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生存的九局下半,林珮鈺:為何今年我不參展香港巴塞爾?

生存的九局下半,林珮鈺:為何今年我不參展香港巴塞爾?

往年的3月,都是就在藝術空間總監林珮鈺(Peggy)壓力最大的時刻,看到國際畫廊的門庭若市,心理再怎麼健全都過不去,今年暫停參與香港巴塞爾後,對於畫廊未來的規劃她如何思考?為什麼今年Peggy不參展香港巴塞爾?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會(Art Basel HK,簡稱香港巴塞爾)前夕,就在藝術空間總監林珮鈺(Peggy)拿出手機,分享她在紐約念書時的同學,目前任職於一間跨國畫廊韓國分部的總監,在他們參與今年香港巴塞爾的展品清單裡,藝術家與品項、風格眾多,洋洋灑灑怎麼樣都拖曳不完的清單,Peggy看著我說,已經有好幾件都已經被預訂,甚至好多藏家在排候補。往年的3月,都是她經營壓力最大的時刻,看到國際畫廊的門庭若市,心理再怎麼健全都過不去,「若是去年參與看到別人藏家已經開始排隊,我一定非常不好受,但今年終於可以不受這種焦慮影響。」
就在藝術總監林珮鈺(Peggy)。(商業週刊提供)
與香港巴塞爾的初識——驗收畫廊體質
第一次見到林珮鈺,熱情、洋派的陽光氣息很重,從衣著就能感受到她對品味的掌握,蓬鬆卻隨性到位的髮型,以及總是讓人亮眼的藝術家合作名單,感受得到良好的教育與藝術經歷的厚度。而她於2008年成立的就在藝術空間(簡稱就在藝術),就是完整呈現她藝術品味的實踐場域,具勇氣的挑戰建立實驗性與當代藝術商業空間的可能性,並實質地協助台灣具有潛力的當代藝術家,擁有專業的發表平台,就如同她所保有國際與在地的質地,就在藝術成立已十年,在台灣藝廊圈走出了獨特的營運風格及思考。
而就在藝術與香港巴塞爾的緣分,則從2014年開始算起,在那之前,也申請過兩屆還沒被巴塞爾集團(Basel)買下的香港國際藝術展(簡稱ART HK),以及第一屆的香港巴塞爾展會,卻都鎩羽而歸。當時,台灣有品質的畫廊幾乎都已年年參與ART HK。代理、推廣台灣錄像藝術的其玟畫廊負責人黃其玟,也鼓勵著她,該讓畫廊朝下一個階段邁進。當時畫廊成立約五年,一切申請標準也都符合,她認為確實該推自己一把了。
這個決定不光是為了她自己與畫廊,更是對於長期支持的藏家有個交代,所以參與香港巴塞爾的確像是種「驗收」,驗收她所經營的畫廊是否有被公認好的體質與水平。
2014年,香港巴塞爾展會現場照。(就在藝術空間提供)
為了蓋上對畫廊實力的認證章
對於畫廊而言,曾經參與香港巴塞爾是枚認證章,「任何產業其實都需要一項證明。」基於這樣的理由,林珮鈺也遞出了申請表,並在2014年正式入選香港巴塞爾,也是當時入選名單中最年輕的台灣畫廊。她也談到去年底和一位藏家去參訪紐約畫廊,連她自己參觀一間陌生的畫廊,都是先查找畫廊是否有參與巴塞爾等相關展會的紀錄。「當人家不熟悉妳的品牌,妳只能拿出一個國際熟悉的認可來介紹自己。」這是參與香港巴塞爾後畫廊所獲得的好處。
她也談到就在藝術這五年參與,在還沒申請上以前,曾經投件過錄像、平面繪畫、複合媒材等申請計畫,但都沒能申請成功,最後她想到的是台灣的聲音藝術,她剛好有聽得見但又是物件類的聲音裝置可以推薦,那次就在藝術就以聲音藝術的展覽計畫,順利入選2014年的香港巴塞爾「亞洲視野」(Insights)展區。次年,就在藝術則以完整呈現周育正藝術計畫的方式,以藝術家個展形式持續獲選於「亞洲視野」展區呈現。雖然選擇藝術家個展對畫廊來說是風險相對大的決定,但周育正也以對於空間的敏感度,讓自己與就在藝術都透過那次展會,獲得許多正面迴響。第三年申請,大會主動告知她可以進入到「藝廊薈萃」(Galleries)展區,她推出陳松志與王福瑞的雙個展,也是再次對於畫廊實力的認證。
2015年,香港巴塞爾展會現場照。(就在藝術空間提供)
林珮鈺後來評估,像他們這類中型以下的畫廊要勝出入選,多數就是要向大會提供亮點展品與藝術家,讓一向都以平面繪畫為主的藝博展會,在參觀體驗上更趨多元,但當畫廊扮演這種提供展會亮點的角色,這背後也同樣說明相關的參展費用可能很難回收。
因此進入到第四年的參展時,已經是就在藝術進入到「藝廊薈萃」的第二年,她認為要打品牌與實驗性的特質,已經透過前三年的展覽努力過了,這一年她應該可以和所有其他在「藝廊薈萃」的畫廊一樣,以群展的方式好好推廣與呈現作品,或不再需要幫人抬轎了。「我可以好好回歸到經營思考,不再需要用特殊的方式來介紹我自己。」她規劃出部分前幾次就推廣過的藝術家名單,以及部分新進的藝術家,那一次的成交表現也不俗。
2016年,香港巴塞爾展會現場照。(就在藝術空間提供)
這場遊戲是否還要繼續
堅持了這麼多年,今年為何毅然放棄參與香港巴塞爾,林珮鈺認為最終極的問題還是在於「經費」。「當你去那邊參展會有資金的壓力時,就必須要思考有沒有必要了。」她談到一年的畫廊展覽與博覽會,總有幾檔是為了做品牌與實驗性;有幾檔是為了營收,每年都是這樣正負營收的加總下來,才可能持續營運。但每次參與巴塞爾對於就在藝術這樣規模的畫廊而言,都是一個吃重的負擔,「每年花費都是台幣250至280萬,而且每一屆的展位費都會逐年往上調4%。」
2018年的參展,林珮鈺無奈地表示這個參展的井之深,到現在都還沒聽到回音,而一年辛苦營收的所得,到最後卻只是來填補參展香港巴塞爾的支出,這讓她不得不思考持續參與的必要性。她認為所謂的檢討,不是去檢討香港巴塞爾展會,「而是我自己心態要做調整,畫廊的方向也是。」對她而言,她離開的空缺絕對有一缸子的畫廊要擠進去,「我能調整的絕對只有我自己,要繼續玩的同時也要思考怎麼玩,或是跟有一些就不打算玩這場遊戲的人,做出一樣的抉擇?其實我都還在思考,但我很確定該給自己緩和一下,如果不停下來好好思考,我確定那絕對不會開心。」
2017年,香港巴塞爾展會現場照。(就在藝術空間提供)
平衡機制的可能
畫廊產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大衛.卓納(David Zwirner),曾在柏林舉辦的「藝術領袖網絡」(Art Leaders Network)論壇上曾主動表示,像他們這種頂級畫廊,應該在參加藝博會時,支付更高的費用以此來貼補小型畫廊的展位費。卓納的發言其實是合理的,因為他從來都不會被藝博會的參展費用困擾,但對中小型畫廊來說,每一次參與國際藝博所付出的費用,都是必須經過更多的努力才可能填平支出洞口。
目前包括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的洛杉磯展會,已經確定會建立「分級定價結構」,大展位相對付出的空間費用單價更高,小展位的空間費用單價較低;抑或紐約新型態藝博會「Object&Thing」更創立不收展位費的模式,只向畫廊收取銷售佣金,已有不少展會營運者試圖用制度,平衡跨國畫廊與中小型畫廊的負擔。即便林珮鈺對於展會的改革期待不高,但她仍記得目前香港巴塞爾亞洲總監黃雅君(Adeline Ooi)曾經調動展會的位置,企圖讓參觀大品牌畫廊的藏家人流,也能順勢導入一些具實驗性的優質畫廊,她曾經感受到這個展會有試圖思考所謂平衡的可能。
她也提到這幾年的經驗,其實感受到的是展會對於展商的專業服務,所有的過程都不會讓她有不舒服的感受,僅有去年展位位置被調動,因為原來的位置要提供做大畫廊的展位之用,「那個時候你就會知道了,錢始終就是最大的問題。」
2018年,香港巴塞爾展會現場照。(就在藝術空間提供)
暫停.沉澱.下一步
今年暫停參與香港巴塞爾後,對於畫廊未來的規劃她如何思考,林珮鈺認為即是把自己畫廊與藝術家的等級都再往上升一級,把藝術家在國際畫廊與美術館的參展經歷再更深化。而從今年初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在台灣發酵後,她能感受到的是這個展會招進來的藏家比較能夠接受新媒體的作品,並有更多的年輕藏家進場,而且經過這一役,她也深刻感受到與體質、理念相當的畫廊,保持資源共享、共好的重要。「其實我們的目的就是讓作品更為流通,我們沒有上一代畫廊互相防備的心態,合作其實可以讓產業更健全。」
今年3月香港巴塞爾展會期間,林珮鈺當然還是會到香港走走,但不再需要面對參與展會的沉重壓力,單純當個旁觀的觀眾享受藝術的美好,以及沉澱並思考就在藝術如何在這市場的大浪中持續突圍。
「十年、椰子、芭蕉樹、紀念、硫磺、說故事、安排、美好、幻聲跡、第三。」展覽現場。(攝影/朱祈安,就在藝術空間提供)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