菁螢建議縮小規模、持續精緻化、並善用主題特展的方式,可讓台北藝博本身品質與識別度更容易被凸顯。
她也分析為何任天晉選擇台北作為其持續發展藝博會項目的地點,在於台灣展位和周邊相關產業包括運輸、佈展、輸出等成本較低,高級住宿也相對便宜,成為台北在國際藝博會競爭招商上的優勢。對於新藝博會的加入,是否會擠壓到本地藝博會的生存空間?她認為影響有限,畢竟台北藝博還是能容納最多台灣畫廊的藝博會,也是讓藝術家持續被記憶最好的曝光點,對於代理台灣藝術家為主的畫廊,參與台北藝博仍是首選。雖然台北藝博近年在全球化浪潮下,一直有式微的危機,但她仍保有信心,因這20多年來就是以協會的模式集結眾人的力量才會持續到現在;面對目前畫廊與國際藝博會接軌趨勢的需求,她更認為台北藝博要持續扮演培植台灣優秀畫廊產業策展、服務能力的角色,相較國際藝博對於品質要求的殘酷與現實,台北藝博更應回歸到服務畫廊會員的初衷上,「如何協助台灣畫廊做最好的呈現,從客群和經濟效應都盡力建議最好的方式,並有培植台灣畫廊產業人才的使命感,才是台北藝博未來的出路與高度。」
安卓藝術負責人李政勇。(安卓藝術提供)
李政勇:新的刺激可帶來市場分流
被問及近期畫廊產業討論度極高的議題:「對於任天晉策劃的藝博會登台所可能產生的影響」,安卓藝術負責人李政勇表示樂觀期待,因台灣畫廊產業近年缺乏刺激,目前一直苦無具專業組織條件所策劃的藝博會能參與。而台灣藝術相關產業因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調整較為被動,總是在危及生存時才急思調整,目前台灣藝博會發展的瓶頸,他認為一定要靠外來不一樣條件的刺激,才有可能進行徹底的改變。他評估台灣藝博會的發展在2014年的台北藝博已達到各方面條件的高峰,在目前的現有組織架構下,很難再有突破,而持續這樣的狀態甚至可能是對藝文環境能量的消耗。
至於是否會排擠台灣現有藝博會的生存空間,李政勇認為未來新的藝博會所欲發展的規格和台灣目前現有的藝博會並不相同,會造成的排擠效應極為有限,反而較有可能因為新的藝博會規格,帶動整體藝文產業專業性的反思,刺激大家往較專業的方向走。另外的影響則是讓台灣藝博會市場真正開始做出「分流」,過去台灣藝博會的屬性分流並不明顯,藝博會、地方藝博、飯店博覽會的展出名單經常重疊,新的藝博會如果順利在台灣的藝文產業中紮根,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帶來藝博會屬性差異的分流化,當市場的分流明顯,各家畫廊也能更清楚自身的定位,和擬定更清晰的商業戰略。目前無論香港和上海的一線藝博會,各藝博會的展商與客群都具有差異,「如果藝博會有較好的分流,每一塊市場都可以更專注的發展。」
對於為何任天晉在這個時間點選擇台灣來發展藝博會項目,李政勇也綜觀數個東北亞、東南亞藝博會現況,如新加坡的Art Stage近年表現也趨下滑,雖仍是東南亞藝術交易的中心,但也顯示當代藝術收藏市場並不成熟,香港也很難再複製做出香港巴塞爾,上海已有ART021、西岸藝博會等,發展漸趨飽和,且對於外商的限制較多,台灣相對在條件上較有發展空間。尤其近年台灣藝博會的發展到達一定瓶頸,許多藏家都往香港、上海跑,台灣藝博會本身的展出內容與高度越來越有限,也更凸顯台灣當代藝術市場發展的當下困境。藝博會要如何創造不同的需求與期待,在台灣既有的產業結構難以突破下,對於外部資源可能帶來的改變契機似乎也成為業界的一種渴望與希望。
李政勇評估目前對於畫廊走向朝專業與國際化展覽發展的空間,對於任天晉將規劃的藝博會期待都很深,而條件基礎皆不同的台北藝博也能從被要求達到國際頂級藝博規格的壓力下解脫,未來能更聚焦會員的服務與需求。當平衡會員服務與國際化的需求衝突,往往成為台北藝博無法專注與專業化發展的考驗,面對目前藝博會市場全球化與快速競爭的時代,藏家在資訊與選擇上越來越透明,要如何禁得起環境與時代的考驗,這不僅僅是台北藝博,也是每位台灣畫廊業主的課題。
新苑藝術負責人張學孔。(新苑藝術提供)
張學孔:沒有在地化空間的台北藝博會
今年的台北藝博於10月底圓滿落幕,不論是在展呈規畫以及展商反應上普遍獲得好評,在近年國際型藝術博覽會如Art Basel強勢進軍亞洲的強敵環伺下,應為這個由台灣本土自創的老牌博覽會,打了一劑強心針。不過台北藝博的挑戰還不只如此,任天晉將於2019年初在南港世貿舉辦新的藝博會,在其野心與強大的國際人脈下,這個新的藝博會是否會取代已愈趨本土化的台北藝博,亦讓不少畫廊們憂心。對此,新苑藝術負責人,亦是高雄藝術博覽會主辦人的張學孔,則明確地指出,面對這個未來的挑戰,台北藝博沒有在地化的空間,但要如何維持其國際性的一線博覽會定位,主辦單位畫廊協會的內部協調與國內藝博會生態的重整是重要關鍵。
張學孔首先針對亞洲最重要的兩個當代藝術市場:台北以及首爾作出評論。在首爾,韓國的本土畫廊協會具有非常強大的運作能力,除了自辦的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Korean International Art Fair Art Seoul,以下簡稱「KIAF」)以外,他們也鼓勵其他小型藝術博覽會的產生,因此在國內即區別了國際性與在地性的兩種藝術市場,穩固了KIAF作為韓國國際一線藝術博覽會的地位。不過反觀台灣,畫廊協會常被視為服務本土畫廊的組織,在內部成員的不同認知之下,藝博會常被視為是「會員服務」的項目之一,某種程度限縮了台北藝博國際化的定位空間;再加上其他小型博覽會未成氣候,無法有效區隔市場,因此造就了畫廊協會在經營本土國際性品牌的兩難狀況。
張學孔進一步指出,上述狀況或許可以說明:一樣是亞洲地區具有蓬勃的當代藝術市場的城市,為何任天晉會選擇台北而不是首爾,除了台北的地緣位置可讓他有效整合台、港、中的藏家之外,主要也是因為首爾擁有強大的本土品牌與畫協組織,並非外來者可輕易挑戰。台北藝博若直接走向在地化一途,可能直接讓出自我作為台灣第一線博覽會品牌的位置與本地市場,非常容易走向沒落,也因此張學孔認為,台北藝博只能正面迎接本身亟需國際化的挑戰,沒有在地化的空間。
另外,以今年台北藝博的主題:「私人美術館的崛起」為例,張學孔認為,其實這個命題隱喻了台灣目前收藏系統亟需升級的狀態。對藝術市場來說,除了台灣本地要有一流且具國際視野的藝術創作,自然也必須要有一流且具當代視野的收藏家與收藏系統。未來藏家們在選擇典藏藝術品的同時,除了投資與個人喜好之外,其收藏品味能否經得起藝術評論的考驗,或是將自己的收藏系統升級至「美術館」的等級。藏家的結構不只直接連結整體的市場狀態,某種程度也隱晦地影響了藝術家的創作方向與形式。換句話說,台北藝博目前的困境解決方案除了前述主辦單位畫協內部的思維重整外,收藏者的眼界能否跟上國際趨勢的腳步,亦是影響關鍵之一。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

陳飛豪( 119篇 )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藝術創作上則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等結合,目前以寫作與創作並行的形式在藝術的世界中打轉。曾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2019年台灣當代藝術實驗場之「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2020/2021東京雙年展。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

嚴瀟瀟(Yan Xiao-Xiao)( 209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