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搶救紅包大作戰!參加大清皇帝的婚禮,到底要包多少錢?

搶救紅包大作戰!參加大清皇帝的婚禮,到底要包多少錢?

當然,一場盛大的皇家婚宴不可能僅僅席開14桌。與今日相同,正式大婚之前,還會先有一場新娘娘家的訂婚請客宴,時稱「納采宴」。納采宴在皇后娘家舉行,皇帝命內務府大臣、八旗公侯以下以及滿漢二品以上的官員,代為宴請皇后父親家族,席開100桌。
吃喜酒紅包要包多少,是自古以來的一大課題。
雖然表面上說「請吃喜酒」,但實際上少有人兩手空空就赴喜宴,每次包紅包,都在衡量彼此之間的情誼,包少了唯恐絕交,包多了又覺肉疼。你知道嗎?清代皇帝結婚,參與的皇親國戚一樣要包紅包祝賀,不過要是包少了⋯⋯恐怕就沒有絕交這麼簡單了!
皇帝僅有自幼即位,長大成年娶皇后時才有「大婚」,並在禮成後三日在太和殿舉行盛大的喜宴,宴請皇后父親、內外王公貴族、文武大臣。若是成年即位,皇帝只能「冊后」,不另行舉辦典禮。綜觀清代276年,僅有清初順治、康熙以及晚清同治、光緒、宣統幾位皇帝才有大婚典禮,因此要吃皇帝的喜酒,也需要碰點運氣的!究竟,吃個皇帝喜酒要包多少呢?在這場喜宴中又有什麼好菜呢?要瞭解皇帝大婚前的各項籌劃準備工作,就得瞧瞧清代宮廷留下的歷史檔案「大婚堂行」簿。
皇帝的婚禮,太后的面子
光緒帝大婚時皇后所穿吉服。(翻攝自嚴勇、房宏俊等《天朝衣冠──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服飾精品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頁67)
皇帝的婚姻,向來身不由己。
皇帝大婚後,就能開始親政,然而尚未親政、毫無政治權力的皇帝,自然也沒有自身婚姻的話語權,細數清代大婚皇帝,光緒帝的婚姻可說是最不幸的悲劇了!光緒帝是清代倒數第二位皇帝,他的婚姻是開朝以來第四次皇帝大婚,然而光緒帝並非同治皇帝親子,由慈禧太后扶持上位,大婚對象也是慈禧所指定的葉赫那拉氏──慈禧兄長之女,也就是裕隆皇后。和裕隆皇后同時入宮的僅有瑾妃和珍妃,光緒帝終其一生,也僅有這三位后妃,可說是清朝歷代君王中妃子最少的。光緒帝的婚姻,實質上是作為慈禧太后持續監控他的手段,隆重的婚宴,事實上也是慈禧太后的面子。
根據光緒帝《大婚堂行簿》(光緒十四年,1888年),今人可知親王與郡王依慣例應繳交的禮金:「慈寧宮筵宴所有應盡桌張、羊、酒之親王十人、郡王四人,各進桌一張、羊一隻、酒一瓶,仍遵照成案交內務府代為辦理等。」《大婚堂行簿》也同時表列這些「禮金」折合銀兩的實際價值「因前來查傋辦筵宴餑餑桌張之例,每餑餑桌一張價銀十二兩八錢七分四厘,羊每一隻價銀三兩三錢,酒每一瓶價銀六錢。」(圖3)由此可知,這次婚禮,親王、郡王共14人,每人都需提供桌張、羊、酒各一件。不過親王、郡王應進之酒席不需自行準備,只需要準備好同等價值的銀兩,交由內務府統一籌備即可。
 
光緒帝大婚前的「納采宴」。(翻攝自王亞民《皇帝大婚》,北京:故宮出版社,2018,頁30-31)
當然,一場盛大的皇家婚宴不可能僅僅席開14桌。與今日相同,正式大婚之前,還會先有一場新娘娘家的訂婚請客宴,時稱「納采宴」。納采宴在皇后娘家舉行,皇帝命內務府大臣、八旗公侯以下以及滿漢二品以上的官員,代為宴請皇后父親家族,席開100桌。而到了大婚當日,並沒有宴請臣屬的流程。大婚之後,宮中會分開宴請男、女賓客,稱作「賜后父宴」及「賜后母及親屬宴」(慈寧宮筵宴)。「賜后父宴」需80張酒席,主要宴請男性賓客,「賜后母及親屬宴」(慈寧宮筵宴)則由皇太后宴請女方女眷,席開30桌。
 
皇家婚宴的參與者皆有固定的座位,代表與皇帝的親近程度或位階,光緒朝《大清會典圖》把皇后的父親安排在皇帝寶座左手邊的位置,和內外王公、宗室、一、二品文武大臣同坐在太和殿內,殿外坐二品以上世爵、侍衛及后父族屬,殿外丹墀下安排了三品以下后父族屬、滿漢文武百官及外國使臣。
太和殿筵宴位次圖。(翻攝自光緒朝《大清會典圖》)
納采宴所使用之桌案,赴宴大臣一桌桌席地而坐。( 王亞民,《皇帝大婚》,北京:故宮出版社,2018,頁28)
婚宴吃什麼好菜?
婚宴過程眾人按固定的儀式就坐、進茶、進酒、進饌等儀式,到最後謝恩離場。比較特別的是,飲食依照滿族傳統,群臣敬茶喝的是奶茶,由造型像僧侶帽子的「多穆壺」盛裝;喜宴上有著滿族獨特的昂貴點心「餑餑桌」。餑餑主要是由米、米粉、白麵粉、小米粉、玉米粉等穀物製成含水量低的精緻麵點,種類繁多,清代宮廷設有內、外餑餑房,負責製作宮內所需各式點心,從晚清留下的《御膳單》來看,餑餑可說是宮廷內三餐幾乎都有的品類。(註2)餑餑桌,又稱桌張,由外餑餑房準備,由眾多種類的餑餑組成,是一種清代重要筵宴中不可或缺的滿式點心塔,一桌擺放若干層銅盤,一層十盤,每張盤子都放滿各式點心、糕點之類精緻的麵粉製食品。在光緒帝大婚時,一張餑餑桌成本12兩,要價居然是殺一隻羊料理的三倍!所費不貲!《日下舊聞考》引述(註3),南宋時期曾出使金國的大臣周麟之《海陵集》記載女貞人:「俗重茶食,阿古達開國之初尤尚此品,若中州餅餌之多至數十種,用大盤累釘,髙數尺。」可知準備大量、多樣化的點心,堆如高塔的習俗自古即有之。
皇后的納采禮中使用了這種金製「多穆壺」,用來盛放奶茶,體現了滿族遊牧民族的習俗。 (翻攝自王亞民《皇帝大婚》,北京:故宮出版社,2018)
以食物精緻聞名的電視劇「如懿傳」,從第一集開始,桌上道具中時常出現各式精緻糕點,這類糕點多通稱「餑餑」。(圖片翻攝自網路影片)
餑餑桌成本不低,可說是清代筵宴飲食最重要的門面。清畫家慶寬描繪了一套《載湉大婚典禮》圖冊,畫面「入宴」局部描繪了太和殿外丹陛上與丹墀下文武百官、后父族屬及外國使臣參加筵宴的狀況,兩位來賓共享一桌,紅色的桌案上擺了滿滿好幾層點心的即是餑餑桌張,描繪細膩繁瑣,可見餑餑桌在皇家慶典的重要性。
清宮繪畫《載湉大婚典禮》局部,描繪光緒帝大婚典禮「賜后父宴」時太和殿外的場景,可見文武百官依序列坐,兩組外國使臣敬陪末座。(翻攝自王亞民《皇帝大婚》,北京:故宮出版社,2018)
事實上,皇帝收到的禮金完全不足以負擔全部酒席的成本,也並非所有人都有資格給皇帝包紅包,皇親國戚繳交禮金其實象徵旗人平分平養的傳統。早在大清帝國尚未建立前,部落共主時期即有「財同八家平分」、「人同八家平養」的舊習,「包紅包」表現的其實是經濟上的財務分擔,也象徵著政治權力的共享。
所以,在清代能給皇帝包上婚禮紅包,可別當作是一種負擔,其實是個無上的榮耀阿!

註1:本文文獻主要源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兼檔案館主任陳熙遠的研究,參考其〈天朝大燕——太和殿筵宴位次圖考〉一文,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本第一分,2019年。
註2:《御膳單》,出自《續修四庫全書. 子部. 譜録類》1116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註3:(清)于敏中撰《日下舊聞考160卷》,卷一百四十九,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資料出自「中國基本古籍庫」。
 
陳羋重( 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