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無域之後:「香路輕旅圖」與藝術家找尋屬於自己的情境場域

無域之後:「香路輕旅圖」與藝術家找尋屬於自己的情境場域

Following “Across”: “Map of Light Travels on the Incense Trail”, Finding the Artists’ Own Scenario-based Settings

陳俊德策展出城藝術展,每一屆展覽以展出富有傳統文化底蘊的當代藝術為方向,本屆「香路輕旅圖」參展藝術家共有八位,包含許文融、楊德全、林威丞、張真輔、連寶猜、盧詩韻、吳極、姜鴻逸,作品涵蓋繪畫、影像、裝置藝術、錄像藝術、雕塑等。

出城藝術展」第五屆以「香路輕旅圖」為主題,於彰化縣立美術館(簡稱彰美館)開展,除了主要展場於白盒子空間,策展人陳俊德有別於上一屆以奇想的無形城市作為「無域之城」概念,在中台灣香路沿線,選址八個呈現此展的鄉鎮,延伸為特色展間,以一鄉鎮展一藝術家之形式,讓藝術家在美術館以及香路沿線找到一處屬於自己的情境場域,形成制式美術場館與鄉鎮特色展間的映射與對話。

陳俊德策展出城藝術展,每一屆展覽以展出富有傳統文化底蘊的當代藝術為方向,本屆參展藝術家共有八位,包含許文融、楊德全、林威丞、張真輔、連寶猜、盧詩韻、吳極、姜鴻逸,作品涵蓋繪畫、影像、裝置藝術、錄像藝術、雕塑等。「香路輕旅圖」的策展主題源自於陳俊德推廣的「香路輕旅」,是中台灣經典的文化行旅路線,每個人都可以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香路,從中試圖描繪出屬於自己的台灣文化絲路,而策展構想即奠基於往年策展以及推廣香路輕旅的經驗,陳俊德發覺富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台灣,城市裡的場景就好比特色展間,透過找尋鄉鎮特色展場展出藝術家的作品,展示出有別於白盒子、黑盒子的展覽氛圍,繪製出中台灣的香路輕旅藍圖。

出城藝術策展人陳俊德。(攝影/許雲喬)

藝術家許文融,於美術館內的作品《美麗傳說》,不鏽鋼連綿纏繞著鏤空的青銅,作品包覆於滿布空間由藝術家親手剪裁的大海元素之下,醞釀出傳說中宇宙洪荒之感。古城特色展間策展人選擇延續去年的展場南瑤宮地窖特展室,其特展室為台灣唯一位於古蹟廟宇地下的當代藝術展間,在融合閩南、日式、巴洛克等建築風格的南瑤宮之輪廓下,形塑出傳統與當代的對話空間,《菩提》以《金剛經》經文作菩提樹的主體,再現佛陀頓悟成道的靜謐與嚴肅。

許文融《美麗傳說》,青銅、不鏽鋼,202 x 87 x 48 cm,2018。(攝影/許雲喬)
南瑤宮建築外觀。(陳俊德提供)
許文融《菩提》。(攝影/許雲喬)

藝術家楊德全,在創作時經常將自己的繪畫作品製作成縮時攝影,完整紀錄下自身的創作脈絡,在本次展覽主展場展出《拾夢獸》原作,一旁改編自《拾夢獸》的錄像紀錄,呈現出人在夢境中的過程,從入眠後慢慢進入夢境到清醒的完整週期,夢境內容記載了許多人童年的惡夢,即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停下來,且因年久失修而嘎吱作響的遊樂設施地球儀,搭配著一旁心跳的聲響,使觀者彷彿置身於夢境中。而特色展間共有兩處,一為將《拾夢獸》以巨幅投影的形式,投射於員林鐵路穀倉的外觀,策展人也埋下巧思,展覽期間每天出現的在穀倉牆面的拾夢獸,數量以及大小皆為不同,好比風靡全球的寶可夢遊戲一般,展現出作品全新的詮釋;另一處投影位於斗六行啟紀念館的防空洞,從美術館到穀倉,再到防空洞內,透過場景的轉換,營造出不同視覺感受的拾夢獸,就如同,夢境將會隨著白天人們遇到的情境而有所不同一般。

楊德全《拾夢獸》。(攝影/許雲喬)
楊德全《拾夢獸》以巨幅投影的形式,投射於員林鐵路穀倉的外觀。(攝影/許雲喬)
陽德全《拾夢獸》於斗六行啟紀念館防空洞展覽現場。(攝影/許雲喬)

在東方的怪獸世界中,多為如山海經、古代神話故事中的神獸具有具體形象,而在林威丞的作品中跳脫具象怪獸的限制,以傳統文化作為根基,透過水墨膠彩的媒介與奇異獸之概念共同交織,呈現出獸隻多元的想像,身披著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盔甲,許是一隻神獸許是兩隻怪獸,重新詮釋何謂獸的問題意識,開拓了不同世代對於怪獸的符碼產生豐富想像的可能。藝術家的特色展間位於西螺老街鐘樓的72 ART展覽空間,與其他場域不同的是,雖然展出空間為專門的藝術空間,但72 ART是活化閒置老屋的空間,林威丞作品在古老鐘樓的框架中,怪獸系列的作品脈絡從古代穿越至現代,就好比老街中的鐘樓,身旁已為現代建築,有著相同情境的對照。

藝術家林威丞奇異獸系列展出於彰化縣立美術館。(攝影/李孟學)
林威丞特色展間位於西螺老街鐘樓的72 ART展覽空間。(攝影/許雲喬)
林威丞展出於72ART展覽空間的奇異獸系列作品。(攝影/許雲喬)

對於在地的深厚情感,藝術家姜鴻逸長期關注地方的環境狀態,在美術館館展出的兩幅繪畫作品,背後都關注著土地環境的生態,以及記錄人生的點滴,《聽見島嶼的回憶》畫面中呈現已經瀕臨絕種的動物犀牛、山鹿、雲豹,小孩正透過歷史影像來回顧這片土地的生態,有趣的是,對照特色場域的作品《傾聽》於北斗郡守官邸,藝術家以兩端探討相同議題以多重角度詮釋的作品,讓雙方的作品就好比在溝通一般。

姜鴻逸展出於美術館內的作品《聽見島嶼的回憶》(左)與《有一天》(右)。(攝影/許雲喬)
藝術家姜鴻逸特色展間位於北斗郡守官邸。(攝影/許雲喬)
藝術家姜鴻逸於北斗郡守官邸展覽現場。(陳俊德提供)

雲林土庫的張真輔,透過繽紛熱鬧的插畫畫面,展現出在地人能產生共鳴的意象,如《土庫意象》、《狗年》,美術館的作品彷彿為特色展間埋下伏筆。藝術家特色展間位於土庫萬德醫院,同時也是電影《小鎮醫生的愛情》的取景,張真輔的工作室也在此,藝術家不僅於此創作,同時也帶領在地的莘莘學子習畫,讓地方的歷史透過繪畫的方式傳承,深化年輕一輩對於在地的情感與連結。

張真輔《狗年》。(攝影/許雲喬)
張真輔《土庫意象》展出美術館內與萬德醫院中,明顯讓觀者感受再不同場域作品的特殊情境。(攝影/許雲喬)
張真輔於土庫萬德醫院展覽現場。(攝影/許雲喬)

藝術家吳極擅長以銅作為鏽蝕藝術,美術館內的作品《筆劃系列:1一劃》,此系列反映了持續數位資訊化的世界中,書寫筆劃逐漸走向被遺忘的過程,透過作品反思面對時代的變動,人們該如何應對,從畫面中可端詳出鏽蝕的痕跡。在展覽的呈現中,作品展示的空間也將會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於雲林北港大復戲院展示的超巨大尺幅之作《鏽蝕水墨法-乘龍上岸圖》,觀者必須由二樓戲院鳥瞰作品,拉開視角,從戲院的觀眾席觀賞鏽蝕藝術的巨幅創作。

吳極《筆劃系列:1一劃》,銅版、化學藥劑,270.1 x 436.2cm,2017。(攝影/許雲喬)
大復戲院外觀。(陳俊德提供)
吳極《鏽蝕水墨法-乘龍上岸圖》展出於大復戲院。(陳俊德提供)

有趣的是,在策展的過程也並非讓藝術家有一件在美術館展出,一件於特色展間展出,彰美館內盧詩韻展出的作品《諾亞方舟非機因改造種原庫計畫》,種子的外觀、大小的不同,與他發芽後的狀態並非有絕對關聯,小的種子未必不會成為大樹,也對照了香路沿線具有無限可能的意涵。

盧詩韻《「諾雅方舟」非基因改造種原庫計畫》,數位攝影,,50 x 50 cm,2013。(攝影/許雲喬)

另一件作品則為,僅在特色展場虎尾蓋婭基地展出的《國泰民安》,為藝術家連寶猜的作品,展出地點為經由減碳減廢修復過程的的埒內王家老宅,整修後三合院的場景之下,展出裝置藝術,作品並非僅是描繪出神明的形象,細看作品媽祖、千里眼與順風耳均被千元大鈔所蒙蔽,以此作品批判台灣信仰世俗化與功利化的問題,而三月是「瘋媽祖」的季節,也許正提醒觀展的民眾宗教的議題。

連寶猜《國泰民安》。(攝影/許雲喬)

作為當前台灣在傳統文化的當代藝術對話,這領域年度聚焦的系列展,也許有人會問,美術館內的展品為什麼有些不具有傳統符碼?策展人陳俊德則回應,出城藝術展差異在於不是傳統文化展覽,所涵蓋的作品並非直觀具有傳統元素和符號,而是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當代藝術,並期許地方群眾能夠和出城藝術展覽一同成長,培養出欣賞當代藝術作品的眼光。在藝術展覽「香路輕旅圖」以及文化旅遊「香路輕旅」的碰撞下,中台灣的文化香路藍圖已被建構,問及策展人下屆形式的構想,他則回應,「香路沿線,無一處不是展覽場域。」希望能夠將持續以「每個藝術家都有適合自己的情境場域」為核心,讓藝術家與展覽相互激盪,突破與再創無限可能,且形式除了展出現有作品以外,更將可能以現地創作的形式邀請藝術家創作,打破一般展覽的框架。出城藝術展的延續,不僅是積累展覽本身的規模與呈現,而是擴大到參與文化成長建構的過程,為台灣的中南部,寫下一部地方文化藝術史。

第五屆「出城藝術展」——香路輕旅圖

時間:2021.03.13-04.28
地點:彰化美術館,與中台灣八個城鎮特色展間:彰化南瑤宮地窖、員林鐵路穀倉、北斗郡守官邸、斗六行啟防空洞、西螺老街72ART街屋、虎尾蓋婭基地古厝、土庫萬得醫院、北港大復戲院

策展人:陳俊德

藝術家:許文融、楊德全、林威丞、張真輔、連寶猜、盧詩韻、吳極、姜鴻逸

Facebook:出城藝術

許雲喬( 50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