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中土與伊斯蘭世界─器型&紋樣的交互影響

中土與伊斯蘭世界─器型&紋樣的交互影響

China and Islamic World - Shapes & Patterns, and Mutual Influences on Artifacts

人們若是不加留意,總是會對習以為常的事物有些麻木,但這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時遇見的事物身上,仍然延續著自14世紀開始的精彩藝術交流。無論是明代中國瓷器出現的各種新器型,還是歐亞各地的藍白陶瓷,洞悉它們的箇中奧妙,是藝術史研究中特別有趣的一件事。

15世紀明初至明中期,無論官窯或民窯的青花瓷中,都出現大量前所未見的陶瓷器型。這些新器型也是不同文明間交匯的產物,而青花瓷本身也是不同文化傳統的審美在中國藝術中留下的遺產。

今日世界各地收藏中國藝術的博物館中,參觀者但凡遇到青花折沿盆/洗、無擋樽、花澆、八方燭臺、綬帶耳/如意耳扁壺、執壺,幾乎無例外地可將其器型來源判斷為伊斯蘭世界的黃銅金屬器。這些器型之所以在明代大量出現,離不開元明之際穆斯林在中國和中亞地區之間的活動。我們可以從實物的比對中一目了然地看到這種聯繫。

明永樂《青花纏枝花紋折沿盆》,15世紀。(苑默文提供)
伊拉克北部《鑲嵌白銀黃銅盆》,13世紀。(苑默文提供)
  1. 折沿盆/洗

在穆斯林社會中,清潔是十分重要的生活要求,先知穆罕默德曾說:「清潔是信仰的一半。」很多穆斯林在一日中會清洗顏面手足五次之多。另在傳統上,穆斯林多用右手取飯入口,因此和洗手有關的盛水器是非常重要的器物。

  1. 無擋樽

有一種被稱為「無擋樽」的青花器物,它的名字是乾隆皇帝想出來的─既然是「樽」,就該是容器,可是它卻是中空無底的,清宮曾將這種器物稍加改造,用它來插花。由此可見,在乾隆皇帝起名字的時候,這種器物的原型用途已經不為清人所知了。它的原型其實是瑪穆魯克王朝時期(Mamluk Sultanate)很普遍的一種黃銅製品,是大托盤的底座,可用來盛放甜品、堅果等食品。

  1. 燭臺

還有一類燭臺,透過器型的對照,也能看到兩者之間的聯繫。這類黃銅製品工藝技術的核心地點有四個,分別是呼羅珊地區的赫拉特,還有摩蘇爾(Mosul)、大馬士革(Damascus)和開羅(Cairo)。存世的絕大部分嵌銀黃銅器物,幾乎都和這些地方的王朝及精英階層有關。

(左)伊拉克一帶《嵌銀黃銅水壺》,13世紀中葉。(右)明《青花扁壺》,15世紀。(苑默文提供)
  1. 扁壺

無論是在臺北故宮、北京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或是歐美地區的中國收藏裡,常見一種圓肚、短頸、小口的器物,並常配有清宮中就已配好的陳設底座,可見這類青花器物的裝飾用途。它的原型也是黃銅製作的容器,背後有凹槽,可以置於樁上轉動,在宴會上給賓客倒飲料之用。

  1. 執壺/花澆

執壺(jug, pitcher)在世界各地的伊斯蘭藝術收藏中也多有存世,多數製於帖木兒王朝的赫拉特,其用途是盛放飲料,但是在中國的青花仿品中則戴上了「花澆」之名。這就像是農作物食材的傳播一樣,物品或作物本身的傳播並不一定會伴隨著用途或是料理方式。而這種執壺的龍形把手和龍的造形,則是蒙古時代以後才進入中亞伊斯蘭世界的藝術裝飾語彙中的。

明宣德《青花花卉紋花澆》,15世紀。(© 國立故宮博物院)
赫拉特《嵌銀黃銅龍形把手執壺》,15-16世紀。(Public Domain)

通過以上器型的對比,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西亞、中亞伊斯蘭世界器物的器型對明代青花器型的影響。在另一方面,自從蒙古時代以來,商業路線的暢通和地理、航海知識不斷發展,讓中國的陶瓷更容易進入歐亞各地的宮廷中。在奧斯曼帝國,很多蘇丹就是中國瓷器的熱情收藏者。為了滿足這種市場需求,明代景德鎮的陶工和商人,也不惜衝破種種阻礙,從事陶瓷外銷貿易。

在15世紀中葉的中國,有大量的「河西回回」(元明時陝、甘、寧地區說波斯語的穆斯林)移民至中國東南沿海經商。在明末以前,穆斯林在明代的陶瓷設計和外銷中扮演了很活躍的角色。在《明英宗實錄》中就曾記載,正統3年(1438)時英宗「命給江浙觀海諸衛新徙回回月糧,時回歸回回二百二人,自涼州徙至浙江。」正統6年(1441)元月,「徙甘州、涼州寄居回回於江南各衛,凡四百三十六戶,一千七百四十九口。」弘治年間(1487-1506),景德鎮也有由穆斯林直接參與燒造設計的瓷器,並出口至伊斯蘭世界。

除了明代著名的正德官窯燒造了伊斯蘭風格的青花瓷,在民窯燒製的外銷瓷中也有專門針對穆斯林市場的器型。比如大英博物館藏有一件十分精彩的宣德年製的青花筆盒……


完整全文請見:《典藏.古美術》2022年1月號〈中土與伊斯蘭世界─器型&紋樣的交互影響〉,作者:苑默文(自由譯者,長期關注歐亞世界的建築與物質文化)。

《典藏.古美術》2022年1月號專題:航向天方
「一開始很光輝,結束也很祝福」,白色瓷盤上的描紅波斯文字帶來好運。擦亮青花神燈,縷縷白煙升起,地點來到國立故宮博物院,「航向天方─十五世紀的伊斯蘭印象」特展現正展出。故事第一章隨15世紀鄭和下西洋船隊「尋找麒麟」揭開序幕;再回宮廷看那中國瓷器器形、釉色與裝飾技法,瞭解其中的「天方潮流」;而中國反向影響伊斯蘭世界中的「天朝風情」不可忽略;十五世紀以後,宮廷及地方藝術作品上的伊斯蘭風情「餘波盪漾」。

故事還沒說完呢,向神燈再度許願,中土與伊斯蘭世界文物器形紋樣的交流、波斯冊頁中的中國圖像娓娓道來,時空回溯到中國與伊斯蘭文明相會之際,前所未有的探險隨即展開。

◆出發吧!跟著鄭和船隊航向天方─「航向天方─十五世紀的伊斯蘭印象」文獻篇
◆當天朝遇見天方─「航向天方─十五世紀的伊斯蘭印象」書畫篇
◆文物上的異域密碼─「航向天方─十五世紀的伊斯蘭印象」器物篇
◆中土與伊斯蘭世界─器型&紋樣的交互影響
◆遠赴重洋─波斯冊頁中的中國圖像
◆鄭和船隊西洋尋寶地圖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博客來
蝦皮
UDN電子雜誌
讀墨電子雜誌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苑默文( 1篇 )

自由譯者,長期關注歐亞世界的建築與物質文化。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