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4x690.jpg)
初見靜農先生的印象就特別好:深灰色的布長衫,方形黑寬邊的眼鏡,向後梳的頭髮,宏亮的皖北口音,樸質,平易,寬厚,溫和,可敬而可親,或者首先該說可親,而可敬即寓於可親之中,沒有某些新文學家的「新」氣,沒有某些教授學者的「神氣」,我知道他曾三入牢獄,可是也看不出某些革命志士的「英氣」。
──舒蕪〈憶臺靜農先生〉
沉潛以學、從容於藝──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特展
臺灣大學圖書館|2021/11/12-12/26
舒蕪在抗戰末期相識臺先生,對其形象描繪如斯。臺靜農來臺後,方形黑寬邊的眼鏡下,總仍是樸質溫厚,幾幀莊靈攝影捕捉住風采,長駐於心,龍坡追憶。臺靜農(1902-1990),本姓澹臺,原名傳嚴,字伯,晚號靜者,於1920年代改名為靜農。他從清末走進民國的大時代,最早是作家、文學家,再來教育家,而後是書法家,前半生中國,後半生臺灣。
前半生明天未名 提筆為刀的青年靜農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11月23日出生於安徽省霍邱縣。幼承庭訓,讀經史、習書法。中學時期18歲創辦《新淮潮》雜誌,鼓吹新文化運動。1922年1月23 日發表第一篇新詩作品〈寶刀〉於《民國日報.覺悟》,展現出年輕人「在面對軍閥混戰和人民的苦難,決心以寶刀剷除戰爭罪惡」的熱情與理想,時已署名靜農,此後屢操筆政。當時,臺靜農還參與了五四運動以來三大現代文學組織之一的「明天社」,該社宣言「反對文學成為發牢騷與名利狂的工具」,明白欲以文學改革社會之熱切初心。1925年8月,魯迅、李薺野與臺靜農等六人在北京成立現代文學社團「未名社」,他寫作一系列對人間的關愛與同情短篇小說。魯迅評價1920年代的「鄉土文學」作家時,對臺靜農讚曰:「要在他的作品裡吸取『偉大的歡欣』,誠然是不容易的,但他卻貢獻了文藝;而且在爭寫著戀愛的悲歡、都會的明暗的那時候,能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的,也沒有更多、更勤於這作者的了。」
新時代造就了新青年,卻不容見於未名的明天。因新思潮與意識形態,臺靜農受到政治打擊,從27歲到34歲三次獲罪入獄。1928年4月,因未名社出版托洛茨基《文學與革命》中譯本,遭北京當局查封,被捕羈押50天。即便如此,臺靜農仍在1930年參與發起「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北方分盟」。1932年12月,因共黨嫌疑被捕十餘天,雖最後無罪釋放,但被迫辭去輔仁大學教職。1934年7月,又以共黨嫌疑被捕,後解送南京司令部囚禁,關押近半年,後經蔡元培、許壽裳、沈兼士等人營救獲釋。1935年獲釋後的他,在北方院校已無容身立足之處。經胡適推薦,任教於福建私立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後為濕氣病所苦,辭職北上,再任青島山東大學中文系講師。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先生始經喪亂。1938年,舉家輾轉遷至四川,此際陳獨秀亦正避地於江津,兩人交往甚為相得。1946年秋初,由好友魏建功推薦,受聘為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教授,十月抵臺後,正式任教於臺灣大學中文系(此前,臺靜農在1927年初執教鞭於北京中法大學中文系講師,已先後於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廈門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濟南齊魯大學、四川白沙女子文理學院等大學任教)。

後半生歇腳龍坡 沉潛古文寄情書藝的臺老師
這一「歇腳」豈料就是整個後半生。臺靜農在臺大任職27年直到退休,期間掌系主任長達20年。其掌系理念以古典文學與新文學相重,增益現代文學、英文修讀,並敦請外系教授講授西洋文學史綱等多元課程,開展學子眼界,建立中文系之規模聲名,為之宏著。然其曾經的左翼色彩身分且與共產黨分子相交,在當時整體政治氛圍籠罩下,臺靜農不復青年之筆政熱血,轉致力於古典舊文學,寄情書藝,讀書寫作自娛。
-1-514x1024.jpg)
-1024x219.jpg)
1982年,臺先生將其臺大宿舍「歇腳盦」易名「龍坡丈室」,由張大千題匾;張大千將手上僅存倪元璐〈草書題畫詩〉軸相贈。同一年,臺先生應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舉行首次書法個展。1985年,臺先生獲頒行政院文化獎,出版《靜農書藝集》。1988年,出版《龍坡雜文》。1989年,出版《靜農論文集》獲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之文藝創作獎。

1990年,1月檢查證實罹患食道癌,8月下旬捐贈倪元璐書畫五件及明人詩札六冊、自選書法六件予國立故宮博物院(詳見林柏亭〈奇縱超逸─臺靜農先生捐贈倪元璐書畫選介〉,《故宮文物月刊》第91期,1990年10月)。11月9日中午12時50分,因食道癌病逝臺大醫院。

臺靜農《龍坡雜文》自序:「臺北市龍坡里九鄰的臺大宿舍,我於一九四六年就住進來了。當時我的書齋名為歇腳盦,既名為歇腳,當然沒有久居之意,身為北方人,於海上氣候,往往感到不適宜,有時煩躁,不能自已,曾有詩云:『丹心白髮蕭條甚,板屋楹書未是家。』然憂樂歌哭於斯者四十餘年,能說不是家嗎?於是請大千居士為我寫一『龍坡丈室』小匾掛起來,這是大學宿舍,不能說落戶於此,反正不再歇腳就是了。落戶與歇腳不過是時間的久暫之別,可是人的死生契闊皆寓於其間,能說不是大事?」
先生後半生的大事,無窮天地無窮感,憂樂歌哭於斯者,存藏在此。逝後,1993、1996年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出版《臺靜農先生輯存遺稿》、《臺靜農先生珍藏書札》一、二冊,輯錄臺先生文章與五四文人往來的書信,富文學性與歷史意義。2001年,臺大中文系、圖書館舉辦「百年光華: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系列紀念活動」。2004年,由其門生整理出版臺靜農《中國文學史》(上、下)。2021年11月,臺大中文系、圖書館合辦「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特展」,出版紀念專輯。
臺靜農故居修復計畫 「重現龍坡丈室」進行式
溫州街25號正掛置著斗大的「看見臺靜農先生|重現龍坡丈室」橫牌,揭示臺大正進行的重要計畫。「臺北市龍坡里九鄰的臺大宿舍,我於一九四六年就住進來了。」臺靜農1946年來臺,隨即任教臺大中文系,獲配龍坡里九鄰溫州街18巷6號屋舍,並自1948年起任系主任掌理系務。時隨日遷,一開始的齋名「歇腳盦,於1982年改為「龍坡丈室」安居於斯,先生在這裡住了44年。然而1990年,該住居因臺大宿舍改建而拆除,臺靜農先生遂搬遷至溫州街25號,在此度過人生最後的半年時光。溫州街25號成為先生的「最後居」。

猶記得,2020年初臺大擬拆除溫州街25號的消息傳開,幾經文資、藝術、文學界諸多文化人士抗議,奔走搶救,臺北市文化局於6月12日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紀念性建築「臺靜農故居」。臺大則成立專案工作小組,經八個多月校內密集規劃會議與審查,於2021年2月26日獲得臺北市文化局文資審議委員會審議委員全數通過修復再利用計畫。

臺大除了計畫重現臺靜農書齋「龍坡丈室」,更規劃可舉辦大師開講的「人文講堂」,及供常態展與特展的「傳承與展示」的最適空間;前庭後院部分,則將儘可能恢復1990年代臺先生入住之樣貌。據知,臺靜農家屬有意願將原家具等書齋用品捐出以利再現。整體計畫初估需新臺幣2650萬元,由於學校來自公部門之任何教育補助經費均不可使用於此類建物之修繕使用,故亟需社會熱情響應。現有趨勢科技捐出新臺幣1000萬元,及多位親友故舊數十至百萬不等,臺大持續募款中。
文月:
台大新建圖書館落成,年前曾有所聞,但不知其間設有「特藏室」,如校方有意保存先父遺文手迹,及其生前珍藏之文人手札等,實最為適宜。
先父自一九四六年即任職台大,正值建校時期,迄一九七三年退休,終其一生與台大師生關係最密,其手書文稿及友朋信札等,如蒙收存於「特藏室」內,亦深具歷史意義。 煩請代向校方轉致謝忱。
祝
時祺
益堅二○○一年三月一日

一生所繫於此 臺靜農書畫手稿在臺大
這封2001年3月1日臺益堅致林文月信札,說明了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典藏臺靜農相關書畫、手稿、信札之緣由,除家屬捐贈為大宗,陸續有著門生故舊響應捐贈;中文系亦典藏有臺先生書畫手稿、藏書等,來源為臺先生任教時即已留存,和系上師友陸續捐增。迄今臺大圖書館特藏組及中文系典藏臺靜農之書畫、手稿與書信等,共計1600餘件。
網路搜尋鍵入「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特設有「臺靜農教授手稿資料」網站。點選「瀏覽」分頁,可得悉其典藏資料目錄清單,目前共計1645筆,尤以信札手稿數量為最。由資料檢索分類可見,「作者」欄以臺靜農為最大宗167筆,其次為陳獨秀129筆。點選「百年光華:臺靜農先生手稿書畫展(2001年)」分頁,則有著2001年臺靜農百歲冥誕展之相關圖文資料。該展雖有數位典藏檔案,然未出版實體彩色圖錄。
今年適逢臺靜農百廿誕辰,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與臺灣大學圖書館合辦系列紀念活動,包含舉辦特展、出版紀念專輯、製作門生故舊訪談影片、紀念座談會等,其中於總圖書館日然廳舉辦「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特展」,精選臺灣大學圖書館、中文系、臺靜農先生之故舊師友收藏,分為書畫、篆刻、手稿、信札、文物五大單元類項,共展出書畫作品70件(書畫分為兩檔期展示,檔期一11月12日至12月2日及檔期二12月4日至12月26日)、篆刻27方、手稿文物20餘種、信札近50通,選展有臺先生與陳獨秀、傅斯年、喬大壯、董作賓、胡小石、張大千、溥心畬、啟功、莊嚴等40位先生之交誼來往,刻劃出大時代的文人樣貌。展覽開幕日同步發表出版紀念專輯,內容涵蓋作品數量更多,收有300餘件作品及文物,並錄師生故舊紀念專文,該書正可補「百年光華」之憾。透過紀念特展以及出版專書,具體而微地彰顯臺先生關切時代而沉潛以學、從容於藝的精神與懷抱。


臺靜農書畫、用印、信札展品欣賞
臺靜農《靜農書藝集》自序:「余之嗜書藝,蓋得自庭訓,先君工書,喜收藏,目濡耳染,浸假而愛好成性。初學隸書〈華山碑〉與鄧石如,楷行則顏魯公〈麻姑仙壇記〉及〈爭座位〉,皆承先君之教。爾時臨摹,雖差勝童子描紅,然興趣已培育於此矣。後求學北都,耽悅新知,視書藝為玩物喪志,遂不復習此。然遇古今人法書高手,未嘗不流覽低迴。抗戰軍興,避地入蜀,居江津白沙鎮,獨無聊賴,偶擬王覺斯體勢,吾師沈尹默先生見之,以為王書『爛熟傷雅』。於胡小石先生處見倪鴻寶書影本,又得張大千兄贈以倪書雙鉤本及真跡,喜其格調生新,為之心折。……四十年來,雖未能精此一藝,然時日累聚,亦薄有會心。行草不復限於一家,分隸則偏於摩崖,若云通會前賢,愧未能也。……」本次精彩展品,可與臺先生自述學書歷程相互參看,而從印章信札見其交誼。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