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
愛看展|整座美術館成為一座生態樂園!毓繡美術館「當符號成為一種擬態:盧明德與其生態樂園」
作品涵蓋平面繪畫、複合媒材、空間裝置、現地創作《四重奏》、擺放在戶外草皮及水池的《文化擬態動物》系列,還有吸睛的超大《迷...
一部科技許諾的反思童話─《迷航烏托邦》:專訪葉向林,造橋與第三條路
驅動科技發展的背後經常以商業資本主義邏輯來建構,這些科技發展式的目標多數是創造商業營利新的需求,而不一定是服務人類群體的...
雕塑真實:托馬斯.德曼的模型、影像與觀察者
藝術家托馬斯.德曼(Thomas Demand)的作品多半取材自歷史或社會事件,引用各大媒體留下的紀錄照片或影片,使用色...
【地景說話專題】延展視野的幻境:當代虛擬藝術的「烏有風景」
「烏有風景」作為當代虛擬科技介入自然的「再風景」,並非只強調虛擬環境創造的感官經驗或聲光效果,而是讓藝術作品中的虛擬性召...
逆行,亞洲式的未來主義
回到蒙昧,「逆行的烏托邦」在2010年代後期,再度成為亞洲未來主義的一種文化論述途徑。進入歷史性不同的現代社會,異類們如...
專題|那些烏托邦後來怎麼了?——聚落自治與永續的生存智慧
年輕的人們為何總有人需要有這樣體制外的聚落,為何任何時候總有人會湧入邊緣,這些年輕的世代具體的渴望究竟為何?透過訪談梁又...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