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立美術館此次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共同推出兒童藝術展,其合作契機可追溯至 2021 年疫情期間,當時美術館舉辦了一場兒童藝術教育國際論壇,其中一位講者便是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教育策展人陳永慧(Annabelle Tan)女士。雖然當時採線上方式進行,但雙方自此建立初步連結。約莫自2023年4月起,雙方開始構思共同策劃一檔以兒童為主體的藝術展,並在累積一定熟悉度與信任基礎上,正式展開合作。
在展覽主題的選擇上,雙方策展團隊歷經多次會議與發想,針對兒童日常可感知、同時具備重要性的議題提出多項方向,最後聚焦於「自然環境與永續」作為本次展覽的核心。桃園市立美術館機構策展人熊芃表示,這樣的主題既可延伸至全球生態的思考,也能貼近孩子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例如住家周遭的動植物與環境。熊芃指出:此主題具備可大可小、可遠可近的彈性,有助於孩子們在自身生活經驗中建立連結,也成為藝術家創作與教育推廣活動的重要切入點。

在開幕記者會現場,新加坡國家美術館CEO暨館長陳維德(Eugene Tan)博士指出,這場展覽不只是教育與藝術的結合,更是「一種深具時代意義與發言力的回應,直接與年輕世代對話,邀請他們思考自己在創造更具生命力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林詠能則認為,本次展覽旨在成為孩子美感啟蒙的重要起點,透過藝術引導他們感知自然、生態與永續等議題,培養對環境的敏感度與關懷。
而桃園市長張善政指出:「本次展覽是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開館以來首度與國際機構合作,歷經一年多籌備,從發想到執行,凝聚了雙方團隊的心力,呈現出結合在地自然風景與藝術創作的成果。」展覽預計於明年四月巡迴至新加坡,期望藉由藝術交流促進兩地對彼此文化與城市的理解與好奇,深化桃園與新加坡之間的連結。
此次展覽邀請的五位藝術家,是由雙方策展團隊各自提出初步名單,並根據藝術家過往創作脈絡進行討論與篩選而定,包括來自臺灣的陳伯義與許雁婷,及三位新加坡藝術家祖.馬哈茂德(Zul Mahmod)、陳紫曦(Tan Zi Xi)以及蘇鈺雄(Soh Ee Shaun)。

創造與觀察中了解地貌演變──陳伯義《河流實驗室》
陳伯義的《河流實驗室》以其豐富的理工知識背景為基礎,延伸自河相動床臺的科學原理,結合水流、沙土與高低地形模擬,設計出一座開放式的互動裝置。孩童可於現場操作沙與水,觀察河道形成與改變的過程,在「創造」與「觀察」的兩階段中,經歷地貌如何因水力與地形交互而演變。作品兼具感官遊戲與自然科學,隨著參與者年齡不同,呈現出從觸覺體驗、空間感知到物理知識理解的層次遞進。熊芃補充,這樣的開放性設計,不僅培養兒童觀察自然的興趣,更期望激發他們在未來主動思考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在河海的流動中被形塑與傳承──許雁婷《河走過的地方》
以聲音為主要創作媒材的藝術家許雁婷,關注聲音所承載的文化紋理與記憶流動,長期探索聲音與環境、情感與敘事之間的關係。本次委託製作則聚焦於,桃園在地的泰雅族與移居於此的阿美族。桃園作為臺灣原住民族分布第二多、亦為西部原住民移民人口最多的城市,其多元族群背景深植於勞動與生活之中。
《河走過的地方》所在的展覽空間以一面近乎滿牆的投影揭開序幕,播放藝術家在桃園泰雅與阿美族部落拍攝的影像:部落環境、山林景致與日常生活,構成觀眾初步感知場域的視覺入口。投影下方延展出一條如河道般蜿蜒的裝置,中央鋪設印有仿若浮於水面,呼應作品對水文、聲音與記憶的文字。觀眾可在河道兩側設置的石頭造型座椅上坐下,透過耳機聆聽許雁婷實地採集的聲音,包括泰雅族古調Lmuhuw的吟唱、溪流與自然環境聲響、部落長者的口述記憶等,讓聲音成為通往文化與自然記憶的媒介。

作為島嶼社會的一份子,我們的歷史與文化正是在河海的流動中被形塑與傳承。對於這樣繁複且深遠的歷史語境,許雁婷曾多次思索,聲音敘事是否對兒童來說過於困難?然而實際展出後,孩子們表現出超乎預期的專注。她指出,即便內容深奧,這也是在孩子心中種下理解世界的小小種子,或許在未來某日,能發芽成為他們認識臺灣、理解多元的養分。熊芃亦強調,聲音與故事具備召喚情感的力量,為兒童開啟通往文化的感性入口。

延伸學習不只是「補充說明」,而是另一種進入作品的路徑
作為一檔以兒童為核心對象的展覽,策展團隊特別重視觀展後的延伸學習設計。此次展覽不僅為每位藝術家量身打造互動展區,更設置五個專屬學習區與一個典藏品學習區,讓孩子在體驗作品後,能透過動手創作、書寫與感知延伸內化觀展經驗。在許雁婷的展間中,策展團隊設置了簡潔的書寫與繪畫區,孩子可於桌上自由書寫、塗鴉,記錄他們聽完故事後的感受與想像。這樣的設計強調聆聽後的反思與表達,讓孩子練習轉化他們對聲音的感受為文字與圖像。而在陳伯義的展間中,則搭配了光桌與山形裝置,孩子可在光影交錯中描繪河流意象,延續其《河流實驗室》中對地貌與環境的觀察。此外,策展團隊亦安排結合實地參訪的「走讀計畫」,帶領家庭走入桃園的農業地景,實際踏查埤塘、水圳與芭寶米田,從農耕、用水與地貌,串聯起兒童於美術館內所見與戶外經驗的連結。
熊芃強調,這樣的延伸設計不只是「補充說明」,而是另一種進入作品的路徑──藝術不只透過雙眼,而是五感一起參與創造與理解。

對於世界的安靜抵抗──祖・馬哈茂德《寂靜下的律動之脈》
來自新加坡的聲音藝術先驅祖・馬哈茂德,其作品《寂靜下的律動之脈》,以聲音作為思考與感知出發,聚焦於「靜止與流動」、「寂靜與聲響」間的平衡,其中,聲波的共振與不鏽鋼墊圈的細微震動,仿若地下水脈,或遠方漣漪的殘響。
對祖・馬哈茂德而言,聲音不是語言,也不是沉默,而是一種超越語意的存在方式(My work is not about words and not about silence. It is about sound.)。他關注的不是語言溝通或思想傳遞,而是觀眾如何以身體去感受震動與聲響。他指出,理解往往導向爭辯,而聲音裝置則提供一種不同的注意力形式,鼓勵觀者停下、等待、聆聽,再進入自我反思(It calls for a different state of mind rather than thinking and acting, it is to stop, wait, listen and then reflect.,註1)。因此,他將聲音視為一種「安靜的抵抗」,以非語言、非概念的方式回應世界紛擾。對兒童觀眾而言,這樣的聲音經驗意在於培養他們在喧囂世界中,細聽自然的能力。透過凝神靜聽,發現那些原本被忽略的、生命中的微小聲音。

我們將留下怎樣的自然世界給未來的孩子?陳紫曦《不見的森林》
以《塑膠海洋》(Plastic Ocean)聞名的陳紫曦,本次展出《不見的森林》,延續其對環境議題的關注。作品由三座外觀淡雅、內部繽紛的圓頂裝置組成,象徵森林從衰退走向重生的過程。靈感源自全球森林因都市化、農耕與氣候變遷而加速消失的現況,作品外部色彩單調、描繪受破壞的生態環境,內部則展現熱帶雨林與紅樹林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透過強烈對比喚起觀者對環境變遷的感知,探問能留給後代孩子們什麼樣的未來?展覽也延伸至搭配學習區,邀請孩童想像未來生態創作貼畫,象徵為森林注入新的色彩與生命,傳遞環境保育的希望。

逡巡於遊戲森林的保育危機──蘇鈺雄《平靜的森林》
《平靜的森林》靈感來自新加坡藝術家蘇鈺雄在自家附近散步時的自然觀察:他曾在芒果樹間發現鳥兒、昆蟲,甚至是正在休息的鼯猴,這份奇妙經驗也成為創作的起點。他將美術館展廳轉化為一座色彩鮮明、氛圍柔和的遊戲森林,融合插畫、軟雕塑與互動物件,鼓勵孩童透過尋找與觀察,認識臺灣與新加坡的瀕危野生動物,進而關注棲地破壞與生態保育。蘇鈺雄受太極功與佛教思想啟發,重視內在節奏與環境之間的對應關係,展現他對色彩情緒與自然能量的敏銳感受。

兩件典藏品、兩個時空、兩條歷史脈絡,交織成一道視野
除了當代藝術家的委託製作外,本次展覽也特別設置一個以「觀看風景」為主題的典藏品學習區,展出來自桃園市立美術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兩件典藏作品的複製品,分別為臺灣藝術家范洪甲的油彩作品《風景》,以及新加坡六位藝術家朱慶光(Choo Keng Kwang)、符致珊(Foo Chee San)、林木化(Lim Mu Hue)、林友權(Lim Yew Kuan)、許振第(See Cheen Tee)以及陳世集(Tan Tee Chie)於1966年共同創作的版畫作品《海景》(Seascape)。
1904年出生的范洪甲,早年赴日就讀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專攻油畫,擅長描繪風景。1935年,他的《旗後風景》入選第九屆「臺灣美術展覽會」。1938年至1945年間,因擔任軍方口譯與船務公司職員,范洪甲廣泛遊歷新加坡、廈門、西貢、爪哇等地深受啟發。他曾表示:「我比較愛強烈有力的事物,我覺得南洋最美,因為它的色彩最強烈。」(註2)這樣的色彩偏好,在他晚年的《風景》系列中格外鮮明。畫面透過濃重筆觸與綠、藍綠、紅色等對比色層疊,展現森林、山巒與海洋的生命力,也映照他對自然的熱情與南洋旅途中所積累的感官經驗。

而《海景》則是新加坡獨立後首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採集體創作方式完成,六位藝術家各自雕刻木板的一個區塊,並在未事先協調畫面構圖的情況下合作完成,彷彿拼圖般組合出整體畫面。這件作品融合不同風格與技法,描繪出一幅具南洋風情的海景,呈現出恬靜、祥和的島嶼意象。相較於同時期關注抗爭與政治議題的社會寫實木刻作品,《海景》展現的是關於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一種穩定與希望的敘事,也因此成為新加坡木刻運動中極具藝術史意義的獨特創作。(註3)
熊芃表示,典藏區的設計旨在強調美術館作為機構的典藏與教育工作,同時也讓兒童初步接觸臺灣與新加坡早期的視覺文化與美術史脈絡。兩件作品皆以風景為主題,一件描繪海景、一件描繪臺灣地貌,彼此既呈現地域性的差異,也呼應本展關於「自然」的核心議題。

孩子比我們以為的,更能理解世界
雖然本次展覽以兒童為主要觀眾,展覽卻從一開始便設定以「全齡共感」為核心目標,期待孩子與陪伴的成人皆能在展場中獲得感知與理解的經驗。無論是陳伯義以模擬裝置實踐的《河流實驗室》,或許雁婷以聲音與故事交織的《河走過的地方》,都呈現出可觸、可聽、可創造、亦可靜觀的複合感官體驗。策展人曾觀察到,有志工老師甚至表示,《河走過的地方》中原住民長老的聲音與河岸聲景,使整個空間彷彿成為舒緩焦慮的展間——在當代快節奏的生活中,這樣的觀看經驗,也為成人提供了靜心與反思的可能。
混齡設計更在展場中生成了意料之外的對話與層次。陳伯義指出,年幼孩子多半沉浸於感官觸覺與創造地形的樂趣,中高年級則開始理解水流改變沙形的原理,而到了國中階段,已能進入自然觀察與基礎物理的邏輯思考。《河流實驗室》於是成為橫跨年齡、引導共學的場域;對成人而言,觀看孩子如何覺察知識,也是一種進入作品的方式。

此外,本次展覽五件作品中有三件圍繞桃園的水體而展開,回應了桃園特殊的地理與城市樣貌。從策展角度而言,這不僅是一場藝術與教育的轉譯實驗,更是一次讓藝術進入生活日常的嘗試,突破年齡、語言與文化的邊界。
正如曾任《漢聲雜誌》編輯的奚淞所說:「兒童並不喜歡大人牙牙學語,他們要看的是文字真正夠水準的東西。」而「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也回應了這樣的觀點──孩子比我們以為的,更能理解世界。這不再是簡化的說教,而是化作另一種藝術語彙,讓兒童與成人一同探索與感受。

註1 Mahmod, Zul. Sound As Resistance. starch. Exhibition held at starch, Singapore, August 6–September 3, 2023. Opening reception: August 5, 2023.
註2 林育淳,〈范洪甲先生訪談錄〉,收錄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輯,《范洪甲九十回顧展》(臺北市:北市美術館,1995),頁15。
註3 Seng, Yu Jin, and Cai Heng. “Imprints of Everyday Life: The Woodcut Movement.” In Siapa Nama Kamu? Art in Singapore since the 19th Century, 59–73. 1st ed. Singapore: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2015. Project M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