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一般提到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時,首先出現在腦海中的印象,多為其作品《灰與黑的構圖一:畫家之母肖像》(Arrangement in Gray and Black No.1 – Portrait of the Artist’s Mother)。但實際上,惠斯勒是一位描繪靜謐肖像與都市夜景的畫家,一般並不認為與之後美國藝術家詮釋的印象派有直接關聯,其作品並非充滿破碎筆觸、陽光燦爛,而是描繪飄渺且富氛圍感的構圖,此類畫面極需纖細、平滑的筆觸。

惠斯勒的「夜曲」(Nocturnes)系列作品並非戶外寫生,而是在畫室中依賴複雜的視覺記憶過程完成,但自1860年代起,大眾對其作品的討論則集中在「印象」做為完成藝術品的價值問題。時至1872年,惠斯勒已被視為與「新法國畫派」(the new French school)有關,該群具前瞻性的藝術家之後則於1874年組織獨立展覽,並被稱為印象派(Impressionists)。
當時旅居倫敦的美裔畫家惠斯勒,婉拒加入印象派的邀請,選擇舉辦個展,但其最前衛的作品卻顯示他與部分印象派畫家關注的議題相同,例如:重視個人感受,強調創新技法,並對藝術傳統與19世紀塑造藝術經驗的制度,均進行批判性的突破。此外,在惠斯勒藝術生涯的後半期,亦越來越傾向捕捉對自然世界的即時印象。
延伸閱讀|從他者之光到自我之境:美國印象派的文化建構與審美轉化
一、從霧都到畫布:惠斯勒的都市印象
惠斯勒生於麻薩諸塞州羅威爾(Lowell, Massachusetts),1855年前往巴黎,四年後定居倫敦,終生往返此兩座城市之間,從未返美,亦因此使其接觸最新藝術潮流,並受到法國藝術家居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的影響,最初以寫實主義開始創作。
無論是油畫或蝕刻版畫,惠斯勒均專注於城市題材,且多描繪倫敦的工業區,尤其是泰晤士河沿岸地帶,儘管其早期作品多見深色調與厚重堆色,但時至1863年創作《灰與銀:舊巴特西河道》(Grey and Silver:Old Battersea Reach)時,已開始減輕色彩與筆觸的厚度。約莫同時期,惠斯勒開始專注描繪大氣條件的變化,此亦為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與其他後來被稱為印象派的藝術家們所關注之主題。

在《灰與銀:舊巴特西河道》中,惠斯勒描繪其位於倫敦切爾西(Chelsea)林賽街(Lindsay Row)(今契恩步道,Cheyne Walk)住所望向西方的景色,俯瞰泰晤士河對岸臨水的眾多工廠。當時的倫敦因煤煙加劇濃霧的密度,而飽受嚴重空氣污染之苦,惠斯勒從中發現美感,並運用灰色與棕色的細膩色調,巧妙調整朦朧天空與銀色水面的氛圍感,同時以快速筆觸描繪船隻、駁船與工作的人影,整體構圖呈現清新而直接的感受。
惠斯勒將與此作類似的其他作品視為完成品並展出,但當代評論家認為,其該時期畫作近乎大型素描,應視為準備性作品,而非可供展出的完成作。然而,亦有人將惠斯勒作品中的「速寫感」,與現代生活的節奏加以聯繫且大為讚賞,認為從中傳達一種瞬間感,並以恰當的風格呈現令人興奮的都市景觀。惠斯勒將此類氛圍感日益濃厚的作品視為完成品,基本上已預示印象派創作的方式,將挑戰既有創作規範。類似情形亦可見於惠斯勒《海與雨》(Sea and Rain),極簡的畫面呈現一種無限淒涼的印象,構成視覺感受的短暫紀錄,且能引發觀者在特定時刻的情感共鳴。

二、從青花瓷到浮世繪:惠斯勒的異國情調與藝術革新
惠斯勒挑戰當時流行的藝術觀念,採取「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立場,宣稱其作品乃因形式特質而受到欣賞,推動其美學轉變的動力,主要為其對日本版畫與中國青花瓷的迷戀。1860年代初,英吉利海峽兩岸的藝術家,包括巴黎的馬內(Édouard Manet,1832-1883)與拉圖爾(Henri Fantin-Latour,1836-1904),以及倫敦的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與前拉斐爾派兄弟會(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的其他成員,均開始收藏東方藝術,而惠斯勒則同時活躍於二地,並在1862年前後已開始建立自己的收藏。
1860年代中期,惠斯勒曾創作幾件人物畫,畫面雖屬歐洲式構圖,但在其中加入和服、屏風與瓷器等元素,以契合當時流行的日本風,顯示其仍在探索與消化此類外來美學。例如:在《畫家在他的畫室》(The Artist in His Studio)中,即見牆上懸掛日本掛軸與位於角落的青花瓷,慵懶姿態的模特兒亦似乎呼應日本浮世繪中常見的美人圖像。

隨著對東方藝術的深入研究,惠斯勒開始將日本的構圖技法融入自己的創作,尤其在風景畫方面。1865年,惠斯勒前往法國特魯維爾(Trouville)與庫爾貝一同工作,且至少創作3幅海景畫,包括《特魯維爾》(Trouville)。惠斯勒除以寬闊筆觸描繪水面與天空,亦提高地平線且運用大片柔和色彩,此類作法均習自日本風景版畫,與《灰與銀:舊巴特西河道》中對角線式的空間延伸不同,此作上下兩道水平色帶幾乎沒有營造畫面深度,該類構圖簡化的選擇乃刻意反學院派的作法,以此挑戰英國藝術傳統。

三、當夜空化為樂章:惠斯勒「夜曲」的誕生
在創作《特魯維爾》後的數年間,惠斯勒試圖調和自己的美學興趣與繪畫方法間的張力,最終發展出一種全新方法,用以創作其最具創新性與激進性的系列作品「夜曲」(Nocturnes),高度描繪泰晤士河與其他夜景的氛圍。
惠斯勒於1871年開始創作「夜曲」系列,最初稱之為「月夜畫」(moonlights),將重心回到其寫實時期所偏愛的倫敦都市河景。惠斯勒同時借鑑日本構圖原則應用於海景畫的經驗,摒棄現場對景作畫,發展一套以視覺記憶完成畫作的流程,使其能在畫室中完成作品。《夜曲:藍與金—南安普敦水面》(Nocturne:Blue and Gold—Southampton Water)為其最早展出的夜曲系列作品之一,亦為此類新繪畫技法的代表之作。

此作描繪南安普敦(Southampton)航道,但微妙的色彩和諧更重於主題本身,模糊的形狀應為船隻與駁船,但其輪廓從未具體描繪清楚,畫面僅略微區分天空與水面,並未用明顯的線條標示地平線,而是以稍深的藍色暈染,暗示其存在。惠斯勒以黃色顏料點綴在以藍色為主的構圖中,用以暗示月亮以及遠處的燈光與倒影,儘管有此明亮色調,但整體效果仍呈現一種濃密靜謐的氛圍。尤其,惠斯勒藉由摩擦畫布表面,幾乎將畫面形狀予以模糊,在視覺上猶如被夜色氛圍籠罩一般。
惠斯勒並非該時期唯一描繪月光下風景的畫家,莫內亦曾在《阿弗爾港,夜景效果》(Le Port du Havre, Effet du Nuit)探討夜晚的視覺表現,此作完成於1873年1月,亦即其於巴黎見到惠斯勒「夜曲」系列作品展出的幾個月後。畫面充滿動感的構圖傳達莫內對黃昏幽暗的印象,林立的桅杆與閃爍的燈光打破黑暗,並為港口中的形體賦予輪廓。

但實際上,莫內關注的重點在於捕捉光線的視覺效果,藉由深藍與黑色的主色調,試圖再現陰影與倒影斑駁的外觀,並以充滿動感、粗獷的筆觸作畫,搭配色彩點綴,此法雖未能傳達傍晚的靜謐,卻暗示其於現場寫生的存在感。不同於此,惠斯勒的「夜曲」系列並非以快速筆觸傳達即時感,抹去筆痕的畫面所欲表達的乃是持續性而非瞬間性,某種程度上可視為感知與記憶共同創造的多重印象。
當時甚少有人得知,「夜曲」系列是惠斯勒藉由記憶創作,在當代人眼中仍視其為試圖直接處理風景的「印象」,而運用非凡的感知敏銳度,捕捉與記錄不斷變化的環境與光影,儘管作法不同,但關注點與部分印象派畫家相似,甚至《倫敦時報》於1878年時,更宣稱惠斯勒是一位「印象派畫家」,且創作品質遠勝於法國的領袖人物。
即便如此,惠斯勒的「夜曲」系列亦引發部分負評,認為此類作品僅為快速的素描或潦草的塗抹,缺乏完成品的藝術價值,雖然惠斯勒曾因此提起誹謗訴訟且勝訴,但卻因未獲賠償而破產,此後即很少再畫「夜曲」系列,轉而開啟職業生涯的新階段。
四、捕捉轉瞬之美:惠斯勒的粉彩與水彩
1879年秋天,惠斯勒前往威尼斯開始一系列以粉彩描繪城市街景的作品,原本預計為倫敦美術協會創作一系列蝕刻版畫,但寒冷的天氣使其無法在戶外進行蝕刻,故改用可於戶外迅速完成作品的媒材—粉彩。
不同於其他印象派畫家,惠斯勒發展出獨特且高度簡化的方式,例如在《天堂小庭》(Corte del Paradiso)等作品中,並未遵循傳統厚塗,而是將粉彩完全覆蓋畫紙後,再將顏色融合產生漸層色調,復以細小的黑色粉筆線條,描繪建築與人物細節,使之清晰可辨,同時用紅、橙、綠色點綴,為簡約的畫面增添生氣。

惠斯勒亦有意將畫紙本身納入設計,顯露大片棕色紙面,使之成為構圖中的微妙元素,其於《天堂小庭》中對粉彩的嫻熟掌握,為此時期作品的典型特徵,賦予畫面清新的氣息與簡潔的形態。當時英國藝評家即認為,此類簡約技法是一種更具藝術性且有趣的表達方式,不僅足以打動印象派畫家,亦能傳達瞬間之美的感知。
此外,惠斯勒的水彩與小幅油畫作品亦呈現此類美學,尤其水彩能使其與粉彩一樣自由創作,並有利於迅速捕捉動態與氛圍效果。以《綠與藍:舞者》(Green and Blue:The Dancer)為例,一如其他印象派畫家如竇加(Edgar Degas,1834-1917),舞蹈為惠斯勒於1890年代關注的主題之一,常見其以多種媒材探索舞姿,但與竇加經常描繪在公共場景中的舞者不同,惠斯勒則描繪其於工作室中與大眾脫離的景象。此作以透明與不透明水彩大片渲染舞者輕盈的裙擺,捕捉其於工作室內移動時的瞬間姿勢,並利用紙張本身加強構圖,傳遞精緻優雅的印象,且與舞蹈稍縱即逝的特質相呼應。

此類轉瞬即逝的效果,亦出現於惠斯勒在1880年代至1890年代創作的街景與小型海景作品中。在水彩畫《切爾西商店》(Chelsea Shop)中,惠斯勒以透明色彩鬆散地描繪街景,儘管建築僅被略微勾勒,但商店櫥窗的雜亂與其他細節仍清晰可見。惠斯勒對人物的處理雖同樣簡潔,但卻巧妙地呈現可辨識的形體,例如店主、懷抱嬰兒的年輕女子,以及凝視櫥窗的孩童背影。

另惠斯勒在《海岸場景,浴者》(Coast Scene, Bathers)中,使用稀薄的顏料做為媒介,不均勻地塗於木板底上,並熟練地以細長的藍色筆觸表現水流,再以曲線狀的白色筆觸暗示破浪,最後則用細筆描繪眾多人物,有在海灘上漫步者,亦有在水中嬉戲者。尺寸較小的形式可使惠斯勒在戶外作畫,反映其重新對觀察、捕捉海洋與人物短暫動態效果的興趣,隨著藝術生涯的推進,惠斯勒更多展現出對戶外寫生的投入,試圖捕捉自然印象的瞬息之美。

五、結語:惠斯勒與印象派的回聲
儘管惠斯勒從未正式成為印象派的一員,但就其職業生涯來看,則顯示出惠斯勒與該運動不斷產生聯繫。例如:惠斯勒自早年起,即不斷挑戰評論家與收藏家對藝術目的之認知且重新界定,使其接受短暫的「印象」亦可被視為完成品。此外,身為一位極具創造力的畫家,惠斯勒無論是直接在對象面前作畫,或是依靠記憶創作,均專注於呈現其對自然世界的個人經驗。
然而,歷經多年僅以水彩或小幅畫板在戶外作畫後,惠斯勒於1893年再度返回大型畫布的創作,完成其最具印象派特質的作品之一:《紫與銀—深海》(Violet and Silver—The Deep Sea)。此作為惠斯勒於布列塔尼(Brittany)海岸乘船時所創作,在繪製過程中惠斯勒一邊作畫,一邊直接觀察並記錄海天景象,而船員則在一旁幫忙穩住船身。此作所運用的筆觸,就畫面規模來看異常寬闊,足見其於描繪雲朵與翻湧海浪時的大膽嘗試。另厚實且帶書法感的筆觸,與畫布上的空白部分形成對比,顯示其作畫時的迅速,而由濃郁藍色與紫羅蘭色組成的色調,亦同時展現其對不斷變化的海面,所呈現的複雜色彩關係之探索熱情。

《紫與銀—深海》與惠斯勒在此次布列塔尼之行中,所創作的另外2幅作品,為惠斯勒最後的大型海景畫,且受到熱烈讚譽。惠斯勒本人顯然非常喜愛此時期的創作,他曾在寫給藝術品經銷商的信中,興奮地寫道:「全世界都同意,這些作品是我所畫過的同類畫作中最出色的」。
王明彥( 16篇 )追蹤作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藝術史論組博士。曾任職於中研院、故宮南院、文化部、史博館、十三行博物館、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等單位,從事研究、策展、教育推廣等相關工作。研究領域為中國藝術史、韓國藝術史、中韓文化交流、亞洲陶瓷等,西洋美術則屬研究興趣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