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

那些等待被再次發掘的文物 史博「 非 . 常文物 」探源
1956年,史博館開館之初限於經費窘迫,無力購藏文物,故邀請考古、建築、美術、工藝專家,以模型、造景的仿製方式,打造出敦...
由史博館《大千狂塗》(一)看張大千的私房畫與私房話
張大千一共繪製有三套《大千狂塗》冊,其中二套今藏於史博館,另一套為私人收藏。這三套冊頁為1956年張大千首度歐遊期間所繪...
解析蘭花圖像系譜、與跨國共製的在地視野:專訪史博館「 臺灣蘭花百姿 」策展人陳奕安
國立歷史博物館「臺灣蘭花百姿」特展,正是一場回看臺灣蘭花意涵的展覽,透過植物標本、科學畫、藝術品與歷史圖像,重新爬梳蘭花...
使命不清或已失去使命?亟待再定位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二)
相較於臺灣當前各地美術館/博物館,史博館修復主體建築之後,是否更具競爭力了呢?以該館重新運營以來的現況為觀察依據,除了硬...
使命不清或已失去使命? —亟待再定位的 「國立歷史博物館」(一)
展場空間設施的規劃,只有設計師必須負責任嗎?其實不然!館方同樣責無旁貸。場館的使命宣言、未來願景、空間需要、使用設定,連...
一場透過幾何、哲學與雕塑的未來提問 李再鈐「穿越世代的創作」
藝術家李再鈐今年(2025)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穿越世代―李再鈐個展」,再次以獨特的幾何語彙,探索雕塑、數理與東西方哲...
追尋窮形盡相的行旅:李安榮、何堯智、黃宗偉談「李奇茂百年展」
走過動盪不安的年代,畫壇巨擘李奇茂始終維持豁達樂天的性格,豐沛且生機勃勃的創作量能至其晚年皆未枯竭。後期筆調更為凝鍊集中...
史博館70週年典藏文物庫房動土,預計2027年底完工
4月2日,國立歷史博物館在新北市中和區中橫路166號舉行「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文物庫房新建工程」動土典禮。典藏文物庫房開工...
藏器待時,擁抱收藏之樂:清翫三十週年展器物召集人李明德
為紀念清翫雅集三十年來的收藏歷程,睽違十二年,清翫再度於國立歷史博物館推出展覽,將文物欣賞與研究精神分享給大眾。繼清翫二...
張大千〈愛痕湖〉所說「藝奴」是誰?兼談張大千予郭有守畫中的政治隱喻
「愛痕湖」能得大名,實因2010年中國嘉德為方聞教授收藏的潑彩〈愛痕湖〉舉行拍賣,經過60餘輪的叫價,最終以人民幣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