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觀點

【潛影之地】為何藝術創作需要「恐怖」?──淺談梁廷毓作品中的靈異技術

梁廷毓的藝術創作核心在於對臺灣本土泛靈信仰的深入踏查與研究,並透過田野調查與史料轉化為錄像與展場實踐。例如《墳塚之地》、...
更多

【藝術市場壓力測試】「見山不是山」的2025藝術市場

當下的藝術圈在舊有的架構下生生不息地運作了大半個世紀,市場的成功的確推動了藝術的普及但極致的商業模式也加速了它的腐敗。目...
更多

熱議觀點

典藏觀點

新世界中的印象派:美國伍斯特美術館的收藏

印象派自19世紀末誕生以來,早已超越巴黎畫壇範疇,成為全球藝術史的重要篇章。從戶外寫生到瞬間捕捉,從日常題材到色彩實驗,...

照見島嶼的過往與未來,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開幕速記

2025年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於9月5日揭開序幕,來自臺灣、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澳洲...

惡・筆:顏頂生《豐慶十七帖》的畫裡覺;墨中悟

恐怖的閾值:後恐怖電影作為敘事機器(下篇)

「後恐怖」(Post-Horror)被視為當代恐怖電影的進化,但它並非追求更血腥、更驚悚的表現,而是刻意削弱傳統恐怖片的...

芝加哥的公共藝術實踐:公共藝術進入空間後的效應

公共藝術進入公眾空間所帶來的影響是多層次的。它不僅關乎城市地標的塑造與都市美學的提升,在達到觀光效應之虞,更進一步觸及作...

從天空到空域——「亂流:半睡飛行夢」開幕對談,策展人集九位藝術家共論多重感知與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