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聽過這樣的都市傳說嗎?
四十歲未婚的兒子雖然沒有跟父母同住,但是每天晚上回家吃飯,衣服都順便給媽媽洗,甚至要求襯衫都要燙過,老媽媽覺得很苦,因為自己也七十幾歲了,身體毛病一堆卻要應付兒子的要求,真的很苦惱。
姊妹淘建議那就別幫兒子了吧,結果老媽媽說:「不行,不幫他,他就會生氣。」姊妹淘很納悶:「如果生氣了,也不理他呢?」老媽媽哀怨地說:「可是,孩子工作很辛苦,捨不得讓他花錢在洗衣店,這些錢都可以存起來,所以,看起來還是只能幫他洗了。」
或許你們會覺得,這個故事很離譜,但是,轉述這個故事給我聽的長輩,對老媽媽說的「可是」也是真心認同。長輩覺得面對這個兒子就是束手無策,此題無解這就是人生啊! 很多父母會覺得只要孩子沒有結婚,你就有責任照顧他,這在我聽來是非常驚悚的言論,因為我實在無法接受,萬一我的孩子長大也是未婚一族,他不只跟你住,甚至連生活起居的照顧也算在你身上。難道為人母真的沒有退休日,必須提供終身的生活照顧服務?
所謂的獨立應該不只是經濟獨立,能夠生活自理也包含在其中,如果你跟我一樣不想幫孩子洗衣服洗到四十歲,那你覺得他幾歲開始就可以做這件事呢?
在某個演講場合裡,講師問身為國中生的父母:「你們的孩子可以自己起床嗎?」、「可以自己上下學嗎?」、「會洗衣服嗎?」、「可以自己預習功課嗎?」現場很多家長不僅沒有想過這問題,還表示:「沒有叫他起床就會遲到耶!」、「自己上下學不會太危險嗎?現在的交通真的好亂!」、「我有放手讓孩子自己安排預習的進度,但是他完全不知道怎麼做,我才再次接手幫他安排進度!」父母有很多不得已、不願意,但除了幫他做之外,真的沒有辦法讓孩子有能力自己做嗎?
講師接著說:「很抱歉,你們說了許多『可是』、『但是』的理由,在國外,孩子到了國中的年紀早該會做了!」也就是說,十三到十五歲應該具備洗衣服的能力。關於這個論點你同意嗎?或是你覺得,應該要更早或更晚?

在讀書時期認識了幾位在美國出生的華裔同學(俗稱ABC),他們有著華人的外表但思想洋派,不少人滿十八歲就讀大學時便搬離父母家,自己開始租屋打工,賺生活費,我的好朋友拿著獎學金來台灣交換學生一年,返回美國時因為沒有存款又需要車子代步,他的父親貼心處理好車子問題,然而,他卻對知情的我說:「這是我爸幫我買的車,但畢竟我已經大學畢業了,這太丟臉了,可不能讓其他人知道。」這態度讓我蠻驚訝的,因為,在台灣其實有不少人把家裡有錢能提供我好車、好房當成是可以炫耀的一部分,但美國人卻覺得,這是因為我沒有能力,所以才會動用到家裡的資源,這點台美的想法差異還真大啊!
慢慢接觸這些朋友後發現,不同文化的教養差異真的很大。在台灣,父母會提供你資源,所以將來你要奉養父母,好像生兒育女本身是一項投資,西方人的想法則是,「我當父母是因為我自己想當父母,我願意愛孩子與付出,因此,我與孩子仍是彼此獨立」。等到孩子逐漸成年,很多事情也不再是父母的責任,當然,孩子也不需要為父母的下半生負責。
在求學時期的交友經驗影響了我的觀念,因此,成為母親以來,我的育兒目標都是「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我一直在學習與自我反省,成年後的自己因為開始工作而經濟獨立,但生活自理能力卻不足,特別是跟父母同住時不用打理家裡、不用準備三餐、不必洗衣晾衣、不需採購日常用品,因此,移居到台中建立新生家庭後發現,所有與生活環境有關的事物,做起來毫無頭緒,導致家裡常是一團混亂。
「日常自我照顧課題分離檢核表」(本書p.170)的內容都是基本的自我照顧,相信對孩子來說,把自己生活照顧好並不是什麼過分的要求,但是,有不少項目卻也是扎扎實實地需要從頭學起,才能為孩子示範並帶著他們做。
如今我的大兒子十六歲、女兒十四歲,已具備整理房間的能力,能打理自己的物品並定期斷捨離、懂得如何採買以及自己準備三餐。離十八歲不遠的他們,如果要到外地讀書或生活,我一點也不擔心他們的生活能力。事實上,讀軍校的兒子已經離家生活了,有時候聽他分享在學校發生的事,發現他有很棒的觀念可以應對生活,身為媽媽的我也替他高興。不過,這一切得來不易,大家別忘了,在生孩子前我可是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的生活白癡,但是,為了照顧好自己,為了替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才慢慢練習讓自己具備這些能力。
當孩子成熟到可以自己做時,就應該放手讓孩子做。這樣孩子才有機會從生活中學習,有能力處理各種大小事,朝獨立的第一步前進。

生活裡有許多瑣事都可以滿足「做」、「學習」、「成就感」,只是,你不知道原來這些事可以讓孩子自己做,當然,這些事何時可以做仍需要隨著年紀、身體成熟、心智成長而調整。讓孩子開始做之前也需要我們持續陪伴與耐心教導,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生活教練,有責任與義務引導他們慢慢學習。
曾有朋友分享媽媽如何訓練她搭公車上下學,為訓練她具備這個能力,媽媽不只帶著她搭過一次公車,甚至私下請司機幫忙注意女兒,而她第一次搭車那天,媽媽還開著車跟在公車後面,這些事情都是她長大後才知道,但她回憶起來卻非常感謝媽媽為了讓她獨立所付出的一切。
從朋友的故事可以看到,有些陪伴是有形可見的,有些則是經過精心安排的,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覺得舒服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日常自我照顧課題分離檢核表」(本書p.170)標示出可以讓孩子自己做的事(當然還可以有更多),不知道你是否曾思考過,孩子幾歲可以完成這些事情?你打算用什麼方式引導孩子呢?
這些項目孩子都可以做得到,只要透過「從結果學」的觀念,並落實在生活中創造出賦能的環境,孩子就能透過「做中學」,而透過結果學的「結果」可分為「自然結果」與「邏輯結果」,這些概念將會在下個章節說明。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 邊崩潰,邊教養,邊進化!阿德勒教養現場的親子共好練習》
推薦閱讀

作者: 盧佩秋
出版社:好好文薈工作室
「我不是教養專家,只是一個不斷學習的母親!」一位孩子橫跨學齡前到青春期的三寶媽,從十六年為母之路與阿德勒心理學的學習、實踐出發,將親身教養歷程轉化為有溫度、有方法的反思與實作。
15個阿德勒父母實踐核心×38個親子共好圖解練習×34個真實教養現場解方,助你邊崩潰,邊教養,邊進化!
「我不是教養專家,只是一個不斷學習的母親!」在親子教養的日常裡,你是否常一邊崩潰,一邊懷疑自己?或許不需要成為完美的父母,而是陪伴自己與孩子一起踏上一段「邊教養、邊進化」的旅程。
從媽媽到親職教養作家,一位孩子橫跨學齡前到青春期的三寶媽—盧佩秋,從十六年為母之路與阿德勒心理學的學習、實踐出發,將親身教養歷程轉化為有溫度、有方法的反思與實作。 全書以「5C×5E×5R阿德勒父母教養核心」、「錯誤行為目的」、「鼓勵語言」、「從結果學習」、「課題分離」、「愛之語」、「陪伴與聆聽技巧」、「好好說」等主題為骨幹,透過故事、圖表與練習表單,陪你看見孩子的行為背後動機,也看見自己的困境與力量。
不只教你怎麼做,更讓你知道為什麼,從根本修補親子關係中的裂縫,找回彼此的尊重、理解與連結。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