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紫砂漫遊.聚焦臺灣」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紫砂特展

「紫砂漫遊.聚焦臺灣」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紫砂特展

我們現在所定義的「紫砂」,指的是中國陶瓷生產的一個品類,其中,宜興生產的紫砂壺以良好的胎泥特性、特殊的泥片成形…
我們現在所定義的「紫砂」,指的是中國陶瓷生產的一個品類,其中,宜興生產的紫砂壺以良好的胎泥特性、特殊的泥片成形技法及宜茶性聞名於世。宜興紫砂泥又稱為「泥中之泥」,是少數無需添加他物,可獨自成器的泥料。「紫砂」並不專指某種顏色,而是各色泥料的統稱,主要是紫泥,還有紅泥、綠泥等。本展將「紫砂」視為陶瓷生產的一個品類,以宜興生產的紫砂壺為重要的指標,但取其廣義,有時也泛稱各地用當地泥料模仿宜興紫砂的作品。
展覽以全球史為框架,並陳比較世界各地對紫砂壺的消費、品鑑以及追摹與蛻變。同時,我們也藉由世界各地的紫砂意象,回過頭來重新評估宜興紫砂在世界陶瓷史及世界茶文化中的歷史定位。此次展覽的另一個特色,聚焦於臺灣,以之為核心坐標,藉以真實呈現紫砂茶器在廣幅茶文化圈中的歷史定位。臺灣與紫砂的淵源,可溯源至明末與明鄭時期(17世紀),興盛於清代華人移民聚落攜來的江南及閩粵茶事,再歷經日治時期的持續及多元發展。因緣際會下,過去數十年來,臺灣不但在紫砂茶器的收藏、紫砂研究的推動,更在華人茶文化的精緻轉化上,扮演著極具關鍵性的角色(施靜菲、王淑津、江淑玲〈紫砂漫遊.聚焦臺灣〉專題報導,《陶博館季刊》60(2018年1~3月),頁2~6)。
展出作品中除了以臺灣本地紫砂茶器收藏實力為基礎,還有幾個值得注意令人驚豔的亮點。首度來臺灣展出的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宜興輸歐洲紫砂器及歐洲追仿的紅陶作品,不只作品本身的可看性,相當難得的是大多數的展品來自18世紀一個荷蘭收藏家Jean Theodore Royer(1737~1807)的舊藏,此收藏也是荷蘭國家博物館的重要典藏來源。日本沖繩埋藏文化財中心數個重要遺址出土的紫砂標本,首度借展到日本以外的地區,這些考古出土標本,雖然多為尺寸小的殘件,仍能讓我們想見古琉球王國與中國及日本兩方在茶事上的交往景況。臺灣數個考古遺址出土的紫砂標本,在這個展覽中也是首次聚在一起展出,並搭配相關出土配套茶具,呈現臺灣歷史時期的茶事實況。展覽共以三大主題來呈現:第一主題「走向國際舞臺的紫砂茶器」、第二主題「紫砂茶器與臺灣的相遇」、第三主題「臺灣茶器新天地」(本刊另文介紹)。
全球紫砂意象示意圖。製圖/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此外,展覽還與國立故宮博物院策略合作,於展期間推出「紫砂風潮:傳世器及其他」,展出清宮傳世紫砂器的珍貴作品(展期4月8日~7月8日),除了珍稀罕見的宜興胎畫琺瑯茶器,亦端出帝王專屬茶席,讓觀眾想像清宮茗事的可能樣貌。
百壺姿態.紫砂意象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曾在小說《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台北:時報文化,2016,頁73~74、90~91)中,模擬了元世祖忽必烈與馬可波羅的對話。忽必烈有一次拋出了「模型城市」的構想,要讓眼前這位壯遊世界、走遍大小城市的旅行家反思自己的旅程。小說中忽必烈說:「這個城市包含了相應於規範的一切事物,而對於所有存在的城市,我只需要預想偏離這規範的程度,及種種例外,再計算最有可能的組合方式。」最終,「所有可能存在的城市都可以衍伸出來。」
紫砂漫遊世界400年,其間世界的茶器漸漸不再忠實地效仿原來宜興紫砂的樣貌,而轉向具創造性的挪用。本次特展入口處的「百壺牆」,牆堵沒有顯露鮮明的「紫砂」,但是卻有著呼之欲出的「紫砂意象」。代表著紫砂意義的歷史轉變。(文|黃俊嘉)
「紫砂漫遊.聚焦臺灣」
展期|2018.01.26-06.18
地點|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全文未完,分六篇
紫砂在歐洲──紫砂與紅陶的變奏
紫砂在中國閩粵──素樸風雅的砂壺茗事
紫砂在日本、東南亞──做為跨國文化交流的媒介之一
紫砂沉船記事──時空膠囊封藏的出水紫砂
紫砂臺灣考古──華人移民聚落的茶飲
羅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的《青花瓷的故事》(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1)訴說了青花瓷作為全球性商品的故事,他認為「瓷器是一種敏感度極高的人間事物測壓計,比起其他任何商品都來得敏感」,記錄了歷史的種種面向,在許多事物及議題上,都扮演了中心的角色。有關青花瓷的品牌故事,或許我們現在已經耳熟能詳;然而,大約同時興盛發展的另一陶瓷品類──「紫砂」,素樸低調卻強而有力地塑造出世界茶器的經典,卻沒有獲得世人的充分關注。「紫砂漫遊.聚焦臺灣」特展,有別於過去直接討論宜興紫砂的眾多展覽,它主要想探討的,不是宜興紫砂本身,而是400年來世界各地呈現的紫砂意象。
紫砂意象來自於各地對宜興紫砂茶器的理解、想像、模仿以及創造性的挪用,背後最重要的推力是17世紀以來環球興起的飲茶風尚。原本來自中國江蘇宜興的紫砂壺,不但成為閩粵地區工夫茶文化的主角;亦是歐洲飲茶、日本煎茶等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更甚者,中國潮汕、歐洲、日本、沖繩各地的窯場,蜂起仿製,並與在地文化結合,最終使得「紫砂壺」成為近代以降世界各地茶壺的原型與典範。
走入展場,印入眼簾的便是這片「百壺牆」,設計者為胡幼函。
施靜菲、王淑津(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