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觀點
當代孤獨者景觀:李奧森於倫敦海沃德美術館「孤獨感的存在」
《車內河谷》與《哀悼足球隊系列》離開原本的展示場域,在倫敦以影像的方式再次呈現時,已無法從攝影本身分辯原本展示的實際位置...
更多
黃金馬桶的進擊!從廁所到拍場,莫瑞吉奧.卡特蘭以《美國》作為映照現實聖俗的雙面鏡
義大利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以101.2公斤18K金打造的《美國》,是能夠實際使用的黃金馬桶。此作在2016年首度於紐約...
更多
熱議觀點
博物館亞洲之旅:東京國立博物館「漫步韓國:一場韓國文化散策」
看見「思慕」的形狀:2025台北雙年展精選作品解析(下)
看見「思慕」的形狀:2025台北雙年展精選作品解析(上)
Mr.來臺首檔個展,點燃內惟藝術中心的萌能量——「Mr.の奇想愛情」特展
故宮百年院慶,北宋三大山水合體登場嘉義南院:范寬、郭熙、李唐國寶巨作限展42天
杭州一條「因為常玉」:衣淑凡、姚謙共譜跨世代藝術新篇章
典藏觀點
重複,不重複:當藝術以「塑形力」 回應自身、社會與時代 專訪 2026「堤頂之星2.0」年度策展人蔡佩桂
回到採訪之初,蔡佩桂曾說:「藝術願意做細水長流的事。」這句話,或許正可作為十多年來在臺灣藝術現場不曾缺席的「堤頂之星2....
在日惹重探身體與萬物的連結 第18屆日惹雙年展「KAWRUH: Tanah Lelaku」的具身經驗
日惹雙年展被戲稱為「全世界最混亂的雙年展」,然而這種「混亂」並非缺陷,而是試圖去殖民方法論的特徵。「混亂」迫使所有參與者...
謝德慶:生命作品 1978–1999
【專題】重繪亞洲雙年展地景:現場之間的反思、共振與想像
雙年展及三年展在亞洲的密集發生,是這個秋季跨區域藝文界的一大關注重點。儘管雙年展或三年展通常總是如期而至,但每一次所捎來...
向內集合的雕塑:評徐瑞謙個展「不發音字母—翻閱165頁的厚度」
在物件的選擇上,徐瑞謙有意識地選擇通常不具特定歷史意義的、工業生產的物件加以鑄模。我們看不到那些物的過去,我們只看到它現...
造佛師運慶, 祈願之地:東博「興福寺北圓堂」特展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我已閱讀並同意網站的
服務條款
,並同意按照
隱私政策
存儲和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