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8)日開幕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香港巴塞爾)延續昨日VIP預展的熱鬧盛況,在這個現在亞洲藝博會版圖中最為重要的一站中,除了昨日即時為各位讀者選介、來自台灣的一級畫廊之外,此次參與的重量級國際畫廊也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一時之選。典藏ARTouch團隊特別從242間畫廊中,精選出本屆香港巴塞爾展會中不容錯過的國際重要畫廊。
第七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香港巴塞爾)展會現場。(本刊資料室)
身為超級畫廊,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不負2018年《Art Reivews》權力榜第一名,在香港巴塞爾展會中的作品,於VIP預展首日即全數售罄。本次,卓納畫廊第一次推薦予亞洲藏家的卡羅爾.波維(Carol Bove)雕塑作品,四件全數售出。卓納特別邀請波維,針對畫廊前半區展位設計,與其他作品如愛麗斯.尼爾(Alice Neel)等藝術家互動。同時,波維將參展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而畫廊甫宣布代理的中國藝術家劉野,兩件作品亦很快被藏家下訂。同時,在香港H Queen’s空間舉行的尼奧.勞赫(Neo Rauch)個展,大部分作品亦被藏家購藏,顯現卓納畫廊不同凡響的推薦力。
愛麗絲.尼爾(Alice Neel)1975年的《奧利維亞》(Olivia)一作,以170萬美元售出。(本刊資料室)
大衛.卓納(David Zwirner)與古根漢美術館館長理查.阿姆斯特朗(Richard Armstrong)討論作品。(本刊資料室)
在香港巴塞爾展期間,Lévy Gorvy畫廊的香港空間開幕,取了中文名稱「厲為閣」,向亞洲藏家宣示在亞洲的長期發展。開幕首展「澡雪含章」,從林風眠、吳大羽、顏文樑、趙無極、宋冬、郝量,再到莫內(Oscar-Claude Monet)、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蘇拉吉(Pierre Soulages)等,顯現東西方對話的展品分量。而在香港巴塞爾現場,不只有畢卡索(Pablo Picasso)、沃荷(Andy Warhol)、趙無極、白髮一雄(Kazuo Shiraga)等重量級藝術家,也有近年因為美國第一千金伊凡卡(Ivanka Trump)收藏而更為人知的丹.柯倫(Dan Colen)的油畫與雕塑作品。在二級市場為藏家收藏、寄售作品卓然有成的「厲為閣」,未來在亞洲的佈局,令人期待。
丹.柯倫(Dan Colen)雕塑作品《Rabbit and the Moon》,與《Mother》油畫作品。兩組作品互有連結,畫廊建議藏家可一併收藏。(本刊資料室)
國際畫廊(Kukje Gallery)參與「策展角落」(Kabinett)項目,推出韓國抽象藝術先驅劉永國(Yoo Young-Kuk)個展,是首次在香港完整展出他對自然風景的抽象描繪。劉永國是與金煥基(Kim Whan-Ki)齊名的藝術家,但他不像金煥基透過不斷展覽、銷售作品的職業藝術家。出生富裕家庭的劉永國,逝世後其作品很少流通市場,,使得大眾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遺忘了這位藝術家。但是,劉永國在韓國的地位崇高,在世時的作品價格超過金煥基,然而今金煥基作品價格已是其五至七倍。國際畫廊取得劉永國家屬的授權,正全力推廣其作,畫廊營運總監宋普暎(Song Bo-Young)相信,韓國之外的藝術世界,終將逐步認識、接受劉永國的抽象之美。
國際畫廊(Kukje Gallery)營運總監宋普暎(Song Bo-Young)於劉永國(Yoo Young-Kuk)「策展角落」展位。(本刊資料室)
劉永國(Yoo Young-Kuk)的抽象畫作。(本刊資料室)
佩斯畫廊(Pace Gallery)此次攜26位藝術家重要作品參與展會。其中,包含20至21世紀最具知名度的西方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路易斯.奈維爾森(Louise Nevelson)、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s)以及亞當.彭德爾頓(Adam Pendleton);還有極具影響力的亞洲藝術家,包括去年於佩斯畫廊H Queen's空間舉辦開幕展覽的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今年春季、秋季將於Dia: Beacon美術館與赫希洪博物館(Hirshhorn Museum)和雕塑園舉辦重要展覽的李禹煥(Lee Ufan),以及即將參與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的尹秀珍等。此外,佩斯畫廊的「策展角落」(Kabinett)中呈現瑪麗.闊思(Mary Corse)著名的「黑土」(Black Earth)系列作品。
佩斯畫廊(Pace Gallery)展位一景。(佩斯畫廊提供)
今年正式落「滬」開設分空間的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此次在香港巴塞爾擁有超大型展位,呈現艾未未、杜爾伯格&博格(Djurberg & Berg)、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瑞安.甘德(Ryan Gander)、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朱利安.奧培(Julian Opie)等藝術家的新作。此外,中國藝術家劉小東也是里森畫廊主打的重要藝術家之一,除了在展位可欣賞到其畫作外,在展區「光映現場」(Film)將看到藝術家的三部紀錄片,其中包括記錄藝術家在柏林創作的《劉小東在柏林》。描述劉小東17歲離鄉,30年後重返家鄉,描繪親友、故鄉變遷的《金城小子》,以及由著名導演賈樟柯執導,描述藝術家以中國三峽大壩附近城市的勞工拆遷生活及泰國曼谷情色服務女性生活的《東》。
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展出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的大型作品。(本刊資料室)
走進常青畫廊(Continua)展位,首先看到的是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Michelanggelo Pistoletto)的鏡面作品《見證》(I Testimoni)。皮斯特萊托運用絲網輸出技術將拍攝者們的動作與不鏽鋼的鏡面合而為一,並通過「當下」的參與,邀請展場的觀眾成為作品場景的一部分。此外,常青畫廊也帶來諸多國際頂級藝術家的代表性裝置作品,例如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ely)、卡斯滕.霍勒(Carsten Holler)、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與中國藝術家陳箴,以及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喬瓦尼.歐祖拉(Giovanni Ozzola)等藝術家的經典系列之作,呈現出畫廊獨特的視野與定位。
常青畫廊(Continua)展位上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Michelanggelo Pistoletto)的鏡面作品《見證》(I Testimoni)。(本刊資料室)
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帶來馬克.布拉德福特(Mark Bradford)、菲利普.加斯頓(Philip Guston)、拉希德.約翰遜(Rashid Johnson)和傑克.惠騰(Jack Whitten)和曾梵志等人的重要作品,並帶來20世紀日本第一個激進戰後藝術團體具體派(Gutai)中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在首日預展開幕,畫廊即有三件作品以超過百萬美金的金額售出,包含布拉德福特的《超人》(2019)、首幅來自惠騰藝術資產的作品(惠滕於2018年逝世),以及阿希爾·戈爾基的紙本作品。豪瑟沃斯於香港H Queen’s,大樓空間舉辦的露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個展,同樣的於VIP預展日,展出作品已全數售出,多由亞洲藏家及機構購藏,每件作品價格由25萬至400萬美金不等。
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展位現場。(本刊資料室)
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展出曾梵志2017年的作品《無題》。(本刊資料室)
來自瑞士的高摩專仕畫廊(Galerie Gmurzynska)每年參與全球4至5檔藝術博覽會,因應不同展覽的性格,均會尋求不同策展人為其策劃展間。今年的香港巴塞爾除每年參與亞洲藝術博覽會便固定引薦的林飛龍(Wilfredo Lam)與波特羅(Fernando Botero),還同時帶來波普藝術大家衛塞爾曼(Tom Wesselmann)等人的作品。畫廊合夥人暨總監Mathias Rastorfer認為林飛龍自身多元的文化背景、國族身分、乃至於藝術活動區域,讓他成為當時唯一一個真正全球化的藝術家。而其作品價格合宜,漲幅穩定不劇烈,其實正是入藏的好時間。此次展覽再次爬梳林飛龍20至30年代的作品,讓觀者得已看見林飛龍在不同尺寸、媒材上的表現力。
高摩專仕畫廊(Galerie Gmurzynska)負責人Isabelle Bscher(左)與Mathias Rastorfer(右)。兩人背後的作品為林飛龍的《白鳥》。(本刊資料室)
Tom Wesselmann(1931-2004)《莫妮卡與塞尚》(Monica Nude with Cezanne), 1989。(本刊資料室)
來自墨西哥的Kurimanzutto畫廊今年是第三度參與香港巴塞爾。該畫廊早期沒有固定地址,只在不同空間進行企劃製作,而至今日躍升成為拉美一線畫廊、並在紐約開設分部。今年邁入20週年的Kurimanzutto畫廊在展會中格外引人注目。此次參展,在展位規劃上均選擇與亞洲有淵源的藝術家。諸如墨西哥藝術家亞伯拉罕.克魯茲威利戈斯(Abraham Cruzvillegas)與Dr. Lakra均曾短暫於日本停留。此次,也特地專設一區,展出李元佳的作品。
Kurimanzutto畫廊創辦人Monica Manzutto與José Kuri於李元佳作品前合影。(本刊資料室)
墨西哥藝術家亞伯拉罕.克魯茲威利戈斯(Abraham Cruzvillegas)的作品彷彿有著達摩畫作的禪意,一筆完成的猩猩畫作引人會心一笑。(本刊資料室)
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在今年展出戴倫.阿爾蒙德(Darren Almond)、大衛.阿爾特邁(David Altmejd)、翠西·艾敏(Tracey Emin)、蒙娜.哈透姆(Mona Hatoum)和周力等藝術家的作品。阿爾特邁的雕塑,隨著媒材形體逐步成形,頭像沒有根據特定人物塑造。現場展出的作品《Portrait of a Man with Rose》使用的媒材裡,格外耀眼的水晶象徵著人的凝思,不同容顏與耳朵散落在花朵或是後腦勺等半身像上,彷彿思緒的跳躍與移動,充滿著未知的驚喜與喜悅。中國藝術家周力的油畫作品《The Peach Garden No.20》以薄塗的色料,融合書寫性的筆觸,在西方抽象與東方書畫間,表現了深沉哲思,今年4月將在倫敦伯蒙德白立方(White Cube Bermondsey)舉辦周力的首次展覽,屆時將看到藝術家更完整的創作脈絡。
大衛.阿爾特邁(David Altmejd)雕塑作品《Portrait of a Man with Rose》。(本刊資料室)
藝術家周力和其作品《The Peach Garden No. 20》合影。(本刊資料室)
馬格斯畫廊(Sprüth Magers)展位現場,展出西維爾.弗拉里(Sylvie Fleury)2005年的《月球上的高跟鞋(第一艘太空船金星20)》和2007年的《Shopping Bag Installation》等作品。(本刊資料室)
馬格斯畫廊(Sprüth Magers)致力於支持與發掘年輕藝術家,特別關注年輕女性藝術家,此次於香港巴塞爾展會現場,帶來珍妮.豪澤(Jenny Holzer)、巴巴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凱倫.基利姆尼克(Karen Kilimnik)、路易絲.拉勒(Louise Lawler)、羅斯瑪麗.特羅克爾(Rosemarie Trockel)和卡里.厄普森(Kaari Upson)等藝術家的作品。厄普森此次難得展出大型雕塑作品《垃圾洞》(Trashole)結合聚酯纖維和黑色顏料,充滿力量。另外,西維爾.弗拉里(Sylvie Fleury)2005年的《月球上的高跟鞋(第一艘太空船金星20)》和2007年的《Shopping Bag Installation》,無論是購物紙袋的物件,或是霓虹裝置,在消費性符號的使用中,模糊了藝術邊界之際,亦觸即了藝術市場中的消費問題,進而挖掘了20世紀的現代主義和當代消費文化。
馬格斯畫廊(Sprüth Magers)展出卡里.厄普森(Kaari Upson)的《垃圾洞》(Trashole)。(本刊資料室)
Tags
ARTouch編輯部( 1684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