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觀點
重複,不重複:當藝術以「塑形力」 回應自身、社會與時代 專訪 2026「堤頂之星2.0」年度策展人蔡佩桂
回到採訪之初,蔡佩桂曾說:「藝術願意做細水長流的事。」這句話,或許正可作為十多年來在臺灣藝術現場不曾缺席的「堤頂之星2....
更多
在日惹重探身體與萬物的連結 第18屆日惹雙年展「KAWRUH: Tanah Lelaku」的具身經驗
日惹雙年展被戲稱為「全世界最混亂的雙年展」,然而這種「混亂」並非缺陷,而是試圖去殖民方法論的特徵。「混亂」迫使所有參與者...
更多
熱議觀點
謝德慶:生命作品 1978–1999
【專題】重繪亞洲雙年展地景:現場之間的反思、共振與想像
向內集合的雕塑:評徐瑞謙個展「不發音字母—翻閱165頁的厚度」
造佛師運慶, 祈願之地:東博「興福寺北圓堂」特展
溫柔的戰術 費利克斯.岡薩雷斯- 托雷斯的滲透式美學
「光之花園 & 歐洲隨筆」江賢二藝術園區再現風采
典藏觀點
造物者與受造物 關於創造的渴望與打造繪畫機器
《異形:普羅米修斯》關於「造物者」與「受造物」以及「創造」意義的辯證與思考,似乎十分合襯這個以基因工程、人工智慧、機械人...
2026年威雙台灣館公布策展人及展名:李亦凡「鬱卒的平面」以遊戲引擎探問世界
時至今日,作為一個影像創作者,李亦凡亦無法迴避「深度學習的生成式影像」,即我們俗稱的AI影像,而這也是他即將發布的新作品...
從倫敦濃霧到夜曲之美:惠斯勒的印象時刻
旅行是畫家的必修課?十八世紀壯遊對英國風景畫的啟發
十八世紀的「壯遊」(Grand Tour)不僅是英國貴族青年必經的文化洗禮,更深刻影響了英國風景畫的發展。遊歷義大利、瑞...
跟著策展人看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在地故事成為關照世界的透鏡
策展人山姆.巴塔維爾與提爾.法爾拉特表示:「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唯有在此地能實現的雙年展——傾聽那些形塑臺北今日樣貌的歷史、...
從寓言文本到島嶼現實的敘事觀照,黨若洪個展「金銀島」航向混沌的未知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我已閱讀並同意網站的
服務條款
,並同意按照
隱私政策
存儲和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