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關於「離線瀏覽」春之當代藝術論壇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我們以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科技傳播論述為引,談論貫通了11月24日的第一場論壇的主要命題,即網際網路成為當代訊息傳播的主要工具後,透過無孔不入的科技網絡滲透人類生活,甚至開始虛擬生命意識的情境狀態。在11月25日的第二場論壇,則是透過藝術作品指涉了近年網路的社群媒體,如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的發展所造成的社會現象。在社群軟體的演算法分門別類下,每個人都被依據其媒介使用經驗的統計被分門別類於不同的訊息接收圈中。而這狀態就是現今時常聽見的「同溫層」。
策展人許家維與許峰瑞及主持人「春之當代藝論 X 2018 TIVA 離線瀏覽」論壇活動現場。(鳳甲美術館提供)
這類以氣候現象為描述語境的有趣詞彙,其實精準地陳述了人們接收訊息後,隨著情緒上下而改變閱讀週遭「氛圍感知」的獨特心理狀態。而有趣的是,若將時間向前推進,類似的詞彙也出現在1974年,由伊莉莎白.諾爾-紐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於1974年在發表於《傳播學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上的《沉默的螺旋:一種大眾觀點理論》(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 – Our Social Skin)一文中的「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理論。文中提及,人們會在人際團體的相處中、媒介的報導方向等,透過「意見氣候」的感知,決定自己是否發表意見,久而久之,多數派的觀點慢慢佔優勢地位,並使媒體輕視少數派的觀點。於是少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小,多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大,形成一種螺旋式上升的狀態。不過弔詭的是,這樣的優勢意見螺旋在現今社群媒體的「同溫層」中反而起不了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激情後,同溫層內的集體崩潰現象。
韓國藝術家金雅瑛(Ayoung Kim)於「春之當代藝論 X 2018 TIVA 離線瀏覽」論壇現場分享。(鳳甲美術館提供)
11月25日講座的主要內容,就是這類透過自然界物質或氣候現象所比擬的各種媒介議題,並以韓國藝術家金雅瑛(Ayoung Kim)的《Porosity Valley, Portable Holes》和台灣藝術家陳呈毓的《雲氣平衡》為引開放討論。其中陳呈毓的創作直接運用氣象學的語彙,闡釋社群媒體、娛樂產業、自拍、雲端儲存、空汙等與新媒體結合後的議題展開後,引發跨越亞洲的諸多現象,與上述嶄新的用語的「同溫層」和具有理論高度的「沉默螺旋」與「意見氣候」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件作品中,陳呈毓從韓國政府刻意透過娛樂工業培植,進而在亞洲世界引發的「韓流現象」出發,各種攝自知名韓劇或電影場景的自拍照如資訊狂潮般席捲亞洲,讓上載自雲端的照片如同超載的雲霧與氣流般有著無遠弗屆的影響力,但是這股風潮卻在中國禁韓令的政治干預下被擋在中國門外,而該國也以資訊產品代工業所產生的霧霾雲霧回擊,被比擬為雲霧般的資訊流動還有那空氣污染的毒害,同步地影響了亞洲世界,更使其籠罩在充滿帶有強大政治對抗動機的詭譎氣氛之下。
台灣藝術家陳呈毓「春之當代藝論 X 2018 TIVA 離線瀏覽」於論壇現場分享。(鳳甲美術館提供)
相對於陳呈毓的氣象學語彙,金雅瑛則從實體的自然物質出發,《Porosity Valley, Portable Holes》一作虛構了一個名為「Porosity Valley」的想像空間,並以一個貌似晶體但是卻被擬人化且具有生命的物質「Petra Genetrix」為主角,因其所居地爆炸,因此必須「移民」至另外一個岩石平台時的虛構故事。岩石礦物事實上是構成電腦硬體中的重要物質,亦是通電後以傳遞訊息的物質性載體。這件作品為金雅瑛赴澳洲駐村時所發展的錄像創作,當地各種大型的巨岩景觀,激發了藝術家以此為主題的構想,她將澳洲的移民政策,比擬為晶體移居岩體的過程,並以幽默的口吻諷刺:「它必須經過40天的隔離檢查,保證沒有帶來任何病毒且確實能被新居地接受。」但有趣的是,這個晶體卻在新的岩體中發現了另一個自己的分身:一個仿若被空間模擬出的嶄新意志,並且在最後發生了悲劇般的衝突,象徵資訊快速發展下產生的諸多矛盾現象。
如同我們將藝術介入歷史政治、性別、國族認同等各種社會議題中的態勢,本次「離線瀏覽」的展覽與春之當代藝術論壇,則是將藝術放置於傳播與科技衍生出的現象當中,期待透過藝術創作者的第三方介入,讓觀者、同時也是暴露在現今無孔不入網路通訊科技中的「閱聽人」,能有另一個重新思考自身所處環境的途徑,進而提出反思。而本次的兩篇系列文章,則從傳播理論如麥克.魯漢的科技決定論和伊莉莎白.諾爾-紐曼之「沉默螺旋」角度切入,梳理「離線瀏覽」揭示的相關議題,進而找出藝術與傳播領域可能的交會點。在新科技震盪台灣的傳播學門與藝術創作時,兩者的連結與想像可以有哪些思考?此次「離線瀏覽」的討論或許是一個有趣的開始。
春之當代藝論 X 2018 TIVA 離線瀏覽
時間|2018.11.24-11.25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B1視聽室
論壇策畫人|許峰瑞、許家維、楊成瀚、鄧兆旻
主辦單位|春之文化基金會、鳳甲美術館
合辦單位|台北市立美術館
時間|2018.11.24-11.25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B1視聽室
論壇策畫人|許峰瑞、許家維、楊成瀚、鄧兆旻
主辦單位|春之文化基金會、鳳甲美術館
合辦單位|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飛豪( 119篇 )追蹤作者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