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從現在開始,練習接納自己的狀態,相信與陪伴自己 《 邊崩潰,邊教養,邊進化!阿德勒教養現場的親子共好練習》

從現在開始,練習接納自己的狀態,相信與陪伴自己 《 邊崩潰,邊教養,邊進化!阿德勒教養現場的親子共好練習》

面對他人眼光要有自信應對並不簡單,特別是,當你習慣隱藏自己的感受並以他人意見為主時,你將很難堅持自己的意見與立場,但是,已有課題分離觀念的你,是時候別讓他人介入自己課題了,因為不擅長捍衛自己的立場,因此,得從幫自己建立信心開始做起。

手心的熱度逐漸從掌心擴散,巴掌的聲響仍在耳邊迴盪,其實這巴掌也不是必須的,但是孩子在哭鬧時親友都在看,為了要管教他,為了讓他停止,在沒有意識到的狀況下這巴掌就出去了,小惠說:「如果不是因為婆婆在旁邊,那巴掌是不會打下去的。」大家都在看她怎麼管教孩子,事後想到孩子稚嫩的臉龐及那一巴掌,心就忍不住揪著痛了起來,為什麼自己會做出這麼糟糕的事情,回想起來有著無力感,或許是因為除了打罵外,不知道還可以做些什麼,好希望自己可以跳脫打罵的循環並用新的方法與孩子互動。

即使已經來到現代,還是有人認為「管教」等於「打罵」,所以,當孩子在哭鬧時如果不採取行動,好像就是沒有盡到管教之責,但是,其實你還有很多其他的選擇,像是說鼓勵的話、帶孩子離開現場、執行暫停的約定、從自然結果學,這些新的選擇也許正在心中醞釀,你只是需要多練習來提升信心,相信自己是可以這樣做的。

在速食店裡,孩子拿著手機在看卡通但音量卻好大聲,有位先生從遠遠的座位慢慢走近並對孩子的媽媽說:「小姐,你們聲音開太大聲了,請小聲一點。」當他走回座位後,這位媽媽忽然對孩子大罵:「妳幹嘛開這麼大聲!」、「關小聲一點」、「妳怎麼搞的為什麼不注意音量!」由於聲音響亮很難忽略,剛坐定位的先生氣憤地準備站起來想再去跟這位媽媽講話,他的太太伸手拉住他並示意別過去,他只好坐下並保持沈默,此時整個餐廳都在等待媽媽的生氣過去。

聽著媽媽罵孩子其實內心有點不忍,從這位媽媽的服裝、頭髮、體態看得出來精神狀態不大好,她與孩子的互動方式讓我感覺有些介意,但當下似乎也無法做些什麼,這件事情在腦海裡迴盪好幾天,才想到或許可以這樣對她說:「這位媽媽,妳看起來感覺有點累,應該帶小孩很辛苦吧,所以沒有注意到孩子手機的聲音有點大,再麻煩妳提醒孩子,聲音關小一點喔,謝謝妳。」如果可以從關心媽媽的角度出發,事情是不是會不同呢,我不禁這樣想著。

示意圖 非本書用圖 圖片來源: CANVA

我也曾發生過在餐廳裡,兒子哭了半小時以上的窘境,雖然已經把他帶出餐廳,但那家店很小所以站在門口也相當是整間餐廳的人都在忍耐兒子的哭聲,然而我也無法走太遠,因為當時女兒才幼兒園中班,正一個人坐在座位上吃東西,兒子有些事情不願意配合所以一直哭,我也只能站在戶外陪他一起。眼裡盯著室內的女兒,心裡滿是焦急,但每個孩子消化情緒的時間不同,當兒子終於不哭回到座位時,其實我是感到尷尬的,但座位旁邊的人卻忽然轉過頭對我說:「妳做得很好,孩子就是要教,辛苦你了!」連老闆都走出來說:「妳這樣堅持是對的,很不簡單耶!」大家溫暖的話語讓孤單的我瞬間有了勇氣,我在想身為媽媽,需要的也只是一點點的鼓勵吧。

雖然我遇過很多友善的人,但偶爾也會遇到對孩子不友善的狀況,新聞也經常有這樣的報導,聽到孩子吵時衝出去大喊:「你們這對父母是怎麼回事!」、「沒本事教就不要生啊!」或是,有的人雖然沒有說,但是看到你帶著孩子坐上車,孩子什麼都還沒做就露出嫌棄的表情,馬上站起來換座位,這樣的經驗對一位母親來說一定很挫折。

這個分享並不是要挑起父母與非父母之間的戰爭,我想要說的是,如果能友善地說:「帶孩子很辛苦,真的不容易喔!」就有撫慰的力量,對父母來說,沒有人願意給大家添麻煩,多一點同理心與溫暖,對於在處理哭鬧孩子的父母會很有支持的力量。「十二項溝通障礙案例測驗」(p.229)案例四裡孩子不只是生氣還對朋友大罵,媽媽一定覺得尷尬極了,而且大家正在看你要怎麼處理,肯定會備感壓力,這時候「積極聆聽」還是有效的,如果你這樣對他說。

媽媽:「哇,你現在很生氣吧,所以才會這樣說!」

孩子:「你很久,很慢!」

媽媽:「你等很久覺得很煩,是嗎?」

孩子:「對啊,很久,我不喜歡,你很笨(抱歉,我家孩子詞彙不多)!」

當你聽到孩子說出「很久」、「不喜歡」,是對孩子感到抱歉所以開始討好對方,還是痛下決心以後真的不再帶小孩參加聚會,這兩種心情對媽媽來說都很不容易,想要有自己的朋友圈但也想跟孩子在一起,有可能從中找到平衡嗎?

示意圖 非本書用圖 圖片來源: CANVA

為了讓孩子在聚會時有事可做,我會邀請孩子事先準備玩具、畫筆、紙、故事書,但即使如此,對孩子來說大人的聚會時間仍然太久了,太無聊於是開始調皮、做出吸引注意的行為,或是沒有發脾氣但一直碎碎念「想回家了」,你就必須被迫停下對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此時跟孩子的對話很容易成為焦點,特別是作為親子教養課程老師的我壓力肯定不小。

在跟孩子互動時,旁人指指點點的壓力,真的會讓自己做出意想外的行動,我也曾在孩子鬧脾氣時因為自己媽媽在旁邊一直唸:「小孩這樣不行喔,怎麼可以不合群,你要跟他說不可以這樣,叫他快出來啊……」整個火都冒起來了。有個小的要處理心裡已經夠煩了,還有個老的在耳邊給意見,於是我也不客氣地說:「我家老公還留在家裡跟小孩聊,就是在處理,我們家小孩的事,我自己知道要怎麼做,你不要管啦!」這一回嘴我媽被氣到大喊:「我以後再也不要來台中找你們了。」真是無緣無故得惹出新事端啊。

我只能勸說,遇到這種狀況時,阿公、阿嬤、叔叔、伯伯、阿姨真的別再加入戰局了,否則真的會很混亂,我知道旁人是想幫忙,但請允許父母有一點時間處理。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有不介入他人管教的理解,這時還是得靠自己「畫出關係的界線」,你必須主動出擊回應才行:「謝謝你的關心啦,不過,這是我的孩子請讓我們自己處理。」

其實,面對他人眼光要有自信應對並不簡單,特別是,當你習慣隱藏自己的感受並以他人意見為主時,你將很難堅持自己的意見與立場,但是,已有課題分離觀念的你,是時候別讓他人介入自己課題了,因為不擅長捍衛自己的立場,因此,得從幫自己建立信心開始做起。

有次看到《黑暗榮耀》的女主角宋慧喬接受採訪時表示:「離婚後的她曾陷入低潮,常跟著名編劇盧熙京老師聯絡,對方建議她練習如何將自己擺在第一順位愛自己,這樣才有能力給身邊的人更多愛,而做法就是「晨間練習」與「夜間修行」。起床時問自己打算做些什麼事,以及,預計用什麼樣的心情完成它,晚上睡覺前則是寫下十件今天感恩的事情。她就這樣持續寫了五年沒有間斷。雖然她堅持地每天寫,但開始的時候並無不知道要怎麼做,因為「連一件都想不起來啊」,於是,老師告訴她:「今天天氣很好也值得感恩喔」、「沒有餓肚子有吃飽也值得感恩」、「看到漂亮的花也值得感恩」,於是她感到豁然開朗,忽然發現每天有太多事情可以感謝,以前總覺得要感恩宏大的事物,但是,現在關注的卻是樸實的日常。

其實我也寫過感恩日記,使用的工具則是《6分鐘日記的魔法》,它提供的小冊子建議每天只要寫下三件感恩的事就好了,但是實際上當你把焦點放在「感恩的日常」,會發現想感謝的真的很多,每日寫感恩的事情,讓你有機會盤點生活中這些美好的存在,心情也會產生微妙的正向感覺,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在支持著你,也會讓你變得更有信心。而除了寫感恩日記外,也可以寫「鼓勵日記」,每天關注自己並對自己說說鼓勵的話,也可以讓自己累積正向的感受。

如同宋慧喬說的,在寫感恩日記前,總覺得只有偉大的事情才可以感謝,但其實,不要把目標放得那麼遠,每天多欣賞自己一點,每天為自己打氣,日積月累也會建立值得信賴的自我價值感,所以,不要把建立信心想得太難,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對自己說句「因為你這麼努力地生活著,你今天也好棒喔」,往這個美好的自己靠近一點點,其實也足夠美好了。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 邊崩潰,邊教養,邊進化!阿德勒教養現場的親子共好練習》

推薦閱讀

邊崩潰,邊教養,邊進化!阿德勒教養現場的親子共好練習
作者: 盧佩秋  
出版社:好好文薈工作室

 「我不是教養專家,只是一個不斷學習的母親!」一位孩子橫跨學齡前到青春期的三寶媽,從十六年為母之路與阿德勒心理學的學習、實踐出發,將親身教養歷程轉化為有溫度、有方法的反思與實作。 

15個阿德勒父母實踐核心×38個親子共好圖解練習×34個真實教養現場解方,助你邊崩潰,邊教養,邊進化!

「我不是教養專家,只是一個不斷學習的母親!」在親子教養的日常裡,你是否常一邊崩潰,一邊懷疑自己?或許不需要成為完美的父母,而是陪伴自己與孩子一起踏上一段「邊教養、邊進化」的旅程。   

從媽媽到親職教養作家,一位孩子橫跨學齡前到青春期的三寶媽—盧佩秋,從十六年為母之路與阿德勒心理學的學習、實踐出發,將親身教養歷程轉化為有溫度、有方法的反思與實作。   全書以「5C×5E×5R阿德勒父母教養核心」、「錯誤行為目的」、「鼓勵語言」、「從結果學習」、「課題分離」、「愛之語」、「陪伴與聆聽技巧」、「好好說」等主題為骨幹,透過故事、圖表與練習表單,陪你看見孩子的行為背後動機,也看見自己的困境與力量。   

不只教你怎麼做,更讓你知道為什麼,從根本修補親子關係中的裂縫,找回彼此的尊重、理解與連結。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514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