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崇輝捐藏華岡,跨越世代的藝術傳承
兩年前的某一天,何崇輝先生打電話給古耀華,表示想要捐贈藏品,看哪一個單位博物館適合?初選名單有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父紀念館、臺灣大學美術館、清華大學美術館、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最終經過考慮討論,由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榮耀出線。
為什麼是華岡博物館?華岡博物館是臺灣第一所大學博物館,在1972年正式成立之前已歷經近十年的展覽與文物徵集,歷史悠久,典藏質量豐美,居大學美術館之冠,尤以近現代書畫聞名海內外,渡海來臺之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于右任等大家之作皆有,並有著專業團隊長期營運,事務熟稔周到。當然,這亦與何崇輝的捐藏理念相關。
細數此前,何崇輝曾於2015年捐贈南山中學張鋒木雕與銅雕作品40餘件、當代名家書法40餘件,舉辦有「欣然有得─何崇輝先生捐贈作品展」,2018年捐贈佛光緣美術館124件作品,包括壽山石雕刻、篆刻、名家書畫、陶藝,以佛教經典主題內容為主,舉辦有「豁然之境─何崇輝捐贈作品展」。何崇輝除考慮該館舍性質,其捐贈必為一有主題性的完整系統化收藏,對於推廣發揚藝術有其深意。
這次何崇輝捐贈華岡博物館藏品高達五百多件,由潘明皇、古耀華、蔡長煌整理、篩選,經博物館入藏審議會議,最終涵蓋有現代至當代名家書畫、漆藝、布雕、木刻、銅雕等作品94組174件,以及名家篆刻37組212件、青年篆刻21組127件,共152組件513件作品,館方舉辦「輝映華岡─何崇輝先生捐贈展」共展出123組件。此批捐贈,亦是近年臺灣藏家捐贈書畫篆刻作品數量最多的一次,作品時間軸線從渡海來臺名家,乃至大老前輩、活躍的中堅壯年,且延伸時間線至當代年輕創作者,跨越世代年齡層,創作時間逾半世紀,此中最年輕的創作者僅三十歲。不可諱言,諸多館舍在審查文物入藏時,基於原有的館舍典藏內容以及定位性質,評量思索後相對容易剔除掉較年輕創作者的作品。但對於年輕的創作者而言,一位資深藏家願意購藏,乃至捐贈進博物館收藏,都是肯定與鼓舞。
點評華岡博物館既有的書畫收藏,時間多落在1950至1980年代,透過這批1990年代至21世紀的捐藏作品,大大補充且延續了歷史發展的時間軸線,將臺灣書畫篆刻的面目構建地更立體清晰。此中,尤以篆刻為重要主力,囊括老中青世代,絕對稱得上是「半部臺灣近現代篆刻史」。這些年輕印人萬不可小覷,作品各有風格,並多為全國美術展篆刻類等多項全國性競賽得獎者,且有數位已是取得美展免審查資格,未來可期。文化大學美術系,書畫篆刻早期師資中之王壯為、曾紹杰、吳平、江兆申、李大木,皆為一時之選,實力堅強,這次入藏的篆刻印人作品,可說皆為此五人的弟子與再傳弟子,深具世代傳承意義。
從私藏到共享,何崇輝的收藏捐贈故事
何崇輝出生於嘉義農家,青年北上創業打拚,經營建設公司有成,性格質樸真誠,1990年代結識雅好藝術收藏之友和藝術創作者,此後開啟收藏之門,熱情於藝術雅興活動,真金白銀絕不囉唆。他與篆刻圈交往密切,最為人所知的乃其對篆刻藝術的收藏與推廣。2008年何崇輝因友人引薦,輾轉獲藏一批自東瀛而來的板橋林家林宗毅、林熊光,及民初張少武等數位藏家所寶愛之明清篆刻佳印,總計五百餘方。其時篆刻友人建議可將此批藏印以展覽或出版方式與同好分享,「欣得會」由京英閣陳振諒統籌主事,於一個星期的一天,做一系列的整理、辨識,大致上由鄭景隆、古耀華辨認石材品種,陳宏勉負責鈐印釋文,林進福攝影,此間並有交流討論,為一印友雅集。何崇輝醉心於印石之好與篆刻之藝,陸續收藏渡海來臺前輩以及和其年紀相仿的名家作品,後亦關注於具潛質的新秀,逐年收藏篆刻佳品,並旁及其書畫創作。每件作品都代表著每位藝術家個人的藝術生命與獨特之藝術風格。從每一件藝術品中可窺見每一個生命的歷程與那一個時代生命的記憶。
收藏與整理的美好成果,2010年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欣得印彙藏印展:方寸之美—印石與印人」展出明清兩代重要篆刻家等五百餘方印,並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舉辦「欣得印彙藏印展:方寸之美─當代篆刻家」,以及「方寸天地:東亞金石篆刻藝術國際學術會議」。除了展覽與學術會議,此後另舉辦有「欣得獎」、「欣得鈕雕藝術獎」篆刻比賽,以期能提升且深化篆刻藝術,引導出具前瞻性的未來發展。何崇輝稱其收藏為「欣得」,語出王羲之〈蘭亭序〉:「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如此胸懷是他對於藝術收藏的認知與體會,且隨著年歲漸增,深感於「曾經我眼,即為我有」。他曾將收藏比喻為「娶媳」,捐贈則為「嫁女」,無論「娶進嫁出」,心情都同樣歡欣。
「欣得」的是物,也是人,是善因緣。何崇輝收藏三十年,和藝術創作者由陌生到認識乃至相交甚篤,他自有一定的眼光,並重視人際交往間的情意感受,當年結識的那些二、三十歲的篆刻新秀如古耀華等人,一路受到支持,從前的青年小夥都已成家立業,並在書畫篆刻創作的道途上持續精進。10月8日「輝映華岡─何崇輝先生捐贈展」開幕式上,文化大學董事長陳泰然頒發教育部感謝獎座,校長王子奇頒授「嘉惠永銘」獎座及「華岡人榮譽卡」,齊聚各界貴賓好友132位,證見何崇輝的好人緣及此藝壇美事。企業界友人有明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SDG集團創辦人林國棟、助達股份有限公司李懷珠董事長伉儷、亨玖企業董事長劉祥秀及傳家寶藝術中心負責人潘明皇。藝文界好友有京英閣、欣得印彙執行長陳振諒伉儷、吉象出版林進福伉儷、文大美術系主任洪昌榖、日本藝術家原田歷鄭、臺灣藝術家薛平南、陳宏勉、官大欽、蒲浩明、蔡麗雲、李螢儒、柯詩安、杜三鑫、李清源、鄭俊逸、蔡長煌及黃心音。
薛平南說:「他的名言是『我的收藏要與當代的藝術家有所互動』,他所收藏的書畫印才會有感情、感覺,而這種收藏心態,對於當代藝術的發展作了最直接的關注,『唯有愛心能造就人』,何崇輝先生可以說是藝壇的貴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奉獻無私的精神,有捨有得,滿心歡喜。」薛平南並介紹說明展中印石的演進,芙蓉、泰來乃至近世的老撾,較前輩們的「海嶠印集」已有過之與提升,並讚許新生代印人,為篆刻藝術界的明日之星,深值期待,在未來繼續發光發熱。
陳宏勉強調文化養成的重要性,其向來支持藏品捐贈給博物館,博物館可透過實體展覽、出版圖錄,乃至建立數位資料,將私藏成為公眾運用,不論是創作靈感、學術研究、美學教育,均可造福大眾。對於何崇輝這批捐藏跨越年齡層50年、串連三個世代,深感佩服,「捐出去的永遠是自己的,賣出去的永遠是別人的!」此金句,引發深思共鳴。
作為策展人的古耀華,則謙虛地表示是策展團隊所成,自己猶如當喜宴婚禮主持人般的心情,幽默地說這次何崇輝先生嫁女兒,還一次嫁了五百位。很多藝術創作者都是從年輕時即認識何先生,平常都稱他「輝哥」,要能稱作「哥」是有條件的,一來親切,二來是要有兄長大哥的風範。古耀華在此引用薛平南說嫁娶婚聯,「娶妻當娶何家女」,因為何是「添人添口又添丁」,另一則是「嫁人當嫁潘家郎」,因為潘是「有水有米又有田」。這次何崇輝的捐贈,讓華岡博物館增補收藏添旺人丁,一同整理收藏的夥伴中正好有潘家郎潘明皇,也是合作天成。
開幕式中洋溢著歡欣與感動,展覽涵蓋領域多位名家,多元化地共同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現代創新的氣息,每一件作品都承載著藝術家們的心血與創作理念。何崇輝的捐藏將個人私藏轉化為大眾共享,具體實現「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精神,由「欣然有得」、「豁然之境」到「輝映華岡」,收藏富足精神,充實精彩生活,快然自足,利益公眾。
輝映華岡─何崇輝先生捐贈展
展期|2024.09.05-11.29
地點|華岡博物館
本文引用自《典藏.古美術》386期〈何崇輝五百件捐贈,跨世代藝術收藏的永續傳承──華岡博物館「輝映華岡─何崇輝先生捐贈展」〉,作者:藍玉琦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