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7日下午,臺灣頂尖收藏團體「清翫雅集」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卅周年收藏展開幕儀式,現場冠蓋雲集,誠為藝文界盛事。本次展覽匯聚會員多年來的私人珍藏,呈現中國書畫文玩與現當代藝術的多元風貌,象徵清翫雅集三十年的收藏歷程與文化貢獻。
推廣藝術文化 三十年初心不變
清翫雅集成立於1992年9月,以「交換收藏經驗、研究收藏方向、倡導收藏風氣」為宗旨,積極推動講座、展覽及專輯出版,致力於藝術文化的推廣。歷經三十年發展,雅集會員已增至32人,並吸納3位榮譽會員,成員的收藏涵蓋中國書畫、古玩及現當代藝術,兼顧中西古今,展現深厚的專業素養與收藏視野。
雅集取名自明代嘉靖年間的古籍套書《清翫》,寓意高雅古風及賞玩研習的精神。會員們對收藏的追求超越「喜愛」,深入「研究」層面,以嚴謹的態度維持收藏的高品質,讓清翫雅集在收藏界與學術界均享有盛譽。
清翫雅集以「分享」為特色,會員透過交流與互動,拓展收藏視野,同時也熱心向大眾分享成果。本次卅周年收藏展即是具體展現,向社會公開展出珍稀藏品,促進藝術資源共享,進一步深化文化傳承與收藏風氣的推廣。
清翫雅集理事長蔡明興致詞表示,清翫1995年、2012年均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收藏展,三十周年收藏展,因逢新冠疫情而延後,經歷石允文、李明德及他三位理事長,今年終於順利開展。本次收藏展出版五冊圖錄,由李明德(器物)、林木和(珍玩)、石允文(書畫)、蔡明興(西畫)、詹忠志(樹石特刊)擔任各類召集人,共收錄約700件作品,因展場空間限制,實際展出351件,感謝會員慷慨展出收藏,也歡迎觀眾前來同樂。
書畫
本次書畫展品橫跨百餘年,上自明代文徵明、藍瑛,下至清代華喦、張崟、居廉、于非闇,及近現代張大千、馮超然等。召集人石允文介紹,書畫展覽的重點之一是清中葉,曾被學術界稱為「衰落百年」的時期。傳統認為此際的中國畫壇受「四王」風格主導,事實上當時畫壇呈現多元發展,並非只有單一畫派。
另一特點是,過去清翫收藏展秉持「不重複展出」的原則,但是本次書畫展件中包含曾經在千禧年展覽甚至更早時期展示過的作品,顯示清翫會員對藏品的真愛與守護,一旦入手,便不輕易流出,既是「珍藏」,也是「真藏」。例如一件馮超然〈華燈夜宴圖〉,於1984年由藏家在紐約購入,至今已陪伴他整整40年,是久藏的極佳的示範。
延伸閱讀│珍藏真藏,世代典範──專訪清翫三十書畫召集人石允文
器物
器物類項多元,涵蓋瓷器、佛教文物、漆器及掐絲琺瑯,總件數雖較上次減少,但年代跨度更大、類項更為多元。瓷器選件以官窯為主力,品質極為精良,放諸拍賣市場,有多件皆可作為專場封面拍品,當中更不乏曾轟動一時的拍場明星,如今能夠一次欣賞諸多傑作,極為難得。重磅亮點之一是一樓展場的三件天球瓶,此類大瓶體量碩大,燒製難度高,今存世珍稀,如故宮所藏明代天球瓶極為該館傲人的收藏。清翫以私人收藏的實力,竟可一次推出三件清代天球瓶,恐怕是許多博物館難以望其項背的。
延伸閱讀│藏器待時,擁抱收藏之樂:清翫三十週年展器物召集人李明德
佛教文物除了常見的漢傳佛像,也呈現大理國、西藏等區域之作,時序自唐代至明清,呈現各朝代與地方的特色。其中一件唐代金銀舍利塔,由蓮花、佛塔二部分組成,藏家入手時,佛塔內的金罐裝著細小的舍利子,而蓮花內有小小的天王像,工藝細密,更乘載深厚的信仰意義,值得細細品嚐。
珍玩
所謂「珍玩」,包含古玉、玉器、印石、竹雕、木刻、文房、銅爐、茶道、家具、巧趣等工藝美術,清翫會員們大多有此類收藏。本次「珍玩」圖錄收錄有284組件,是五大圖錄中文物作品數量最多者,在史博的展出件數也最多。珍玩的欣賞之道,一來可以聚焦於材質本身的美感,如產於福建福州壽山的印石之王「田黃」,田黃多呈黃色,質地純淨,因其珍稀而有「黃金易得田黃難求」一說。其次則是珍玩呈現的工藝之美,如竹雕類作品。竹子質地堅硬,紋路有方向性,下刀時若功力不夠便容易讓竹子開裂,而歷代巧匠卻能在方寸間雕出山林、人物、飛鳥走獸,令人讚嘆。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工匠一般被視為無名的匠師,不會在作品上落款,僅有少數名家受大眾認可,憑技藝掙得藝術家般的待遇,方能夠在作品上簽款,如古代的名牌。此類名將,如銅爐之胡文明、竹雕之張希黃、紫砂壺之陳鴻壽(號「曼生」)等,在展場可格外駐足欣賞。
西畫
西畫分為四大類:西洋經典、旅外華人、台灣現代、全球當代。「西洋經典」回顧自19世紀以來的西方藝術的轉變與發展;「旅外華人」如常玉、吳冠中、趙無極等,展現華人在全球藝術舞台上的影響力;「台灣現代」則焦於本土藝術家的創作,反映臺灣獨特的社會背景與文化脈絡。最後,「全球當代」部分則展示了當前藝術界的大家所熟悉的藝術家動向。
「臺灣現代」與「旅外華人」呈現許多經典作品,包含三件常玉精彩之作,《一帆風順》、《輕躺在碎花毯子上的粉紅裸女》與《八尾金魚》,其中後者以靜物呈現內裡動態十足的小巧魚缸,在常玉鮮見的金魚題材作品中,也是唯一一幅描繪了八尾金魚的畫作。陳澄波、廖繼春、藍蔭鼎、劉國松、朱銘、趙無極、王懷慶等皆有代表作位列其中。
「西洋經典」、「全球當代」則從印象派、現代主義時期跨至當代,莫內(Claude Monet)、畢卡索(Picasso)、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同堂熠熠生輝。其中,畢卡索創作跨度60年的兩件作品並陳,讓人得以窺見其風格演變的一角。卡蜜爾·克洛岱爾(Camille Claudel)的一件發想於1894年的女子跪像《飛走的神》(Le Dieu envolé),是其最雄心勃勃的大型群雕雕《成熟時代》(L’Âge mûr)的一部分,此次展出的事這一主題的後期版本之一、由1986年發現的石膏鑄造而成。
國立歷史博物館|2025/1/17至20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