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藝術信託,為藏家和博物館找到連結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藝術信託,為藏家和博物館找到連結

國外藝術品捐贈的制度非常成熟,國際一流博物館更有相當比例靠民間捐贈。反觀臺灣是相對保守,一般是捐贈宗教團體或慈善團體,對於捐錢或藝術品到博物館,都還是很生疏新穎的觀念。
館博界苦無足夠典藏經費,難以增補藏品。反觀臺灣,民間收藏風氣鼎盛,老早就藏富於民,但卻與公立館博界始終沒有很好的連結。臺灣民間的藝術收藏富饒,如果藏家願透過美術信託讓寶貴藏品進入博物館,作為研究、展覽使用,必能豐富館博界,也讓出錢出力、累積大半生的瑰寶,發揮最大效益。遺憾的是,目前信託法在臺灣,雖已完成母法立法,唯沒有針對藝術文化的信託,作進一步修法與闡述。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本刊資料室)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院長吳密察昨(11)日上午,輕車簡從,到典藏長安咖啡店分享上任近10個月的甘苦心得。他飲食非常親民,一碗典藏牛肉麵、半杯咖啡以及一塊蛋糕就打發,簡單俐落,吃得津津有味。今年2月13日,63歲的吳密察接任故宮院長,迄今已9個月又28天。上任之初,他接受典藏訪問時以「穿著西裝改西裝」自我調侃,並立下貫徹使用者友善計劃(user friendly)的目標,期望讓群眾先入園,再走進展廳及買票。果然在他的務實推動下乍見成果,沒有陸客支持的故宮北部院區,入院人次為380至390萬人,嘉義故宮南院至本月底可達120萬人次,而且99%是在地遊客。以人數來說,南院算是差強人意,而為了爭取更多陸客之外的外國遊客到故宮南院參觀,吳密察卯足全力。一聽到日本高中修學旅行要來臺灣,他二話不說,請秘書打聽好旅行社地址,直接跑到位於臺北長安東路上的雄保旅行社面對面解說,讓戴姓董事長受寵若驚,動員全部旅行社同仁為故宮獻策提建言。這回來典藏喝咖啡,所為何事?吳密察笑瞇瞇說:「你們是藝術生態中人,了解生態問題最多,當然要來砌磋討論。」
故宮南院建築夜景。(攝影/許傑)
今年的故宮南院參觀人數增加,許多家長帶孩童前來,培養從小參觀博物館的習慣。(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話題從故宮北部院區、南部院區的活動談起,吳密察對目前的異業結盟及新媒體推動感到滿意。對於故宮國寶輪流到南院展覽,他也非常大方,故宮汝窯收藏共21件,結果拿了13件到南院展出,讓南臺灣藝術愛好者又驚又喜,大家以「看滿、看足、看得夠」作回應,評價很高。他不諱言地表示,故宮目前是「80分的博物館」,因為院內有世界級收藏,中國藝術史為背景的專才又多,所以表現並不差,沒有不及格的壓力。但正因如此,讓故宮人鬆懈下來,易於出現得過且過的現象。吳密察為此三申五令,要所有的故宮人尋找進步空間,以國際第一級博物館作為比較對象,一方面直接複製重要博物館的原則和作法,再者廣邀賢士,例如邀請在荷蘭國家博物館工作的臺灣人,返臺探親時到故宮演講,解說如何做展覽;另外邀請到在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V & A )工作的中國籍專家,到中國出差時,順路來臺分享他們如何起心動念作展覧,期盼藉此提高故宮全體的榮譽感與責任心。
在故宮南院推出的「泥土的座標特展」中,特選13件北宋汝窯精品南下展出。(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故宮身為國家級第一級博物館,一檔重要展覽要準備多久,是外界好奇的問題。吳密察院長透露故宮同仁告訴他是五年,為了推廣故宮「寶貝中之寶」,必須先以書法、繪畫和器物三個分類作考量,其中書畫類國寶因材質脆弱,有展後三年不得再展的規定。他期許故宮人能養成建立制度的習慣,以書畫為例,考量到重要書畫必須休息三年的原則,四年份展覽就要準備16件輪替。故宮策展學問大,自喻為故宮CEO的吳密察表示,他鼓勵故宮內部分組兢爭,在良性競爭下避免展覽僅是「陳列」而非「展示」。除了展覽內容的重質重量,市場考量、經費規劃、社會影響力等,在他看來也是缺一不可,需要步步為營。其中以展覽經費來說,吳密察表示館方需要自償率的訓練,這是國際一流博物館非常在行的強項,因而也逐步灌輸館方策展人必須要具備經費競爭的概念,希望在專業與態度上逐漸與國際接軌。他同時指出,在故宮為國寶策展就有如帶兵作戰,必須合理搭配精鋭部隊及補充部隊的人數,否則故宮目前收藏的6,600件書畫作品,只有500件展出,其他6,000件從未出現在世人面前過。
故宮以中國古代藝術為主,中國近現代藝術精品相對不足。我詢問院長是否能於故宮成立「廣雅軒」專館,讓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收藏大半生的收藏,進入故宮收藏體系,令故宮在「中國古典藝術精品」之外,再加入中國近現代藝術鉅作,更加的豐富完整。吳密察院長一聽,微笑點頭:「有可能,有可能,我非常尊敬林董事長,和他談話也非常投緣。林董事長收藏非常到位,他買遍全世界,增值與否卻不是最在意的。他也希望完整保留經典,收藏不被離散。如果可以透過信託讓收藏家保留財產權,安心地把藏品放到故宮等公家館博中,我們博物院就可以進一步研究藏品、也策劃相關展覽。等一段時間的觀察與磨合,藏家再決定藏品的去留──可以原封不動取回,也可以永遠信託在故宮。最後如果願意捐贈,當然求之不得。」然而他也心知肚明,若要讓這樣的期待成為事實,收藏家的信賴感非常重要,其中更牽涉到信託法。
故宮南院展覽持續有亮點,現正展出張大千鉅作國寶《廬山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擔任過早期文建會主委,吳密察對於信託法知之甚詳。臺灣法律是以歐陸德國系統為主,大家對信託法比較陌生,近年來隨著英美法的討論增加,是到了擴大使用信託法,去活化故宮博物院等公營館博機構,吸納民間典藏資源的時候了。他解釋目前已立法完成信託法的母法,但藝術文化面向的信託是否普及,還待觀察討論,近期唯一聽聞的案例是臺北市文化局有過文化古蹟信託的案子,但外界所知甚少。吳密察表示近期會去請教法律界專家,弄清楚信託法,好讓外界安心,而後才有可能取得收藏家們的信任,繼而延伸出與藏家的後續合作或發展。
國外藝術品捐贈的制度非常成熟,國際一流博物館更有相當比例靠民間捐贈。反觀臺灣是相對保守,一般是捐贈宗教團體或慈善團體,對於捐錢或藝術品到博物館,都還是很生疏新穎的觀念。吳密察表示富過三代才懂得生活,收藏更是如此。況且收藏牽涉了個人品味與興趣,因此就連子女都不一定有相同的收藏興趣。他擁有許多收藏朋友,也從他們身上了解一些收藏的現實面向,例如美術史學者暨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楊雲萍。楊雲萍以收藏「南明錢」見長,但他的醫生兒子楊恭?卻只喜歡自己購藏的佛像,把其孜矻一生收藏的「南明錢」完全打入冷宮,殊為可惜。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與筆者合影。(簡秀枝提供)
吳密察的學生裡,其中有一位是臺灣前輩畫家李梅樹的孫子。是這個孫子總向老師抱怨,爸爸和叔叔的大半生都被爺爺的美術館挷住。週休二日,年邁的藝術家二代必須留在美術館導覽,如今他們年紀大了,這工作越來越力不從心。他身為第三代,既不懂藝術,也無心經營美術館,對於這些家族收藏不僅倍感壓力,也不知所措。同樣的窘境也發生在臺灣前輩畫家李石樵家族身上,李家二代年紀都大,並且常年在國外,因此對父親留下藝術品一事感到無力。前二者都期待透過藝術信託,讓公立美術館可以接手管理這些作品。這一次,吳密察主動出擊,「讓信託法的重新檢視,檢討信託母法之後,藝術信託法的完整立法與施行。」在這積極作為下,希望故宮未來擁有「廣雅軒」,美夢成真。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99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