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九州國立博物館開館20週年紀念特展:九州國寶─九博珍寶

九州國立博物館開館20週年紀念特展:九州國寶─九博珍寶

九州國立博物館迎接開館20週年,推出特展「九州國寶—九博珍寶」,展出25件與九州、沖繩淵源深厚的國寶,並精選館藏中的代表性作品,透過數位互動、漫畫、複製品等創新展示手法,呈現「研究員力薦的九博珍寶」。此外,另設「九博九選QT9」單元,聚焦九件具個性魅力的明星展品。展覽以亞洲史視角詮釋日本文化形成,展現九州作為東亞交流據點的文化厚度,帶領觀眾感受一座跨越過去與未來的嶄新博物館。

2005年10月16日,九州國立博物館於日本福岡縣太宰府市正式開幕。太宰府作為日本國家防衛與對外交流的據點,自古以來便是政府設置官署政廳等機關的要地,並因此積累了許多歷史文化遺產。至19世紀下半葉,過去以武家為中心的政權瓦解,轉型成為實施議會政治的近代國家。時隔不久的1873年,就連太宰府也舉辦了博覽會。從那個時候開始,在太宰府設置一個永久博物館設施的構想,便已然醞釀成形。之後歷經種種轉變,終於在2005年,繼東京、京都、奈良之後,作為日本第四個國立博物館的九州國立博物館正式開幕。當時,東京國立博物館已成立約130年、京都國立博物館和奈良博物館也已有約110年的歷史。這意味著,時隔了將近110年,一個全新的國立博物館終在九州誕生了。

「從亞洲史的角度掌握日本文化的形成」,是九州國立博物館的研究和展示概念。在展示方面即遵循這樣的概念,舉辦文化交流展示(常設展)以及特展。迄今為止,已舉辦過71個特展。而就在本館邁向開館第20年的現在,我們將推出「九州國寶─九博珍寶」特展。

「寶」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主題。在九州一地設立博物館的心願長達百年,在成立年滿20週年的現在,本次展覽要再一次隆重地介紹與九州以及沖繩地區,淵源深厚的九州「國寶」。此外,本次展覽還有一個主題為「九博珍寶」。從九州國立博物館成立20年來所收藏的作品中,嚴選出精品,予以展示。

第一單元 九州與沖繩的國寶

昭和25年5月30日所頒布之日本《文化財保護法》,於「有形文化財」,即所謂「建造物」和「美術工藝品」(如繪畫、雕刻、工藝品、書蹟、古文書、考古資料、歷史資料)的範疇中,特別是由國家所指定應予保存與公開的文化財,會經文部科學大臣指定成為「重要文化財」(據第27條第1項)。進而,在重要文化財中,「從世界文化的觀點看來,具有珍貴價值、對國民而言為無可比擬的寶物」的作品,則會被指定為「國寶」(據第27條第2項)。

截至2025年4月,美術工藝品的國寶總數有912件。其中,位在九州與沖繩地區的有23件(福岡18件,佐賀1件,大分2件,沖繩1件)這當中也包括文化廳和九州國立博物館所收藏的作品。本次展覽,便從中選擇了21件。於此基礎之上,再加上曾經流傳到九州地區,以及作品內容與九州關係深遠的四件國寶,總計25件國寶,將於此次特展中展出。這25件國寶,都是與九州、沖繩地區的八個縣,頗有淵源的作品。換言之,在單元中展出的作品為:

  • 現存於九州與沖繩地區的國寶
  • 曾經流傳至九州沖繩地區的國寶
  • 其作者和作品內容與九州、沖繩地區淵源深厚的國寶

作為東亞的交流據點的九州和沖繩地區,發揮獨有的地理和歷史特色,不斷發展前行。與這片區域有淵源的國寶,也在作品中濃烈地反映出當地在地理與歷史上的特殊性。從另一方面看來,也可以說正是因為這些作品凝集了濃厚的地域特徵,而被指定成為了國寶。這當中,也包括了目前九州國立博物館的藏品。

圖1 國寶 室町時代15世紀 狩野正信〈周茂叔愛蓮圖〉,紙本設色,84.7×33.2公分,九州國立博物館藏。全期展出。

國寶〈周茂叔愛蓮圖〉(圖1)畫作出自室町將軍的御用畫師,同時也是狩野派第一代畫師狩野正信(1434-1530)之手,此作是其唯一被指定為國寶的作品。畫中描繪當時的知識分子所憧憬嚮往的中國儒學家周茂叔。此作為東山文化的水墨畫代表作品,帶有透明感的色彩,與微粗的筆墨線條,為正信的風格特色。

圖2 國寶 鎌倉時代14世紀〈太刀 銘來國光〉,長80.7公分,九州國立博物館藏。全期展出。

活躍於京都的刀匠門派「來派」,據傳其先祖來自朝鮮半島。國寶〈太刀 銘來國光〉(圖2)為刀匠來國光的代表作品,甚是知名。明治時期,此刀曾由山縣有朋(1838-1922)進獻給明治天皇(1852-1912),是為此刀的一段來歷。

第二單元 研究員力薦的「九博珍寶」


九州國立博物館自開館以來所收藏的作品,目前約有1萬8000件。這些收藏品源自購買、捐贈和寄存等方式。

本次展覽的第二單元是由九博的研究員,從收藏品中嚴選出最想呈現以及介紹給觀眾的作品,同時在展覽企劃上,嘗試改變一般性的展示手法,以新的方式介紹作品。博物館這邊,不再單純只是陳列作品附上解說,而是採用平常不容易做到的方式進行展示。像是將不同領域與相異材質的作品一同並列展示;以及將數位內容、模型、動手體驗和漫畫等並置的方式,以求充分陳述出作品的魅力和趣味。在觀眾這邊,則是希望觀賞者能以更加自由、愉悅的方式,獲得以感官認識展品的鑑賞體驗。展覽方秉持著這樣的想法,來擇選作品以及評估展示手法。在此單元裡,我們會劃分區域,以展覽小間的型態,展示下列主題。

(左)圖3 重要文化財 平安時代12世紀〈男神坐像〉,高50.9公分,九州國立博物館藏。全期展出。
(右)圖4 平安時代12世紀〈女神坐像〉,高40.7公分,九州國立博物館藏。全期展出。

在主題①的〈男神坐像〉(圖3)與〈女神坐像〉(圖4)兩尊造像以同一塊檜木製作而成,從造像的容貌、體型、尺寸以及年輪的寬度等共通點看來,兩者由同一個作家以同塊木材雕刻而成的可能性極高。兩尊造像在色彩以及表面的保存狀態上,皆相當近似,推測可能原來放在同一處供奉祭祀。大約100年前,似是曾由某人一起收藏,卻在之後離散分別,彼此曾是一對的事實也被澈底遺忘。在2007年的展覽展出後,確認了兩者原屬於一組造像。九州國立博物館分別於2013年和2023年迎入女神像和男神像,讓兩者在久違的100年之後,得以復合重逢。

第二單元 研究員力薦的「九博珍寶」 8個主題
① 《奇跡般的重逢 之一》男神像.女神像(雕刻)
② 《奇蹟般的重逢 之二》色繪松竹梅紋瓶和「七夕」(工藝)
③ 《奇蹟般的重逢 之三》廣形銅戈鑄範(考古)
④ 《全員集合! 之一》彩繪美人像和寬文小袖(工藝)
⑤ 《全員集合! 之二》剛志天神山古墳出土埴輪群(考古)
⑥ 《深入作品 之一》唐船.南蠻船圖屏風(繪畫)
⑦ 《深入作品 之二》蘭亭圖卷(書蹟典籍.歷史資料)
⑧ 《深入作品 之三》料紙裝飾(書蹟典籍.歷史資料)

圖5 重要文化財 江戶時代17世紀 狩野孝信〈唐船.南蠻船圖屏風〉右隻,紙本金地設色,155.6×361公分,九州國立博物館藏。全期展出。
圖5 重要文化財 江戶時代17世紀 狩野孝信〈唐船.南蠻船圖屏風〉左隻,紙本金地設色,155.6×361公分,九州國立博物館藏。全期展出。

主題⑥展出了重要文化財〈唐船.南蠻船圖屏風〉(圖5),右側(右隻)屏風上描繪了黑色的南蠻船和熙來攘往的日本港灣城市風貌,左側(左隻)屏風上則是表現出正在中國港口卸下貨物的白色唐船以及顯貴人家的宅邸。關於此圖的作者,雖然沒有留下署名和印章,但從人物以及樹木的表現方式研判,據信出自狩野孝信(1571-1618)之手。另自風格分析看來,創作時間極有可能是在慶長年間(1596-1614)中期左右。孝信為狩野永德(1543-1590)的次子,同時是狩野探幽(1602-1674)的父親。其父永德曾效力於織田信長與豐田秀吉,探幽則是江戶幕府的御用繪師,孝信身處時代轉換的過程中,成為支撐狩野流派發展的有力人物。而在幾乎多數的南蠻圖屏風都無法確認其作者和時代的狀況下,此圖因為繪者和年代明確,成為探知這個主題歷史的重要基準作品。

圖6 唐7至8世紀 王羲之〈妹至帖〉(搨模),紙本搨模,25.3×5.3公分,九州國立博物館藏。全期展出。

主題⑦則以「蘭亭」作為主題,展出書蹟典籍與歷史資料。王羲之筆〈妹至帖〉(圖6)為王羲之因擔心生病而身體羸弱的妹妹,所寫的書信殘片。書體圓潤,全體給人柔和的印象,但信中的「言」字和其下的「須」字,則保有銳利感。「難」字和「親」字,雖將字體的重心放在右下方,卻毫無破綻的維持了絕妙的平衡。「難」字的第一畫,甚是顯眼,讓人覺得「原來是這樣起筆的呀!」為呈現美麗的書體,作者在書寫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像是對比、調和及強化等各種精心設計。

圖7 明永樂十五年(1417)〈蘭亭圖卷〉(永樂本),局部,紙本墨拓,34.3×1299公分,九州國立博物館藏。全期展出。

談到王羲之,就不能不提到〈蘭亭圖卷〉。圖卷由描繪王羲之主辦之雅宴樣態的〈蘭亭圖〉,以及王羲之為與會名士們所賦詩作37首而作的序文〈蘭亭序〉所組成。其有名的拓本有〈蘭亭圖卷(萬曆本)〉和〈蘭亭圖卷(乾隆本)〉(兩圖卷皆收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九州國立博物館所收藏的拓本被稱為「永樂本」(圖7),此版拓本在此之前並未發現有現存實例。本件作品作為早於其他版本的「蘭亭圖卷」拓本,彌足珍貴。

其中,在主題⑥與主題⑦的展區中,為了讓觀者能沉浸在作品的世界中,我們製作了4K畫質的數位影像內容,並將影像顯示器與作品並置展出。另外,在主題⑥與主題⑧的展區中,則將精密還原的複製品與實際的作品一同展示。再者,在主題③的展區中,根據將兩個鑄範通過3D量測以及電腦斷層掃描的光學調查,所得到的立體數據,成功地藉由鑄範,再現了青銅製銅戈。除了複製的青銅銅戈,展場還同時準備了樹脂製的鑄範以及複製的樹脂製銅戈,可供觀眾動手體驗。另外,在主題①至主題⑤展區,則將展覽故事以容易理解的漫畫形式展現,讓觀者能更能加輕鬆的理解展覽內容。我們希望能透過這個章節的展示,讓觀者感受到九博研究員對作品所傾注的熱忱。

第三單元 九博九選(キャラ立ち★われらQT9)

九州國立博物館,於此20年間所收藏的作品當中,在美術上具有優美造型,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所謂「名品」,自然不在少數。與此同時,也活躍著一些所謂「角色」形象突出,給人鮮明印象的作品。第三單元就是要展出上述這種明星作品,這是一個讓觀眾發掘並票選出「你最推的作品」的企劃。我們希望可以藉此企劃,讓觀眾認識九州國立博物館所收藏、展示的作品,並且能與作品變得更加親近,與此同時,也能為下個時代培育出明星展品。

此單元展示的作品,是由任職於九州國立博物館的職員、相關人員以及一般民眾所票選出來的「推薦作品」中,再嚴選出九件作品,成為九博九選(Qhaku Tresures 9,簡稱為QT9)。在展場中,以寬敞的空間從容的展示每一件作品,就像明星一般凸顯其個性,並搭配上角色履歷表一同展示,其內容是以標語和吸引人的文案(以短句方式)說明展品的獨特之處,再加上喜好、長處,性格和行為模式等介紹。九博九選QT9不會僅限於這次特展,為了讓這些作品今後也能作為明星展品持續受到愛戴,我們希望藉由這次展示能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圖8 古墳時代6世紀〈埴輪 馬〉,傳茨城縣真鍋古墳出土,通高94公分,九州國立博物館藏。全期展出。

〈埴輪 馬〉(圖8)是以距今約一千五百年前,當時統治茨城縣霞浦一帶區域的統治者所養的愛駒為範本,所製作的埴輪。馬胸前掛鐘、馬臀部分則以鈴杏葉為飾,再現了馬匹裝飾的豪華程度。綁繫成兩束的鬣毛,顯得英姿煥發,給人氣質凜然之感。

圖9 朝鮮半島 高麗時代11世紀〈地藏菩薩遊戲坐像〉,通高49.2公分,九州國立博物館藏。全期展出。

高麗時代11世紀〈地藏菩薩遊戲坐像〉(圖9)為金銅製的地藏菩薩,頭戴頭巾,雙手持如意寶珠,身坐蓮花臺座之上。面頰飽滿、雙唇緊閉,長脖、身型修長為其特徵。此像製作於朝鮮半島,後傳至長崎市對馬市。

圖10 重要文化財 江戶時代正德三年(1713)〈人形人參(對馬宗家關係資料)〉,九州國立博物館藏。全期展出。

對馬藩為日本對朝鮮國外交和貿易的窗口,而進口屬於貴重藥材的朝鮮人蔘,於對馬藩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業務,為此甚至設有專門的「人參掛」(譯者按:專門處理人參的部門)進行管理。重要文化財〈人形人參〉(圖10)為正德三年(1713)人參掛所發現的人形人參,後成為藩主家的家傳寶物。

相信透過這次特展,觀眾可以感受到一個展望未來20年、擁有嶄新面貌的博物館。


九州國立博物館開館20週年紀念特展 「九州國寶-九博珍寶」

展覽地點:九州國立博物館
展覽日期:2025年7月5日-8月31日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94期〈九州國立博物館開館週年紀念特展-「九州國寶-九博珍寶」〉,作者:伊藤信二。

伊藤信二( 1篇 )

九州國立博物館學藝部文化財科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