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博物館觀眾研究顯示,在所有類型的博物館中,美術館大概是親子觀眾較少青睞的類型。囿於藝術作品的珍稀性與獨一性,走進美術館常令人感受到諸多參觀限制,而拗口的藝術家人名與非典的作品名稱,往往也很難讓親子觀眾一探究竟;更遑論浩瀚的美術館社群中,還有針對藝術史不同期別所區分的美術館。在美術館裡逛一天,絕對不是件輕鬆的事。
然而,正因美術館自成一格的場域特質,提供了觀眾有別於其他類型博物館的參觀經驗,讓觀眾可以透過藝術家殊異的創作語言,連結或思辨自身生活,促發不同型態的思想層次。是以如何利用美術館資源,鼓勵觀眾與作品更直接地對話,轉化美術館成為一思想的實驗場,遂成為美術館教育的重要課題。
許多美術館學習理論均支持「對話」的重要性,但如何對話,問什麼樣的問題,都可能讓對話歷程導致不同的成效。在當前的美術館教育思潮中,對話的目的不在問答,更不在對錯,而是希望透過提問的引領,分享觀眾彼此的觀點與感受,在對話歷程中,共同構築我們對於藝術作品的意義。也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妮雅.古德(Nia Gould)的繪本《在美術館裡逛一天》,有了藝術性之外的教育性意義。
臺灣讀者對於古德的繪本作品也許並不陌生,她曾與文字作家合作,出版以貓為敘事原型的藝術史入門繪本;也曾為廣大的貓奴們,出版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Cat(中譯版《當藝術家變成貓》,典藏出版);2021年新作《在美術館裡逛一天》,則將其鍾情的藝術史與美術館展覽廳結合,透過文藝小動物們參訪美術館的情境,以開放性的提問與線索,鋪陳通往現代藝術的學習路徑。
雖說學習的目的地是「現代藝術」,但古德畫筆下的學習路徑倒是十分的「後現代」。九間通往現代藝術的展覽廳,分別連通九種不同流派藝術家們描繪外在世界的形式語言與觀念看法。每一條學習路徑上也都留置不同的線索,除了提供成人與兒童讀者按圖索驥的樂趣,也間接透過文藝小動物們邀請不同視角的觀看方式,讀者們不妨在閱讀過程中,分享彼此對於作品的喜好、寫實與否或抽象程度,探索其他對話的可能性。
無論中外,許多親子觀眾對於美術館參訪,總缺臨門一腳;對於歐美現代藝術的展覽,臺灣觀眾也多抱持著「先研究再觀展」的態度。古德這本《在美術館裡逛一天》,在兼具美術館教育理論與實務經驗的譯者熊思婷筆下,不僅生動流暢,更希冀透過閱讀賦能,瓦解讀者對於美術館的心防,帶著輕鬆、開放的心,實際走進美術館逛上一天,把藝術視為啟動大、小朋友之間討論、敞開、探索與學習的對話方法,進而建構自身對於藝術作品的洞察,在美術館中打造個人獨一無二的參觀經驗與樂趣。
本文作者|吳岱融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藝術教育與女性研究 雙學位博士
現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推薦選書: 《在美術館裡逛一天》
歡迎來到美術館!
一群動物好朋友們,要到美術館學習現代藝術。
美術館裡有許多畫作和雕塑品可以欣賞,
不論是色彩繽紛或是新奇且神祕的作品,這裡通通都有。
以現代藝術史的「流派」來做為分界的一間間展覽廳,
展示著受到相同的事物或風格所啟發藝術作品。
從印象派到超現實主義,從莫內到馬諦斯,
在每一間展覽廳裡,可以看到許多藝術家的名字
及了解到他們所代表的流派和想法。
老鼠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去看馬諦斯的作品,
貓咪們也準備到超現實主義的世界一探究竟了!
還在等什麼呢?
快跟著動物們一起進入美術館吧!
現代藝術史大集合:從一間間的展覽廳進入不同的藝術流派,以淺顯易懂的時代背景介紹、風格的描述及代表的藝術家們,欣賞不同時期的作品和著名的藝術家,並有重點式的歸納整理,邀請藝術入門的讀者也能輕鬆閱讀。
動物們看名畫:以每種動物本身的習性為出發點,並將特性及角色融入藝術作品中。
跟著線索走,故事有趣又好玩:每一個環節都有線索可以尋找,將美術館的展覽廳變得生動有趣,適合剛接觸現代藝術史的讀者,拉近與藝術之間的距離。
年代表及詞彙表:在書的最後,整理出簡潔的時間軸及重點的名詞解釋,在參觀完不同流派的展覽廳後,能快速的再次總覽。
延伸推薦選書: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