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AVAT,簡稱視盟),作為台灣全國性的指標藝術團體之一,自1999年創立已累積超過1,000名會員,會員性質涵蓋藝術家、畫會團體、策展人、藝評、藝術理論、藝術行政與教育工作者等。作為代表視覺藝術圈各種議題、權益發聲的團體,也有藝術界異質的聲音提出,以少數理監事成員作為主導的視盟,其組織運作目標方向是否能切實涵蓋協會所有會員的心聲與需求?抑或相關文化補助,包括福利社空間營運、「台灣當代一年展」(Taiwan Annual,簡稱「一年展」)興辦的活動經費等,當可能擠壓到其他藝術社群的補助,視盟維持經營、興辦這些空間與活動的用意為何?這些聲音同時也顯示對於視盟長期以來堅持「服務藝術社群」的宗旨,或是其堅持藝術社群共好的範圍到底是涵蓋的是哪些社群?而開始有聲音,也表示產生新的疑問。
今年4月視盟召開2019年會員大會,並改選第12屆新任理監事,推選出新任理事長——現職為藝術創作者的吳尚邕,為視盟自創立以來最年輕的理事長。其他常務理事包括陳文祥、翁淑英、胡欣妤、蘇瑤華;理事則有牛俊強、王鼎曄、吳垠慧、李旭彬、李明學、林裕軒、常陵、張君懿、黃琬玲、賴香伶。視盟對外的新聞稿強調選舉結果,「15席理事中有兩席為1990年出生的年輕藝文工作者,意謂著視盟逐漸交棒予新世代的年輕創作者」。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新任理事長吳尚邕(左)、現任常務理事蘇瑤華(右)。(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提供)
年輕的形象,總是令人有所企盼,新時代的養成是否會對過去體制有新的思考與調整,在視盟這個充滿藝術圈情意集結傳統下的社群,1988年出生的藝術家吳尚邕,如何思考新世代的藝術工作者,在具有前例與既有模式的營運方式下,從中撐開視盟下個階段的可能?
視盟,永遠的監督力量
吳尚邕在2012年成為視盟會員,在從成為會員與擔任理理事過程間的感受是,視覺藝術圈的各種角色,彼此間也許因為工作習慣而缺乏連結,但視盟重要的功能就是讓這些個人與意見結合,成為一個意見匯聚與交流的平台,它填補了視覺藝術圈工作的個人主義,並適時反應藝文工作者生存的困境,更定期與政府積極溝通,例如協助政府推廣宣導藝文相關領域的法案與可用資源;整合藝術圈多樣化工作型態的各式需求,進而傳達並督使政府重視相關政策的擬定等。「視盟好比永遠的在野黨,長期為藝術社群爭取應有的權益,擔任個人與群體,群體與政府間的橋梁。」
長期參與視盟事務,現任常務理事蘇瑤華也針對這屆的理監事名單提出她的觀察,過去視盟努力為藝術圈倡議至今,在這屆的理監事上,年齡結構有很大的轉變,而吳尚邕在競選理事時提出了重要的政見,即是視盟應該要不斷重新思考,以「服務藝術社群」為最大目標的協會,在現今的時代情境下究竟該扮演何種角色、用何種方式運作,才得以發揮其存在的最大價值。從倡議組織、壓力團體到中介組織,視盟也同時一直在思索,所謂的中介是介在誰與誰之間,以及它的角色要如何發展?蘇瑤華回憶許多視盟的資深會員是生長在抗議的年代,因此「對抗」的精神應該不會被消滅,「但是視盟近年有越來越多新世代加入,帶來新的期待,吳尚邕所提到的服務面向,也可能就是視盟下個新蛻變的期待。」
蘇瑤華回憶許多視盟的資深會員是生長在抗議的年代,因此「對抗」的精神應該不會被消滅。(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提供)
吳尚邕與蘇瑤華也相繼提到,其實每年視盟新的理監事上任後,都會有拜會政府文化相關各級主責單位,但很常發生的狀況是理監事努力提出的文化政策建言,但多數在拜會中獲得一個禮貌性握手、寒暄的場面後,之後與相關單位並無具體合作,相關建言後續如何處理也沒有下文。「期待這類型的拜會行程能發揮其該有的實質建設性,讓討論中的議題能夠延伸出政府部門的小房間之外,形成藝術生態系具體發展方案。」
每年視盟新的理監事上任後,都會有拜會政府文化相關各級主責單位。(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提供)
以意見交流的開放,做出有感的「新」
關於視盟未來新的方向,吳尚邕以他親身觀察的經驗分享,他認為早些年視盟運作規模較小,會員意見上的彙整和參與都較為容易,在歷經20餘年的發展後,視盟會員人數已突破千人大關,規模和格局變大同時,也代表著協會容納了更多不同的能量與聲音,如何將這日趨龐大的群體串連組織更加地活絡,讓大多數會員與協會間的交流溝通不僅僅只存在於每年一次的會員大會中,是視盟接下來必須深刻研擬的課題。
蘇瑤華也補充,視盟過去都是以藝術家的自願性集結為主,當中有許多人情上的相挺,但當會員人數激增到破千人,而要轉型做會員服務,或是和會員增加接觸頻率,就須開始注意組織工作的效能。另外,關於理監事會議的效率、開設的方式也需更制度化,過去視盟的理監事會議,更接近社團的聯誼與交流,「未來需要更注重開會的效能,要確實能達到某些目的,會後更要思考落實決議的執行與實踐。」
福利社空間。(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提供)
決策落實更制度化
蘇瑤華也提到在與理監事討論視盟制度化等議題時,藝術家反而是堅持要制度化的一群,但對擁有長期藝術行政工作經驗的她來說,一個有彈性的組織其實也是可貴的,吳尚邕聊到過去視盟組織的工作方式,在面對較大的議題時,往往很難在例行簡短的會議中快速達成共識,並得到確切的結論而決定擇期再議,一晃眼就有可能因過程拉得太過冗長而失去最佳的討論效期。「這也許還是該回到視盟的核心關懷為何?怎麼樣的制度對於視盟推動事務來說是最好最高效的模式。」
回望過去視盟的關懷核心,是由歷任的理事長專業而有所累積,包括胡永芬為視盟開拓出關注文化公共議題的介面;駱麗真積極建立視盟與政府斡旋溝通的方式;胡朝聖關注策展、文創園區發展、藝術家工會權利;吳介祥關注藝術行政處境與文化政策發展;陳擎耀關注藝術組織國際交流的面向;陳文祥在「華藝案」積極為藝術家權益奔走等,吳尚邕作為創作者,是否也代表未來視盟將延續以藝術家的權益為基礎的走向?吳尚邕認為這屆當選的理事群專業面向廣泛,絕對能補足他單一藝術家身分的關懷跨度。他同時回憶自己透過視盟的參與經驗,從學生時期的青澀,到更認識產業生存的狀態,體認到藝術家如何在藝術圈、畫廊、各種國際交流與組織建立合作。「有了與眾多不同單位互動的經驗,理解到身為創作者真正苦惱的需求為何,也許我能從自身較為了解的部分出發,謹慎看待視盟會員們各自的需求,也期盼以更開放的運作方式開啟會員間最大的互動和交流效應。」
當藝術家投入公共事務
蘇瑤華也分享視盟關注面向的發展,由於視盟是自願性組織,可以看到關於藝術家權益與工作保障的回應;也有對於社會事件、生態環境的關懷,更有每年的例行關注是針對文化預算、政策要有所主張與回應,當某個理監事對於某項議題關心,他就可能將這樣的關懷提到理監事會議上討論。
她從中觀察到藝術家在參與公共事務的轉變,藝術家加入這個團隊,並投入作為理監事,可以看到他們很有趣的練習,即便是他們個人觀察和主張,但在一個共同的團體裡,藝術家會有意識他所要表述的不僅是個人,而是如何取得大家的認同與討論,視盟理監事的成員都是超越自己的角色,來投入到公共事務,這當中包含公民文化實踐的意識。
視盟如何回應新世代
關於視盟年輕化的議題,具體而言又會如何執行?吳尚邕認為會員服務其實一直以來都是視盟的目標,所謂的調整應該是年輕世代如何提供視盟面對時代可能的各種狀態,開創新的應對方式。尤其現下網路運作介面和當代傳播媒介的轉變,比起實體的開會,要如何利用網路社群的優勢,加速不同團體、策展人、會員相關人際來做結合與進行,以及更公開、開放的交流形式。
吳尚邕更期待的是未來視盟會員能積極參與文化事務的各種討論,其實每個領域的藝文工作者都有各自關心的議題,有些會員可能認為視盟就僅是理監事會在決議與主持,「我其實很期盼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面向的聲音一同參與,不管是以何種形式都好,因為只有開啟對話,才能集結出新的可能,也才有機會走出不同的高度。」
視盟與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的距離
另外,目前台北數位藝術中心(Digital Art Center, Taipei,簡稱DAC)的營運任務,當初是由視盟的顧問、理事企盼下所承接的任務,因為多數理事有共識要經營數位藝術的教育面向,並勇於承擔這個組織的執行。蘇瑤華也認為只要計畫是有意思的,有理監事支持就可能會推動新的可能,視盟支持DAC營運,但DAC有承諾市府必須完成的公共服務任務,它面對的不僅是視盟或藝術圈,更是公共的群體。
「台灣當代一年展」的意義
另外,就是許多人關心關於「一年展」興辦的必要性,過去視盟的服務著重在提供藝術家與策展人展覽平台的露出,但近年這樣需求的必要性逐年下降,這與視盟任務處理的好壞無關,而是由於社群、自媒體的效應,任何人都能夠更便利達成露出與行銷。而過去台灣的博覽會數量並不多,每位藝術家總要在業界走闖數年,或作品一定要達到某種水準才能進入那個體制,但如今台灣藝術相關的博覽會逐漸普及,一年加起來大大小小可能超過數十場,「藝術家對於平台的需求是逐漸下降的,我們也一直在思考每年興辦大型展覽會是否為協助藝術家的唯一方式?如何提出更符合現今藝術工作者確切需求的相對資源,必然是視盟接下來必須面對的挑戰。」吳尚邕解釋道。
「台灣當代一年展」展覽現場。(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提供)
「台灣當代一年展」是台灣少數非商業性導向的展演舞台,串起了不同世代會員間的革命情感也匯聚了藝術圈不同面向的能量。(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提供)
過去視盟提供這個平台也是秉持服務會員,提供一個只要有會員資格就可以展示的平台,也是藝術展示的「平權」意義,蘇瑤華補充「在政府還沒有平權意識時,視盟已經在堅持這樣的事,但目前的現況是,在藝術圈談平權的方式有沒有別種方法?以視盟的財務狀況,是否還要繼續投入嗎?」而理監事中也有人表示應該繼續興辦,從參與視盟過去舉辦的藝術家博覽會(「一年展」的前身)經驗,其實因而獲得曝光和許多機會,但現在許多藝術學院在學生,還未畢業可能就有畫廊、各種補助管道也比過往多,「視盟還是要用這種方式談平權嗎?同樣的資源是否有轉向的可能?」但在視盟在持續思考「一年展」的效益是否轉向下,吳尚邕表示「一年展」仍有其無法取代的獨特性,「它是台灣少數非商業性導向的展演舞台,串起了不同世代會員間的革命情感也匯聚了藝術圈不同面向的能量。有人說它是風格最不整齊和諧、參展水平參差不齊的展覽會,但在我眼中這恰巧代表著各式各樣的交流與碰撞,都能夠不受限的在這個時空中自然發生,這些生猛且充滿生命力的景象是在大多數商業畫廊、博覽會中難以遇見的。」
「台灣當代一年展」(Taiwan Annual)提供一個只要有會員資格就可以展示的平台,也是藝術展示的「平權」意義。(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提供)
視盟存在的價值:文化治理的實踐平台
視盟存在的宗旨不是保障菁英藝術圈的生存,而是關注每個創作者的獨特性,雖然面對時代的變遷,總有需要重新思考與調整的面向,但眼前這位視盟史上最年輕的理事長,又再重申了一次:「視盟的價值始終是盡可能關注到視覺藝術社群裡每個不同的聲音與需求。」過去視盟可能比較關注創作生態圈,較考慮藝術家展出的機會,但其實目前藝術生態各個環節都越來越成熟,有藝術行政、傳播、教育等領域,「希望未來視盟新的階段,可以號召對於文化治理議題關心的人,將視盟當作某處實踐平台。」但從較鬆散的組織轉向較制度化的規範,蘇瑤華與吳尚邕都認為接下來勢必有陣痛期的發生,但他們也樂觀相信視盟會在新世代的帶領下,逐漸找到協會最適合的運作模式及其新的連結、溝通方式。
Tags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