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畫廊參展國際藝博會之必要思考,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不藏私經驗談

畫廊參展國際藝博會之必要思考,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不藏私經驗談

Crucial Considerations for Galleries When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Art Fairs: Liang Gallery Director Claudia Chen’s Candid Experience Sharing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首場夏季講座邀請畫廊協會副理事長、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以「亞洲藝術市場的轉變與新階段的營運模式 - 以2021香港巴塞爾為例」為題不藏私分享。

因應臺灣目前疫情警戒狀態,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在三級警戒期間規劃系列線上講座,讓畫廊產業、藝術愛好者在防疫期間仍可以繼續交流第一手產業訊息,首場夏季講座邀請畫廊協會副理事長、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以「亞洲藝術市場的轉變與新階段的營運模式 – 以2021香港巴塞爾為例」為題不藏私分享。

2021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會現場。(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非參展不可的理由:突破封閉邊境

對於畫廊而言,參展香港巴賽爾藝術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是年度大事。全球疫情陰霾尚未退卻,陳菁螢坦言身邊幾乎沒有人支持參展巴塞爾,原因有二,一為疫情期間出國本身就是高風險,二是來回均需要隔離,時間與金錢成本都所費不貲。對於疫情的情況大多人的看法偏向悲觀,然而,讓陳菁螢毅然決然地領軍團隊前進香港的理由是,疫情緣故台灣邊境封閉太久,在展覽、藝博會方面已經與國際間脫離,因此這次出軍,希望能讓畫廊團隊恢復到生活常態,對於新進員工,這也是很好的歷練機會。

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到了香港之後,才赫然發現,出團前的擔心其實是多慮,香港境內已經幾乎恢復正常狀態,展覽機構在4、5月時正常開放,當地畫廊在巴塞爾展會期間推出優質展覽共襄盛舉,陳菁螢分析在疫後時代香港仍具優勢的條件,而無論是疫情還是政治關係,香港藝博會、拍賣會的榮景是否依然存在的討論層出不窮,就藝術市場報告來看,全球市場佔有率在2019年提升至23.2%,正式超過倫敦,然而即便是疫情年的2020年,香港藝術品、珍藏品及古董進出口總值達336億港元。除了免關稅、免營業稅的優勢,在拍賣季、藝博會期間仍有銷售數據足以佐證香港藝術市場的地位。

藝博會的防疫嚴密措施:陰性報告換工作證,落實實名制

許多人會好奇,現階段香港巴賽爾的規模相比以往是否有所變動?回推至疫情前的2019年,當年展商總計共有242間來自36個不同國家的畫廊,吸引了逾8萬8千入場觀展人次,也是香港巴塞爾展會的高峰,誠然,今年展會規模減半僅有104間來自23個國家的畫廊參展,因為在特殊時期,許多畫廊無法親自前往,主辦單位特別規劃「衛星展」的形式協助呈現,也就是畫廊可以選擇30至40平方公尺比較小型的展位,作品運至香港時,將由大會媒合現場聯絡事項的服務人員,雖然無法直接銷售作品,但也因為有衛星展位讓藝博會現場呈現較為豐富的面貌。

今年年初香港疫情再度爆發,展會主辦方經過研擬確定辦展後也祭出嚴格的防疫措施,讓參展商減少疑慮,舉凡要進出的工作人員,都必須前往大會指定的醫療機構篩檢,包含在展會期間聘請的工讀生都必須提供篩檢報告,以陰性報告換發工作證的實名制確保場內人員安全,且為了防止工作證借他人為用,主辦方設置了專門服務台,每天進出都必須再提供陰性報告與身分證件供大會確認,經確認後再貼上識別貼紙。

2021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會人潮盛況。(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不只是工作證,連藏家的VIP卡也採取實名制,而一般民眾進場參觀時則必須下載「安心出行」APP或是以紙本進行登記記錄下自己的足跡。入場前必須量測體溫,以及全程佩戴口罩,在會場內人數也嚴格控管。以往會場的咖啡廳,因應防疫改為僅提供礦泉水,場內維持禁止飲食的狀態。唯有嚴密的防疫政策,才會讓廠商與藏家安心入場。

除了線上展廳,如何維持與藏家的連結?

5月是香港藝術季,拍賣會、香港巴塞爾、art central,市場仍是層層分明,包括線上展廳的效果是大家關注的其中一環,但在大多數的畫廊仍認為,線上展廳僅是作為資訊的輔助工具,銷售媒介仍是以實體展會為主,自去年開始,巴塞爾藝術展轉往線上,經過一年的嘗試,線上展廳的建置在技術上相比以往已經進步許多,今年除了持續推廣線上展廳,讓全世界的藏家都能夠欣賞到作品以外,還推出了多樣化的線上服務,包含一對一的藏家預約遠端導覽。在現場展會,陳菁螢分享場內許多畫廊都推出視訊介紹的服務,透過電話、影片、相片呈現作品細節,讓藏家可以不用到場也能仔細觀看作品。而尊彩藝術中心在此次展會中,作品只要掛上牆面,便會拍作品大圖、細節、尺寸比例圖,供遠端藏家參考。反應出藏家對於實體感受作品的需求仍是主流,其中包含和畫廊專業人員的互動,透過解說了解藝術家,進而產生信心隨後成交。

藏家群改變,畫廊如何應對?

觀展人流雖然可觀,但陳菁螢在展會的藏家群觀察到,今年有三大藏家群明顯減少,一為中國藏家群,陳菁螢推估原因在於雖然有到港不用隔離的政策,但回去後仍要隔離,降低了藏家到場的意願;另一是較高齡的資深藏家和國外藏家群,均是受到疫情影響。

取而代之的是,年輕藏家、剛入門藏家比例增加,原因是國際展會非常擅長跟公關公司合作,透過貴賓活動、邀請開發了很多香港企業的年輕藏家進入香港巴塞爾的展會內,因此不用擔心客戶含金量的問題。而這類型的藏家提問通常偏向大方向的基礎問題,也需要較長的時間決定是否下單,對此類型的藏家陳菁螢也調整了預定藏家畫作的策略對應。

尊彩藝術中心展場空間照,主展牆藝術家蕭勤。(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面對五花八門的藝博會,畫廊其實必須準備好齊全的電子資料庫,當客戶一提出問題,即可快速地提供相關資訊做為回應,因此陳菁螢的團隊人手一台IPAD,隨時可以提供畫廊介紹、藝術家過往的參展紀錄、作品檔案,甚至是貨幣的時價,在展會現場若藏家不想提供個人聯絡資訊,則可以選擇用Air Drop的方式接收資訊。

進入不同地區的藝博會,首先要了解該區的客人需要什麼樣的溫度,或多或少藏家不見得有做功課,人的溫度也就成為了關鍵。香港也是屬於華人圈,在地藏家偶有殺價習慣,作品定價方面必須公道,而在每一筆成交的訂單,陳菁螢都會親自上前打招呼,若是外國客戶沒有殺價,他則主動再給予折扣,讓藏家留下親切的好印象。關於作品運費,擁有多年參展經驗的陳菁螢,畫作售出後只要是送往大中華地區均免運費,願意讓利促進交易量,也因此至少有70%以上的客戶會更加有效率的簽下訂單。在展會結束後,陳菁螢多停留了兩個星期,特地一對一拜訪當地藏家,透過客戶對於台灣畫廊的看法。

參展巴塞爾題材挑選與預算編列

陳菁螢回想起七年前參加巴塞爾到現在,在每次參展的過程都會去觀察其他畫廊,透過觀摩其他畫廊的佈展,再回推自己的優勢,最後陳菁螢發現可以發展戰後全球華人1970年代的系統,在1949年之後全世界有非常多的華人藝術家在世界各地,而這些藝術家在現今已成為一方大師,但在香港巴塞爾的展會中沒有畫廊專注這系列的專題,因此才發展出以藝術史年代為背景的規劃。

尊彩藝術中心展場空間,展出藝術家:朱為白、楚戈、蕭勤、李重重、于彭。(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關於展位的布展規劃,陳菁螢認為與其讓牆面掛滿作品,不如挑選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放在腹地較大的牆面,且預先畫好的展位圖,也會因應現場的狀況隨時做修正。在這次的展位,他選擇了蕭勤的大作,也特別做了退兩公尺的腹地,讓藏家得以在作品面前拍照。在展後,透過對於社群媒體的打卡追蹤,檢核展位的宣傳效果以及追蹤賓客的名單。

在參展此次的展會預算包含:展位費、布展、作品運輸、保險,宣傳與印刷費,以及工作團隊的差旅費。考慮疫情下的成本,尊彩藝術中心的展位今年規模稍為縮減,人力調配上需要控制隔離成本,因此從12位的團隊縮減成四位,再加上聘請兩位當地香港中文大學的工讀生。若想要在參展後存活下來,營業額須超過預算的四倍,因此藝術市場中的定位就是很重要的課題。

尊彩藝術中心團隊。(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因為有一年半的時間沒有回到香港,因此陳菁螢在香港經營的奕思畫廊從中環移往上環,而畫廊轉為小型的藝術空間同時也是提供藝術顧問的機構,預計將於7月分舉辦一檔展覽,但陳菁螢坦承,因為在香港的畫廊空間不大,這兩年又流失許多中國的客戶,時間拉得越長改變也就越大。陳菁螢認為在香港開設了空間後的收獲,變得十分關切香港的新聞與藝術圈的發展動向,與香港的朋友也更保持聯絡,因此從交流中產生這次參展的信心。

全球藝博會時代,該怎麼評估去哪個國家參展藝博會?

被問及是否有意願去中國參展,陳菁螢回應,作為一個畫廊需要為代理的藝術家著想,而非單純對於該地的喜好,無論新銳藝術家還是大師,需要評估的還包含去其他國家參展對藝術家的作品流通性、價格造成影響。而進軍不同市場的策略,陳菁螢認為還是要回歸自己的本位,清楚知道自己的定位後,要進軍哪個市場其實都不難。

回來台灣後,陳菁螢的心情上卻增添了幾分失落,他感嘆,從過去累積至今,儘管不止尊彩一間台灣畫廊參展香港巴塞爾,但是台灣畫廊、藝術家的在香港市場的能見度依舊低落,整個台灣的藝術產業在亞洲區還是處於邊緣狀態,哪怕我們具有地理優勢距離香港、新加坡這麼近。面對較為弱勢的情形,我們應該要去思考如何增加話語權與能見度?在巴塞爾展會中,台灣藝術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有多少?陳菁螢點出了幾個問題,台灣藝術產業與香港本地媒體的連結度本身就比較低,香港媒體對於臺灣畫廊而言並非熟悉,國際畫廊、香港畫廊的話語權遠大於台灣。在展會中展出中國、日本藝術家銷售是相對容易的,但台灣藝術家這麼多,要如何從中建立起自己的市場,這幾個疑問將會成為關鍵的問題,陳菁螢笑著說香港藏家跟他分享的感想,他認為台灣的藝術家都是台灣自己人一直買。

陳菁螢是今年唯一親自隔離後到展位現場的臺灣畫廊主,經主辦單位引介有許多香港在地媒體採訪、報導,圖片為香港電台RTHK採訪現場。(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而陳菁螢也建議畫廊業者、藝術家,觀察香港的國際拍賣行上拍的拍品選件趨勢。在今年5月的拍賣會,有個明顯的風向球:各大拍行引進西方藝術家,不只是大師的作品,還包含大量引進年輕的當代藝術家,大約30、40歲的藝術家價格卻高過台灣50、60歲甚至是以上的名家,不僅是量大同時買氣也很旺盛,換句話說,藝術家的價值從輩份轉向到創造力、話題性、引發的關注度等,這些西方的當代藝術家本身的創作語彙是非常具代表性,且開創出新的形式去面對世界,因此台灣藝術產業應該共同關注這個風向球帶來的改變。而不只是因為疫情的關係,政治、經濟等等的改變,將中國與香港劃分為壁壘分明的兩個市場,所以大量的西方藝術品引進香港,獲得亮眼的成交金額,這已是不可忽視的趨勢。

面對這顆風向球,陳菁螢分析,不是要台灣藝術產業轉而去銷售西方藝術家的作品,需要探究的問題反而是:是什麼原因造就這樣的趨勢?如果我們要站上國際的藝術平台要如何突顯自己的特色?

許雲喬( 5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