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錨定東南亞受眾,直擊首屆新加坡藝博會ART SG開幕現場

錨定東南亞受眾,直擊首屆新加坡藝博會ART SG開幕現場

Targeting the Audience in South East Asia, On Location at the Opening of the Inaugural ART SG

首屆新加坡藝博會ART SG於1月11日貴賓預展揭開序幕,這場定位為服務東南亞地區的畫廊與藏家,一共匯聚國際160間畫廊與會。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經濟樞紐,在後疫情時代是否能乘勢上揚,展會效應與交易結果值得後續關注。

定位為服務東南亞地區的畫廊及收藏家的首屆新加坡藝博會ART SG(以下簡稱ART SG),於1月12日至15日開幕,超過160家畫廊參加,在11日舉行貴賓預展,熱鬧滾滾。

延伸閱讀|聚焦東南亞文化多樣性,打造「個性更為豐富的藝博會」,專訪新加坡藝博會 ART SG 總監楊淑茵

近一半參展畫廊來自亞洲,另一半才是其他地區,不乏國際大畫廊老闆親自出動,熱情感人。如:美國佩斯畫廊(Pace)總裁兼首席執行長馬克.格里姆徹(Marc Glimcher)、義大利長青畫廊(Galleria Continua)老闆馬里奧.克里斯蒂阿尼(Mario Cristiani)、比利時霍夫肯畫廊(Xavier Hufkens)老闆澤維爾.霍夫肯(Xavier Hufkens)、奧地利的薩德斯. 侯巴克畫廊(Galerie Thaddaeus Ropac)老闆薩德斯. 侯巴克 、瑞士籍香格納畫廊(ShanghART Gallery)創辦人勞倫斯.何浦林(Lorenz Helbing)等人,盛況有如回到2019年台北當代藝博會首展,國際畫廊躍躍欲試。

ART SG現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ART SG現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疫情蔓延三年,改變了許多事,號稱新加坡全面開放後第一個大型藝博會,又逢中國大陸解封,出國潮再起,ART SG不但成為體驗藝術,同時也是體驗與畫廊實地交流的機會,果然人氣匯聚。

 ART SG在新加坡,很明顯替代三年前的Art Stage ,以新加坡的新移民,外加東南亞國家的藝術需求及藏家本位為大宗。而新加坡向來以效能見長、守法意識強烈,公立美術館經營有成,周邊旅館、交通等配套完善,不但畫作進出海關,速度很快,新移民帶著高淨值客源,令人羨慕,例如:近年從中國大陸、香港移居新加坡的有錢人、金融醫療專才齊聚星城,還因為防疫做得好,吸引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不少民眾搬去定居。

不過,近期物價上漲,7%的交易稅,參加ART SG藝博會的成本,不算便宜。在目前優劣參半的競爭條件中,ART SG交易成果,令外界好奇不已。

ART SG現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ART SG現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不少國際藍籌畫廊踴躍參與本屆ART SG,且其中不乏祭出規模浩大的旗下藝術家以饗東南亞藏家。卓納畫廊(Dazid Zwirner)展出美國藝術家Josh Smith於去年展開的抽象系列《承認這感覺很好》,與用色斑斕的凱瑟琳.伯恩哈特(Katherine Bernhardt)的頑皮豹作品並置,呈現鮮明活潑的視覺意趣,而其他亮點作品還包括經典或當代的重要攝影創作。而畫廊也在開幕首日的貴賓預展就傳出捷報,逾半數展品皆已售出,包括:凱瑟琳.伯恩哈特兩幅大型畫作,以及尼奧.勞赫(Neo Rauch)、沃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Carol Bove、Marcel Dzama、Oscar Murillo、Thomas Ruff等作品,總價突破250萬美元。

卓納畫廊展場一景,左為凱瑟琳.伯恩哈特之作、右為Josh Smith之作。(卓納畫廊提供)
卓納畫廊展場一景,左為凱瑟琳.伯恩哈特之作、右為Josh Smith之作。(卓納畫廊提供)

佩斯畫廊展出創作媒材含括:繪畫、雕塑、裝置、攝影和新媒體乃至於NFT藝術等各類作品,呈現跨距逾六十年的藝術史進程。展位的亮點包括:波普藝術領軍人物歐登伯格與妻子凡.布鲁根(Claes Oldenburg and Coosje van Bruggen)於1996年所作、高約1.5米的《高爾夫颱風》雕塑,呈現高爾夫球杆和球之間的生動共舞。擅以光線為創作素材的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以近作《拉瑪,長方型玻璃》呈現迷離的感官效果,以95萬美元售出。而凱斯.哈林(Keith Haring)、李禹煥(Lee Ufan)、仇曉飛等多位藝術家也於預展當日售出作品,至於Louise Nevelson、宋冬、尹秀珍、名和晃平(Kohei Nawa)之作亦獲不同的私人美術館購藏。

佩斯畫廊展出形式多元的作品。(佩斯畫廊提供)
佩斯畫廊展出形式多元的作品。(佩斯畫廊提供)

貝浩登(Perrotin)此次推出的十多位藝術家,作品類型可劃分為:以獨特觀點詮釋當代肖像繪畫、模糊繪畫與雕塑,圖像與物體之間界限的牆面雕塑創作,以及上條晉(Susumu Kamijo)與艾迪.馬丁內斯(Eddie Martinez)於新品當中深入實踐和研究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複雜關係,等各類豐富面向。此外,在展區中亦重點展示丹尼爾.阿爾軒(Daniel Arsham)、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和Jean-Michel Othoniel的近作。其中,村上隆自「Clone X」系列發展而出的大型雕塑新作也成為展位焦點。

貝浩登展場一景。(Photograph: Ringo Cheung.©2022 Takashi Murakami/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22 Otani Workshop/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22 Emi Kuraya/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22 MADSAKI/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Courtesy: Perrotin)
貝浩登展場一景。(Photograph: Ringo Cheung.©2022 Takashi Murakami/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22 Otani Workshop/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22 Emi Kuraya/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22 MADSAKI/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Courtesy: Perrotin)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以三位女性藝術家:馬來西亞藝術家Mandy EI-Sayegh、越裔美籍藝術家Tammy Nguyen和南韓藝術家李昢(Lee Bul)的作品為展出重點,呈現她們皆致力參與公共活動以及交織亞洲文化而生的個人歷史。其他亮點亦有:南韓藝術家徐道獲(Do Ho Suh)的最新標本系列作品、美國藝術家Lari Pittman的新作《夜光:擁有蛋紀念碑的城市 3》以及Jennifer Steinkamp的錄像裝置《居里夫人 3》等作。在預展當日,Mandy EI-Sayegh即有四件作品順利售出,而Tammy Nguyen之作更在開幕數分鐘內就被新加坡藏家購得。此外,Dominic Chambers、Billy Childish的作品也分別獲東南亞藏家收藏。

立木畫廊展場一景。(Courtesy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Hong Kong, Seoul, and London. Photo by Jonathan Tan)
立木畫廊展場一景。(Courtesy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Hong Kong, Seoul, and London. Photo by Jonathan Tan)

白立方(White Cube)展出達15位國際藝術家,陣容囊括: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朴栖甫(Park Seo-Bo)等,共30多件作品。銷售反應也相當亮眼,包括:安森.基弗(Anselm Kiefer)、克莉絲汀.艾珠(Christine Ay Tjoe)、崔西.艾敏(Tracey Emin)、Marguerite Humeau、Danica Lundy,David Altmejd以及劉韡等20多件作品已售出,累計逾250萬美元,藏家則來自新加坡、泰國、台灣、中國、香港等亞洲客戶。此外,在大型場域裝置作品單元PLATFORM也呈現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遊樂雕塑系列《Octetra》,最早成形於1965年,為藝術家展現對空間、自然和感官互動的關注的典型代表作。

白立方展場一景。(白立方提供)
白立方展場一景。(白立方提供)

德薩畫廊(De Sarthe)呈現林菁菁、馬思博、麥影彤二、張新顏、鍾慰以及Richard Streitmatter-Tran等六位藝術家之作。林菁菁的作品映射現代社會中對於自我身分和文化的困惑和探尋、存在和缺失、束縛和抗爭等議題。80後的中國藝術家鍾慰探索社交媒體如何改變⼈們體驗世界的方式,以網路上炫目的視覺效果與傳統佛教繪畫結合,並將該藝術實踐稱為「耦合」(coupling)。在預展當日,兩件麥影彤二與一件鍾慰的作品即已售出,而其他藝術家作品也獲藏家積極洽談。

德薩畫廊展場一景。(德薩畫廊提供)
德薩畫廊展場一景。(德薩畫廊提供)

阿爾敏.萊希畫廊(Almine Rech Gallery)推出多達三十位藝術家的陣容。活躍於1950至70年代的美國藝術家Vivian Springford以水滴、潑濺等技法呈現其抽象表現主義的概念,而後投入色域畫派更發展出自創的「污漬繪畫」(stain painting)。她也汲取東方文化,如:書法、儒道教思想,而視創作為自我與宇宙的整合。而智利新銳藝術家Alejandro Cardenas的人物雕塑以細窄的線條、斑斕的紋理構組而成,呈現當代人的悠閒姿態。

阿爾敏.萊希畫廊展場一景。(圖片致謝藝術家們、藝術資產與阿爾敏.萊希畫廊,摄影/Syafiq Bin Abdul Latif)
阿爾敏.萊希畫廊展場一景。(圖片致謝藝術家們、藝術資產與阿爾敏.萊希畫廊,摄影/Syafiq Bin Abdul Latif)

來自香港的藝倡畫廊(Alisan Fine Arts)推出十位中國藝術家之作。從國際知名的丁雄泉、青意、呂壽琨,當代水墨藝術家南溪、泰祥洲、魏立剛,雕塑家費明杰和甘志強,再至新銳女藝術家丁裕美和王濛莎。展場亮點包括:兩件呂壽琨的半抽象荷花水墨畫、首度公開展出的丁雄泉畫作,以及泰祥洲、魏立剛、王濛莎專為本次展會的最新創作。每位藝術家各具獨特的視覺語言和不同的藝術形式,不約而同地回應中國文化的根源。

藝倡畫廊展出十位中國藝術家之作。(藝倡畫廊提供)
藝倡畫廊展出十位中國藝術家之作。(藝倡畫廊提供)
白石畫廊展場一景。(白石畫廊提供)
白石畫廊展場一景。(白石畫廊提供)

而這回,包括:耿畫廊、TKG+、誠品畫廊、尊彩藝術中心、谷公館、非畫廊、路由藝術等,共有七家台灣畫廊參加Art SG,是在試水溫,也是嘗試開發台灣以外的新客群,勇氣與熱忱,值得肯定。

耿畫廊呈現蘇笑柏、彭薇、袁慧莉與蘇孟鴻等四位藝術家之作。綜觀他們各自的創作歷程與軸心,所關注的皆為企圖在東方傳統媒材與美學符碼,抑或是中國古文本與山水畫中的性別意識之中,尋得一翻轉、反叛的可能性;在展場中開啟「翻轉東方的媒材與符號」與「開展水墨中的女性意識」兩支線的作品對話。

耿畫廊展場一景,圖為蘇笑柏之作。(耿畫廊提供)
耿畫廊展場一景,圖為蘇笑柏之作。(耿畫廊提供)

TKG+則聚焦於藝術解殖的觀點,挑選三位風格鮮明的藝術家—薩望翁・雍維(Sawangwongse Yawnghwe)、彌載映(Mit Jai Inn)以及邱承宏參展。這三位藝術家分別出身緬甸、泰國與台灣,藉由他們的作品挖掘藝術家的生命政治、家族史與國族間的關係;或者是透過藝術家細膩的感知踏查,將在地南方敘事以藝術創作轉化為個人獨到的美學見解。

TKG+展場一景。(TKG+提供)
TKG+展場一景。(TKG+提供)

谷公館展出韋嘉、羅智信、蔣勳、吳俊勇以及簡翊洪等五位藝術家之作,皆揭示出對於生活的細膩感知。韋嘉的新作以夢幻色彩打造人們游移在現實與魔幻的交界。蔣勳以筆墨連綿寫下饒富詩意的字句以投射自己的心境。羅智信以蝸牛殼粉末作為礦物膠彩與雕塑材料,創作出帶有身體感的隱喻。吳俊勇的「情書」系列彩墨作品,畫出藝術家與模特兒互動之間所流淌的私密而微妙之感覺;簡翊洪也將過去半年於泰國居住的點滴入畫。

谷公館展場一景。(谷公館提供)
谷公館展場一景。(谷公館提供)

非畫廊則帶來侯玉書個展「來自同時性的邀請」。此系列抽象創作繪製於半透明的聚酯纖維畫布上,透過不同層次的疊加以建構出獨特觸覺及物理深度的圖像。抽象元素蘊含著侯玉書個人的神秘符號到書法的線條書寫,組合成猶若自然界中發現的景觀或振動和節奏,揭示他對神秘主義、心靈溝通等主題的探索。

非畫廊呈現侯玉書個展「來自同時性的邀請」。(非畫廊提供)
非畫廊呈現侯玉書個展「來自同時性的邀請」。(非畫廊提供)

尊彩藝術中心在畫廊展位中呈現徐永旭與李重重的作品,並在NEW/NOW 展區推出周代焌的作品。李重重為現代水墨畫的實驗與開拓者,以拓墨和自動技法使明亮色彩在墨色中穿梭,表現自然的韻律、內在情感而呈現剛柔並濟的獨特風格。徐永旭的雕塑則強調身體的參與過程,將流暢的線條律動轉移至立體的雕塑表現,透過重複的堆疊展現陶土的細緻質感與維度構造,並進一步與空間產生對話。

尊彩藝術中心呈現徐永旭與李重重的作品。(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尊彩藝術中心呈現徐永旭與李重重的作品。(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誠品畫廊呈現旅美藝術家黃本蕊的個展,透過她於2008年創造的兔子「尼尼」(nini)以述說生活的心思感懷和對生命的感悟,為「後疫情」時代的人們帶來療癒的藝術旅程。本次展出近兩年的作品,形式含括:繪畫、版畫以及雕塑,其中一件雕塑《雨天變奏曲》高度近170公分,等身尺幅成為展場亮點。

誠品畫廊推出黃本蕊的個展,呼應兔年意象。(誠品畫廊提供)
誠品畫廊推出黃本蕊的個展,呼應兔年意象。(誠品畫廊提供)

大家熟悉的任天晉(Magnus Renfrew)、岳鴻飛(Robin Peckham),穿梭在會場,對於該藝博會的熱鬧登場,倍感欣慰,但成敗還是看最後結果。他們盡人事,也只能聽天命了。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09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