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下半年,臺灣藝術界將派出國家隊前進歐洲,參與德國威瑪藝術節(8月)與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9月)。透過表演與科技藝術兩大領域的創作實力,強化臺灣文化的主體性與國際能見度,持續推動文化外交。文化部今日(7/18)舉辦行前記者會,文化部長李遠、奧地利臺北辦事處處長何士誠、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谷力哲、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長彭俊亨、參展團隊代表等出席,共同見證臺灣藝術的重要時刻。

2025威瑪藝術節「臺灣焦點II」拓展文化視野
威瑪藝術節(The Kunstfest Weimar)創辦於1990年,是德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當代藝術與表演藝術節慶之一,位於德國圖林根邦的威瑪(Weimar)市舉行。威瑪是德國文化與藝術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亦是德國歷史上著名的「威瑪共和國」創建地點,曾孕育歌德、席勒、包浩斯學院(Bauhaus)等豐富的藝術與人文思想傳統。威瑪藝術節作品涵蓋戲劇、舞蹈、音樂、視覺藝術、實驗劇場、裝置藝術等多元形式。
近年更邀請國際藝術團隊參與,不定期設置特定國家的主題單元,聚焦社會、文化與歷史議題,透過藝術展演促進跨文化交流及對話。今年的「臺灣焦點II」(Taiwan Fokus)單元,即為臺灣藝術團隊提供重要的國際展演平台。威瑪藝術節不僅展現德國當代藝術的活力與多樣性,更成為歐洲重要的國際藝術交流場域之一。
臺灣駐德國代表處文化組與威瑪藝術節總監漢姆克(Rolf C. Hemke)多次合作,繼2024年推出「臺灣焦點」Taiwan Fokus單元後,今年再度推出「臺灣焦點II」,推行布拉瑞揚舞團、河床劇團、驫舞劇場陳武康、劉辰岫、FOCASA馬戲團等五組團隊,帶來涵蓋布農族文化、當代舞蹈、VR劇場、新馬戲等多元類型作品。以臺灣為名的演出架構下,作品蘊含創作者對文化、歷史與土地的深刻思索,也帶來跨界創新的編排,為威瑪藝術節注入嶄新能量。

科技藝術接軌國際趨勢 臺灣主題展登上林茲
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創辦於1979年,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指標性的科技藝術與電子藝術節之一,舉辦地點為奧地利城市林茲(Linz)。該藝術節以「藝術、科技與社會」為核心理念,持續探索數位科技如何形塑人類未來與社會文化。
展演內容涵蓋數位藝術、互動裝置、人工智慧、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等前沿科技的創作應用,並促進藝術家、科學家、工程師與科技企業之間的跨領域合作,激發創新對話與實驗精神。林茲電子藝術節每年訂定主題,如數位倫理、AI治理、生態永續等,透過論壇、展覽與現場實驗形式,引領觀眾思考科技對人類生活的深層影響。作為全球科技藝術的重要平台,該藝術節不僅吸引各國創作者與研究者,也為未來科技與藝術的發展提供關鍵參照與交流場域。
2025林茲電子藝術節主題「恐框 是/否」(PANIC – yes/no),由文化部委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以「異響共聲」(Polyphony)展覽參加林茲電子藝術節,從前端團隊籌組、行銷宣傳、創作培力到前期製作,集中資源打造臺灣品牌國家隊。本次與藝術節大會共計遴選出14組藝術家及團隊,在3個場域參與展出,內容涵蓋AI敘事、資料運算、感測互動、聲音實驗與沉浸式空間等豐富形式。一如英文標題「Polyphony」,展覽精神與音樂上指稱的「複調音樂」相同,預計呈現多樣的創作形式及複式的觀點,將臺灣的文化精神與創作能量帶上世界舞臺。
文化部國際藝術布局持續推進
文化部長李遠致詞時特別感謝此次參與兩大藝術節的藝術家與團隊,不僅代表臺灣,更是臺灣的「國家隊」,將臺灣的文化精神與創作能量帶上世界舞臺,使臺灣可以透過文化外交建立文化的主體性及韌性。李遠也分享了心中的一個秘密,他說,這輩子最期待的是有一天臺灣進入威瑪共和那段藝術非常蓬勃,由藝術家共創最輝煌的文化時代,「見證今天臺灣藝術團隊齊聚的場合,我真的相信臺灣有一天,也能實現一個非常文藝復興般的威瑪共和」。

奧地利臺北辦事處處長何士誠特別出席,並分享奧地利推動文化交流的相關計畫,包含支持古典樂、爵士樂、流行音樂等不同音樂類型的年輕藝術家計畫,以及在世界各地設置文化機構,作為文化大使推動各項文化交流工作。何士誠也特別祝福參與團隊在林茲擁有愉快的旅程,「林茲雖然不是個最知名的地方,但是卻是一個在音樂領域赫赫有名的地方」。
文化部表示,雙展不僅是臺灣藝術進軍歐洲藝文核心的代表性成果,更體現文化部長年推動國際展演、建立駐外文化據點及投入跨域創作、扶植創作人才的政策成果,透過與德國、奧地利當地重要藝術機構的合作,不僅為藝術家打開國際舞臺,也深化臺灣與歐洲文化網絡的對話與連結。
臺灣藝術在表演與科技兩大領域已累積深厚實力,本次威瑪與林茲雙展的亮相,正是多年來國內人才培力與國際布局的集體成果,透過駐德國代表處文化組與C-LAB等單位的協力推動,臺灣將持續在國際藝文場域中發聲。文化部也將持續以更完善的制度與資源整合,支持藝術團隊跨國發展與平台對接,強化臺灣文化在全球舞臺的連結力與辨識度,讓更多創作能量被世界看見、被國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