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以身體為出發點,玩出情緒力】07. 焦慮,是種天然的保護反應

【專題│以身體為出發點,玩出情緒力】07. 焦慮,是種天然的保護反應

孩子在焦慮不安時也會有前述的身體感受,這時需要大人從旁協助引導,一步一步地,慢慢反覆練習辨識和調節這些複雜的身體感受和心裡情緒。

「孩子也會感到焦慮?」

這常是大人聽到我描述,孩子情況是感到焦慮所影響後,的第一個反應。
學習新事物、人際互動等,都可能是孩子的壓力與焦慮來源。身心仍在發展的孩子,容易受情緒、焦慮所影響,對於這種複雜感受也還不太會表達。當這樣的情緒能量被不斷累積,就會於身體症狀或問題行為表現出來,成為情緒出口。

示意圖 圖片來源 : CANVA

我們通常可以從這些表現,發現孩子感到焦慮:
像拉肚子、肚子痛、睡不著、容易驚醒等。或是動不動就大叫、大哭,需要比以往更久的時間才能冷靜下來,或用反抗、不配合行為來呈現。但大人會常誤以為孩子「不乖」「不聽話」、或「調皮搗蛋」。

身體與心理是互相影響、連結的。當我們覺得焦慮時,神經系統處在容易被激發、準備好反應的狀態,而身體感受也很直接,比如覺得胸口像是被一顆石頭壓著、覺得呼吸困難,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摸摸胸口,試著深呼吸;或是覺得肩膀緊緊的,頭脹脹痛痛的等,這些感受,都是身體提醒我們「發生了什麼事」的訊號,需要做些什麼來反應或保護自己。同樣的,孩子在焦慮不安時也會有前述的身體感受,這時需要大人從旁協助引導,一步一步地,慢慢反覆練習辨識和調節這些複雜的身體感受和心裡情緒。

示意圖 圖片來源 : CANVA

焦慮主題│繪本選書

逃離吧!腳就是用來跑的》,親子天下出版

人類大腦的設計是以生存需求為優先。當我們發現有危險時,下層腦會釋放身體訊號(如腎上腺素),以喚起我們的注意,並思考、決定採取什麼行動。

當這些訊號太過強烈時,為了迅速地保護自己,就會以壓力模式:戰或逃,來反應。我喜歡故事裡,以充滿趣味的可愛圖象,和帶有動作感的文字,描述這些常讓我們覺得不太舒服的戰逃反應,打開了一個可能,帶我們感受這份身體和情緒的力量,是為了逃離威脅,並且奔向重要的或志趣相投的人事物。故事裡的分享,世界上有著各式各樣的人事物,帶我們從「逃離,找尋,行動」中,逃跑不再是消極沒用,是帶有希望感,積極地尋找和前進。

紓解焦慮│身體遊戲

透過身體動一動,是紓解焦慮的有效方式之一。

推薦大家嘗試之前專題的《有關安全感的身體遊戲- -「魔毯遊戲」》,孩子從照顧者的擁抱中,能夠感受到被了解和照顧,減低例如分離焦慮的感受,增加面對焦慮感的安全力量。

這次繼續介紹,將焦慮感與動物角色連結,拉出安全距離,孩子可以感受到「焦慮不等於全部的我」、以及覺得有掌握感。並透過身體動作、聲音與角色模仿,安全地表達與紓解。

【焦慮是跳跳松鼠】:

1.雙手互相搓一搓、再甩一甩,接著用手指,用自己喜歡的力道,快速敲打腿部,模擬「震
動感」。
2.「抖抖舞」:雙手放在身體兩旁,或是舉高也可以。全身模仿像有電波傳遞一樣抖動,再慢慢停下來。
3.孩子用雙手環抱肩膀,或是家長擁抱孩子,輕輕地搖一搖,「像松鼠媽媽抱著寶寶」的安撫動作來結尾。

示意圖 圖片來源 : CANVA

焦慮感是一種保護的功能,當孩子感到焦慮時,大人可能急著想跟孩子說「勇敢一點」、「那沒什麼」,但更重要的,是試著理解孩子背後的需求,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安頓焦慮感,也陪伴孩子討論行動方式,這些都能增進孩子的情緒彈性和韌性。

延伸閱讀

【專題│以身體為出發點,玩出情緒力】03. 安全感,身體對環境的反應。

【專題│以身體為出發點,玩出情緒力】04. 陪伴孩子接納害怕

【專題│以身體為出發點,玩出情緒力】02. 啟動身體,帶動情緒的變化

蘇鈺茹( 13篇 )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 College舞蹈治療碩士、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2298號)曾任高雄市教育局學生諮商中心專任心理師高雄醫學大學諮商輔導組兼任心理師、新北市私立種籽親子實驗小學教師。現任高雄美國學校兼任心理師、台南自然就好諮商所合作心理師,經營FB粉專「小鹿散步 身心工作」。相關著作:《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心理師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彈性,陪你在育兒的路上好好照顧自己》、合著《不想談也沒關係:心理師帶你以非語言方式,為封閉的心靈打開些許空間,擺脫失落,獲得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