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隈研吾打造白石畫廊台北空間

隈研吾打造白石畫廊台北空間

白石畫廊與建築師隈研吾的合作除了甫於2016年完成的「輕井澤野鳥之森會館」外,其實早在 1995年畫廊代理藝術…
白石畫廊與建築師隈研吾的合作除了甫於2016年完成的「輕井澤野鳥之森會館」外,其實早在 1995年畫廊代理藝術家千住博(Hiroshi Senju)代表參與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時便結下緣分。白石幸生談到當年建築事業方才起步的隈研吾,將水注入日本館的地面,藉此回應、襯托千住博的作品氛圍,千住博與隈研吾合作的日本館拿下特別獎的殊榮,而千住博也是首位在威尼斯雙年展中獲得特別獎的亞洲藝術家。決定駐點台北後,白石幸生思考是否可能讓畫廊一樓呈現出標的物般的樣貌,於是邀請隈研吾設計畫廊空間,白石幸生表示:「在千住博的日本館之後,隈研吾也參與了許多美術館、博物館的計畫,但是設計畫廊則是過去不曾有過的。」
針對白石畫廊台北空間,隈研吾表示:「我嘗試創作一項既不屬於建築,也非室內設計的作品。」不同於過去多是從空白的基地開始進行建築設計的案子,隈研吾在此面對的是一既有的大樓空間,隈研吾談到:「面對這樣的空間,我首先思考的是畫廊經營者以及畫廊本身的主軸、思想與概念是什麼,我希望讓人在空間裡感受到畫廊的經營理念。這次的設計是在既有的建築裡,要如何在這個『框』裡面融入自由的型態是這次設計很大的重點,也延續我這幾年在思考的問題,也就是『如何把自然重新放入都市之中』,為了達成這件事,素材的應用就變得非常重要。」觀察隈研吾的作品,「木材」一直是他藉以延伸自然的重要素材,而使用在地木料、回應當地的元素也成為他設計中的重要成分。在白石台北空間中,隈研吾面對的挑戰是在既有的空間條件中進行有機體的設計,且從外到內都使用同一材質(檜木)。隈研吾表示:「這個空間的優勢是有很高的天花板,這對展示當代藝術來說是很好的條件,所以我們選擇不加設天花板、直接上漆,使上方管線外露,維持空間最大的高度,並在原本的建築中以檜木材質進行設計,觀眾在此不僅是看作品,木材的香氣讓人身在其中也會有被療癒的感覺。除了展覽空間,我們也設計了一間茶室,『喝茶』這個行為無論在日本或台灣都具有一種精神性的儀式,所以除了兩個挑高的展示空間外也設計了茶室空間。」
隈研吾。(© dbox/圖片提供:白石畫廊)
隈研吾的設計以大量的木結構,從大樓外側延伸到室內,創造出既非戶外也非室內的穿透感,而經由高度的調整,線狀水平的木構便能以不干擾整體設計的方式,轉化為書架、展示桌面、迎賓櫃台等功能性空間。白石幸生形容:「他的設計(白石畫廊台北空間)就像是一座漂浮在雲上的山,他將環境抽象化的呈現,而非去再現或具象化一個既有的形象,所謂的作品是可以吸引人心的,愈是好的作品愈可以吸引人走進來靠近它,隈研吾的作品就有這樣的力量。」白石畫廊台北空間將於本月8日正式開幕,開幕展以「我愛台灣」為題規畫三檔展覽於三個月內陸續呈現,畫廊亦將於開幕展覽期間(至5月13日)於畫廊空間舉辦隈研吾講座,透過主掌空間的建築師觀點,講演畫廊於當代藝術中的多重身分與專業。
成立於1967年,以推動日本具體派藝術家為名,為日本現、當代藝術發展重要先鋒之一,也是國際博覽會常客的白石畫廊(Whitestone Gallery),在繼2015、2016年在香港中環及黃竹坑成立首個海外據點後,今年也在畫廊邁入50週年之際,於4月正式進駐台北空間。對於台北空間的成立,白石畫廊負責人白石幸生(Yukio Shiraishi)談到這個選擇是一個「緣」,「近年來白石畫廊積極開始進行海外拓點,目標不僅是推廣日本藝術家的作品,也希望藉由各種串連,更進一步地讓白石成為亞洲的國際畫廊」。
白石幸生談到,因為畫廊最初位於東京銀座的總部空間很小,所以在2012年到輕井澤成立新的空間。對畫廊而言,當代藝術的發展也是對展出空間的挑戰,白石幸生談到,此次他們找到的台北據點對當代藝術展示而言非常理想,大樓的擁有者對於他們的進駐也相當支持,「因為我們在銀座的空間很小,所以在台北可以有一個如同美術館般的空間讓我很期待。我們希望可以在台北展出很多很好的當代藝術家甚至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而為了因應作品的各種展出需求或大型作品的裝置,我們也將一般的三公分展牆增厚到六公分,並以同等規格的鋼骨去支撐,所以在準備期間的費用就已經是一般畫廊的三倍。這次邀請隈研吾(Kengo Kuma)進行設計,他在空間中引用與台灣有關的檜木,也讓在台灣的木工師傅去日本學習相關的技術再回來製作,我們希望這裡會是一個很有挑戰、藝術家也期待來展出的畫廊。」
白石畫廊台北空間模擬圖。(© Kengo Kuma & Associates/圖片提供:白石畫廊)
林怡秀( 13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