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佐使只治病:君養命,臣養性——清宮中的醫藥及相關醫療機構

佐使只治病:君養命,臣養性——清宮中的醫藥及相關醫療機構

醫藥材似乎是清宮女人宮鬥必備法寶,太醫院醫官更是女主角晉升位分重要的通關人物。藥材用於爭權奪位或許只是戲劇效果,多數時候拿來保健身心、治療疾病。清宮中使用的藥材極為豐富,醫療相關機構相對複雜,是次國立故宮博物院「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展出部分清宮舊藏藥材,以下就清宮醫藥、與藥材關係深厚的御藥房概述介紹。
麝香、紅花、夾竹桃、艾草、苦艾、暗香湯、杏仁露、牽機藥……醫藥材似乎成了清宮女人宮鬥必備法寶,太醫院醫官更是女主角晉升位分重要的通關人物。藥材用於爭權奪位或許只是戲劇效果,多數時候拿來保健身心、治療疾病。清宮中使用的藥材極為豐富,醫療相關機構相對複雜,是次國立故宮博物院「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展出部分清宮舊藏藥材,以下就清宮醫藥、與藥材關係深厚的御藥房概述介紹。
台北故宮「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現場布置有中藥櫃。(攝影/藍玉琦)
清宮中西醫藥
清宮藥材多數產自中國,可分為藥材及炮製過的中成藥,藥材又可以分成植物藥材、動物藥材及礦物藥材等。藥材的好壞,係依照產地、外觀形狀以及包裝精緻與否來判斷。當時宮廷中所使用的藥材來源多,多數從各省徵收而來,一年基本上徵收一次,而各省提供的藥材必然是最適合當地天氣、土壤等條件、最道地的,品質及藥性自然也一等一。其次也有官員進貢及民間承辦的藥材。民間承辦的來源,最多來自於至今仍相當知名的同仁堂。同仁堂自清雍正年間即供奉御藥,至今逾200多年。
是次「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展出有沉香、何首烏、犀角等,前二者即為植物藥材,犀角則屬動物藥材。展出的沉香為未經處理的原木,其上貼有兩張黃簽,下方黃簽寫「計重三十九兩六錢七分」。《本草綱目》:「沉香,氣味辛,微溫,無毒。主治:風水毒腫,去惡氣;主心腹痛,霍亂中惡,邪鬼疰氣,清人神;調中,補五臟,益精壯陽,暖腰膝,止轉筋吐瀉冷氣,破症癖,冷風麻痹,骨節不任,風濕皮膚瘙癢,氣痢;補脾胃,益氣和神。治氣逆喘急,大腸虛閉,小便氣淋,男子精冷。」根據《清宮藥引精華》整理統計,清宮醫療案例中在理氣時常將沉香當作藥引,如同治年間麗皇貴妃「胸膈痞滿,脅肋脹痛」,太醫使用「調氣化飲湯」,此藥便以沉香為藥引。目前普世所熟悉的沉香,多經過雕琢或塑形的,在清宮之中也見有將沉香用於制器、裝飾品(手珠、念珠等)及陳設品等,這件沉香原木應是台北故宮現藏唯一一件。
清〈沉香〉,台北故宮藏。(攝影/藍玉琦)
雖是藥材,卻也被當作陳設品材料的,可不只有沉香。展覽現場陳列的何首烏,看似一身材壯碩之人雙手抱胸,可能是當時宮廷工匠依照何首烏天然生長狀似人形的特點加以雕琢而成。《本草綱目》:「何首烏,足厥陰、少陰藥也。白者入氣分,赤入血分。腎主閉藏,肝主疏泄。此物氣溫,味苦澀。苦補腎,溫補肝,能收斂精氣。所以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髮,為滋補良藥。」犀角,作為藥材的同時,自明代起也經常被拿來雕琢成犀角杯等,在清宮也算得上難得可見的藥材兼材料,展覽中展出兩件大小犀角。犀角因性寒,在清宮主要用於邪熱入血動血或熱伏陰分、病人有口乾舌燥等症狀上。將藥材當作工藝品成做的情形實不少見,除上述的沉香、何首烏、犀角等,如四川盛產黎椒,為花椒的一種,乾隆年間的四川總督供奉藥材時,除了會上呈未經加工的黎椒,還見有「黎椒如意」、「黎椒掛珠」、「黎椒手珠」等,都是先將黎椒磨成粉後,再壓模成形。這些製作成器物的藥材,在藥材短缺時,仍有可能再被削磨回收使用。
清〈何首烏〉,台北故宮藏。(攝影/藍玉琦)
台北故宮是次還展出了幾件有點耐人尋味的藥材,即野馬寶、野豬寶,這到底是動物的哪個器官?還是分泌物?看到「寶」,有人就猜是不是動物的睪丸,但其實這些「寶」是動物內臟裡的結石,因為取得不易、藥效佳而稱之為「寶」。康熙皇帝曾經在奏摺中提及「舉凡畜牲皆有結石,惟獅子、猴子體內之結石最為貴重。所有走獸之結石皆用為魔石祈雨。西洋人用此入藥,我國醫書、大夫等皆不用,惟以家牛牛黃、狗寶入藥多。」北京故宮仍存有極為珍貴的獅子寶、蜘蛛寶、羊寶等,最為普遍且經常被使用的反而是牛的結石,不稱牛寶,而稱牛黃,功效為息風止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
清〈野馬寶〉,台北故宮藏。(攝影/藍玉琦)
清宮中除了藥材,還存在有許多經過炮製的中成藥,型態有丸、散、膏、丹、錠等,其中最具特色的為「錠子藥」。錠子藥係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然後添加黏合劑後製成不同的形狀,有的是簡單的圓柱型、紡錘型,也有的特別使用模具壓印成形,更甚者有當作裝飾品的。雍正朝《活計檔》便就有專門成做錠子藥的錠子作,成做樣式多元,如雍正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記「二十二日員外郎滿毗三音保仝傳做紫金錠十二料、蟾酥錠八十料、離宮錠二百料、鹽水錠十二料、避暑香十五料,欽此。于四月三十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宮殿監督領侍蘇培盛,傳旨將錠子藥送進來,欽此。本日將做得離宮錠三百包、紫金錠三百二十包……鹽水錠九百五十包、彩画紫金錠五百個……太極圖鹽水錠五百個……」雖然乾隆朝錠子作的紀錄甚少,但從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初七日記「初七日接得敬事房漢字單一件,內開得照年例辦造紅花白香團一百五十個、中分錠子扇器十匣、紫金錠三百五十包、雜宮錠三百包、大分錠子扇器六匣、蟬酥錠三百包、蟬酥帳錠四匣、鹽水錠八百包,以備端陽節用,欽此。」可見,錠子藥的製作每年似乎有基本固定的數量,並用於端午節時期。
自康熙起,清宮與外國交流日漸頻繁,這點也體現在醫藥之上。康熙皇帝多次重病,都是因著西洋醫藥而康復,這也讓康熙皇帝對於西方醫藥抱持著開放且信任的心態。北京故宮現存有一些藥露,如巴爾撒木油、薄荷油、多爾門的那油、丁香油、沉香油、水安息油等,這些藥露與其他西洋藥物主要存放於武英殿的露房當中。撰寫於嘉慶朝的《竹葉亭雜記》便記載有當時武英殿存房西洋藥品的狀況:「瓶貯甚多,皆丁香、豆蔻、肉桂油等類,油已成膏,匙匕取之不動……又有『德力雅噶』者,形如藥膏。」
巴爾撒木油為巴爾撒木香油狀形態,巴爾撒木香原產自美洲,是豆科植物南美槐的樹脂提煉成的香脂,有著提神醒腦、活血行氣、避暑等功能。巴爾撒木油則成為行軍時外傷藥之一,不論是雍正、乾隆朝都有下賜巴爾撒木油予軍官將士的紀錄,同時也能製作成避暑香珠等。清宮中還有以白豆蔻油、巴爾撒木油為原料的避風巴爾撒木香,按製作時間來看,其功能大約也與避暑相關。
姚元之在《竹葉亭雜記》中提到的「德力雅噶」,其實也是西洋藥品的一種,官方檔案多稱「德里鴉噶」,皆為滿文音譯。德里鴉噶應是西方流傳已久的治百病聖品「底野迦」,最早應在7世紀便從拜占庭帝國傳入中國,其傳入清宮的方法可能由傳教士、官員進貢等。古代醫書描述的德里鴉噶可以治療各種病症,被形塑成了萬靈丹,康熙朝也有多次以德里鴉噶治療病患的紀錄,但成效卻是時好時壞。
清.銀質製藥器具, 北京故宮藏。 一套兩層共22件的製藥器具,材質為銀,內容包含有銀漏斗、銀藥鏟、銀長鏟刀、銀勾、銀叉子、銀藥匙、拈子等。清宮中藥具多以銀器與瓷器為主,據推測可能是這兩類材質化學成分相對穩定,不易使藥物變質。同時,就如同連續劇中時常可見,銀質器具還具有驗毒的功能。此套製藥器具應是由西方傳入。(攝影/王怡文)
康熙朝另外一種知名的西方藥品,便是今日稱為奎寧的「金雞納霜」,主要用於解熱、預防及治療瘧疾。康熙三十二年,康熙皇帝身患瘧疾,《燕京開教略》記載:「康熙偶患瘧疾,洪若涵(1687年來華,1710年卒)、劉應(1687年來華,1737年卒)進金雞納……皇上以未達藥性,派四大臣親驗,先令患瘧者服用,皆癒。四大臣自服少許,亦覺無害,遂請皇上進用,不日瘧瘳……」康熙皇帝就在傳教士進獻的金雞納幫助下康復。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得知當時任江寧織造的曹寅也罹患瘧疾,立刻命人快馬加鞭送去了金雞納,批准的奏摺中更仔細囑咐了瘧疾可能症狀及金雞納霜的使用方法,並在結尾處寫上了「萬囑!萬囑!萬囑!萬囑!」可見其關心之情。可惜,曹寅未能等到金雞納霜便已病逝。
康熙皇帝除了使用西洋藥材,有時也飲用西洋藥酒,最知名的便是被稱為「胭脂紅酒」的葡萄酒。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皇帝因罷黜太子及十八阿哥驟逝,心靈大受打擊,鬱結不歡,這時西洋來的「胭脂紅酒」起了很大的功效,這段事蹟被記錄在傳教士的書信往來中:「皇帝病情日沉,健康日衰……配置了胭脂紅酒讓皇帝服用,首先止住了最令心神不安的嚴重的心悸病;隨之又建議他服用產自加那利群島的葡萄酒。」傳教士獻上了葡萄酒,康熙皇帝喝下後有此反饋:「西洋上品葡萄酒乃大補之物,高年飲此,如嬰童服人乳之力……每日進葡萄酒幾次,其覺有益,飲膳亦如。」西洋來的葡萄酒讓當年已快50歲的康熙皇帝感到身體力氣大增,之後遂嘗飲用之,甚至曾賜給患病的官員食用。
喜愛葡萄酒的康熙皇帝,其子雍正皇帝則獨愛「龜齡酒」。龜齡酒是以中藥「龜齡集」改製成的酒劑,藥方係由30多味如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組成,將之磨成末後,再「用西紙包裹,外用黃絹袋乘之扎口,用燒酒三十斛,江米窩兒白酒二十斛入藥袋,于罈底以西紙、油紙、細布封罈口……曬三伏天,東西南北周轉曬之,若要急用,將桑木柴煮三炷香取出,入土內埋七日,若土旺用事,下入井內浸三日取用。」顯然雍正皇帝十分知曉龜齡酒的製作過程,而龜齡酒主要功效為補腎壯陽,且滋脾和胃、養血通絡等,主治腎陽虛衰、氣血不足。
清宮中的醫療機構
太醫院或許是大家最為熟知的清宮醫療機構,但其實還有另一個專責單位在負責管理御藥,即御藥房。御藥房的建立基礎主要是延續明代官制而來,主要職掌有管理醫官侍直供奉,帶領御醫請脈、管理御藥、調配御藥、調配香薷湯及佛事典禮時所需藥物等,職掌範圍甚大。然御藥房其實經過一番沿革,御藥房成立於順治十年(1653),順治十八年(1661)裁撤,後於康熙六年(1667)復設。此時御藥房隸屬於太醫院,設總管首領太監管理,由禮部統轄。但至康熙十年(1671)起,御藥房從太醫院分割出來,康熙三十年(1691)裁撤御藥房的總管首領太監,改派內管領,此一官銜為內務府的官名,至此起御藥房變改歸內務府管轄。關於御藥房從官方醫療體系移轉成清代皇家私人機構,此次展覽策展人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助理研究員劉世珣〈清代宮廷御藥房研究〉一文便從這樣的轉變延伸探討,發現其在人員配置上從之前的漢滿配置轉變為旗人為主,且具備多重執掌,藥材來源多元,同時也與宮中其他醫療單位、藥房有著多樣關係。對於旗人的信任等因素可能就是當初將御藥房從太醫院移轉至內務府的主要原因。
清〈犀角〉,台北故宮藏。(攝影/藍玉琦)
清.舊木柄石子輪太平車、 花椒木五輪太平車, 台北故宮藏。 同樣是經常出現在清宮劇的道具,嬪妃們拿著太平車輕輕壓過自己的兩頰兩側,幾乎跟今日的「小臉神器」無異。太平車又稱為玉輪,為一種以滾輪構成的按摩道具,主要是用在臉部。宮中很多用器會有各種材料製成,太平車也不例外,當中又以玉質太平車功效最好。(攝影/藍玉琦)
加工調和藥材及烹調御藥是御藥房的例行公務。御藥房下有御藥庫,主要是加工太醫院生藥庫送來的藥材。御藥房本身並沒有貯存藥材,各省及官員進貢的藥材主要是存放在太醫院下屬的生藥庫。御藥房將加工好的生藥進一步配置成丸、散、丹、膏等中成藥,負責人員調配中成藥時,太醫院也會派且醫官陪同監看調配過程。當有需要為皇帝、后妃等人烹煮御藥時,也是由太醫院醫官及御藥房人員共同完成,過程清楚載於《太醫院志》:「凡烹煮御藥,本院官請脈後,開方具本奏鳴,同內臣監視。每一劑備二服,合為一服。候熱,分貯二器。本院官先嘗之,次內臣嘗之,其一器進御。」烹煮御藥時,必須分成兩碗,一碗由太醫院醫官及御藥防人員先後嘗過無虞後,方可將另一碗呈給皇帝后妃。此外,太醫院醫官按照其擅長的科別,會在宮內各處值班,稱侍直,而一些狀況醫官侍直時所待的地方就是在御藥房,最主要的原因係因太醫院位於紫禁城外,而御藥房位於紫禁城內,離各宮位置較近,方便隨時視診。
除了太醫院、御藥房,檔案中還見有藥房的存在,如壽藥房、長春宮壽藥房、儲秀宮藥房及永和宮藥房等。壽藥房主要的職責是替後宮嬪妃傳喚太醫院醫官、煎藥及配置中成藥等。而在壽藥房前冠上宮殿名,即是在特定宮殿服侍宮殿主人的藥房,長春宮壽藥房即是慈禧太后居住於長春宮時所新增的藥房,按紀錄可知此時侍直於長春宮壽藥房的醫官官秩比起御藥房侍直的醫官還要來得高。儲秀宮藥房便是因慈禧太后從長春宮移居儲秀宮而出現。 
清〈野豬寶〉,台北故宮藏。(攝影/藍玉琦)
相關閱讀:
引經報使,策展人開方診脈 :國立故宮博物院「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
.神明代言:從王羲之〈擇藥帖〉的托夢賜藥談起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關雪玲《清代宮廷醫學與醫學文物》,紫禁城出版社,2008。
關雪玲〈紫禁城中的杏林光華—清宮醫學文物漫筆〉,《紫禁城》,2013.07,頁67~90。
關雪玲〈清宮藥酒摭拾〉,《紫禁城》,2016.02,頁88~97。
關雪玲〈清宮巴爾撒木香研究—兼論避風巴爾撒木香〉,《明清叢論》,2016.01,頁492~504。
劉世珣〈清代宮廷御藥房研究〉,《東吳歷史學報》,33期(2015.06),頁153~210。
劉世珣〈底野迦的再現:康熙年間宮廷西藥德里鴉噶初探〉,《清史研究》,2014.08,頁12~22。
劉世珣編《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國立故宮博物院,2019。
陳可冀主編《清宮醫案研究》,中國古籍出版社,2006。
陳可冀主編《清宮藥引精華》,知音,2003。

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

展期:2019.03.27~06.30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一展覽區103,104

 

王怡文( 9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