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紫砂沉船記事──時空膠囊封藏的出水紫砂

紫砂沉船記事──時空膠囊封藏的出水紫砂

在第一展區跟隨紫砂壺的貿易漫遊過歐洲,回溯中國宜興作坊品牌的建立,及至伴著茶俗的傳遞使得紫砂傳入日本並發展,若回過頭聚焦當今的飲茶文化擴散與紫砂壺的貿易軌跡,臺灣與紫砂又有什麼樣的交集?
在第一展區跟隨紫砂壺的貿易漫遊過歐洲,回溯中國宜興作坊品牌的建立,及至伴著茶俗的傳遞使得紫砂傳入日本並發展,若回過頭聚焦當今的飲茶文化擴散與紫砂壺的貿易軌跡,臺灣與紫砂又有什麼樣的交集?
第二展區以「沉船記事」拉開序幕,得以一窺紫砂壺如何藉著飲茶風尚的向外傳播,跟隨中國明清時期大量的中國東南沿海移民擴及臺灣和東南亞的華僑移民社群。事實上,1970年代以來,東亞及東南亞海域已探知數百艘沉船,這些宛如時空膠囊的沉船及相關遺物,讓我們得以想見當海上繁盛的交通及貿易景況。其中,不會隨著時間腐壞的陶瓷遺物總是數以萬計,然而其中曾經打撈出水有紫砂作品的沉船卻是屈指可數。同時出水文物往往因受海水侵蝕而呈現粉胎現象,或附生海中生物,甚或多所破損,然而其作為標準器,仍提供後世進行紫砂研究時不可多得的珍貴價值。
諸多沉船中以烏斯特蘭號(the Oosterland)、南京號(亦稱捷達麥森號,the Geldermalsen)、得順號(the Teek Seeun)與迪沙如號(the Desaru)等出水了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的紫砂器。有別於前兩艘商船以歐洲為其終點,得順號與迪沙如號屬於南海的區間往來。此次展出的沉船紫砂遺物,就是分別來自後面兩艘與南洋飲茶風尚密切相關的沉船。
中國宜興19世紀上半〈紫砂孟臣款蓮子壺〉,得順號出水,王度舊藏。此壺別於其他蓮子壺四平八穩的圓筒壺身,融合掇球壺的渾圓及秋水壺精緻的壺鈕、壺嘴細節,整體型態恰似一隻活潑生動的鳥兒,有小而短的嘴喙,圓鼓鼓的壺身,和俏皮微勾的端把尾巴,展現晚清紫砂工藝不一樣的可能性。圖/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得順號
既是移民客船、也是貿易商船的得順號,道光元年(1822)沉沒於爪哇島北部海域,船上近2000人僅有少數倖免於難,而有大半人員組成是打算前往爪哇甘蔗園工作的中國東南沿岸勞工。除了載有出水數十萬件瓷器,其上亦有近200至300件、數十種形制的工夫茶具,以朱泥壺為大宗,多落有「孟臣製」款,從工藝特徵可發現屬於宜興產製之茶具,其中亦發現有與閩粵地區出土紫砂茶器相同款識之茶壺。同時尚有不少陶缸、砂銚、烘爐、錫茶罐等。
有趣的是,在得順號打撈出水的諸多紫砂茶器中,不僅有如同藝術品般精美、可供陳列在櫥窗中的朱泥小壺,另外還有一批作工成色較為次等的紫砂中壺(直徑在20公分以上)。相對小壺的精緻,這類紫砂壺從泥料的選用、氣孔或鈕座的雕琢,再到壺流、壺把的對稱性等細節,均較為歪劣而未如小壺一般講究,同時從壺身容量的大小,也可推斷飲茶之人並未有充足的餘裕時間,可以享受工夫茶小壺的慢斟細酌,推測應是供應勞工階層日常使用。而透過得順號上形制不一的紫砂茶壺,不僅可以看到工夫茶文化的傳播路徑,也能一窺當時的庶民文化與不同階級行動者的生活細節。
中國宜興19世紀上半〈紫砂孟臣款直筒壺〉,得順號出水,王度舊藏。直流線條俐落,壺把細長。圓器中少見的高直身筒,半截蓋的形式使得整器無多餘線條,保有圓器獨有的圓順質感。底款「江上題詩送白雲 孟臣製」與某閩南出土壺同樣風格,或可以此為線索推斷與比較時代風格與形制的異同。圖/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迪沙如號
2001年時馬來西亞半島東南部迪沙如海灣的漁民,無意間發現古老木造商船殘骸,迪沙如號也因此次的打撈作業得名;而從其出水文物中一門銘記有「1840」字樣的大砲,推斷其沉沒時間和得順號相去無幾,約莫是道光年間(1840~1850年間),其上最大宗的貨物為超過五萬件的青花湯匙,另有約800件屬中低檔次的宜興紫砂茶壺,被發現裝填於數十個大小的宜興陶缸內,並填充以稻穀等植物細粒作為緩衝;也正因為這些紫砂茶器被裝於陶缸中,與海水有效的隔絕,故其部分出水物相較得順號的侵蝕現象來的輕微,而能保持原始樣貌。款識除少數孟臣款多達30幾種,符合江南的署款風格,其中亦有不少底款為特殊作花草紋樣等。然其形制多採閩粵梨形壺或直嘴扁腹形制,結合其泥料使用多採江南常用之清水泥、紅棕泥,展現了江南紫砂壺與閩粵工夫茶壺相結合的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中迪沙如號出水展品均為梨形壺形制,故在展示規劃上納入中國區的第三展櫃「梨形壺與孟臣品牌的相會」,一方面作為出水文物展現了宜興作坊的品牌魅力,另一方面也見證梨形壺在華人移民社群中同樣受到喜愛,形塑紫砂圓器的經典形制。
透過得順號與迪沙如號這兩艘未能航抵最終目的的沉船,不僅能再見當時宜興紫砂外銷南洋的盛況,展現宜興紫砂無遠弗屆的品牌魅力,更進一步一窺當時的飲茶文化如何隨著紫砂貿易的向外傳播,不僅在中國閩粵蔚為風潮,在東南亞國家亦是雅俗共賞的娛樂,占有移民社會日常中重要的一席之地。
紫砂沉船記事──時空膠囊封藏的出水紫砂
「紫砂漫遊.聚焦臺灣」
展期|2018.01.26-06.18
地點|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全文未完,其它篇請見「紫砂漫遊.聚焦臺灣」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紫砂特展
中國宜興19世紀上半〈紫砂壺〉,得順號出水,王度舊藏。此壺直徑21.3公分,尺寸明顯有別於當時因應外銷大量生產的工夫茶小壺形制,且壺流、把、鈕等處細節做工相對粗陋;底款落有「只此可供安樂」字樣,或許正寄寓當時大量中國沿岸移工在東南亞華僑社會安居樂業的美好想望。圖/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中國宜興19世紀上半〈紫砂梨形壺〉,迪沙如號出水,臺灣私人收藏。圖/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中國宜興19世紀上半〈紫砂孟臣款直筒壺〉,得順號出水,王度舊藏。直流線條俐落,壺把細長。圓器中少見的高直身筒,半截蓋的形式使得整器無多餘線條,保有圓器獨有的圓順質感。底款「江上題詩送白雲 孟臣製」與某閩南出土壺同樣風格,或可以此為線索推斷與比較時代風格與形制的異同。圖/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紫砂沉船記事──時空膠囊封藏的出水紫砂
中國宜興19世紀上半〈紫砂壺〉,得順號出水,王度舊藏。此壺直徑21.3公分,尺寸明顯有別於當時因應外銷大量生產的工夫茶小壺形制,且壺流、把、鈕等處細節做工相對粗陋;底款落有「只此可供安樂」字樣,或許正寄寓當時大量中國沿岸移工在東南亞華僑社會安居樂業的美好想望。圖/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陳鈺宜(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