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王孫遠行一甲子:史博館「寒玉幽光─溥心畬逝世60周年紀念座談」

王孫遠行一甲子:史博館「寒玉幽光─溥心畬逝世60周年紀念座談」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Presents Forum Commemorating 60 Years of Puru’s Passing

談溥心畬的繪畫,論者經常提到他的水墨功底、臨古摹古,難免予人傳統、陳舊的印象,其實溥心畬的成就不限於傳統路數,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代理處長何炎泉「漫話舊王孫─溥心畬畫中的幽默與創新」,選其「漫畫」為主角,令聽眾耳目一新。

2023年適逢溥心畬逝世60周年,國立歷史博物館9月1日舉辦「寒玉幽光─溥心畬逝世60周年紀念座談」,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就溥心畬生平交誼、書畫藝術、文學素養等發表論文。溥心畬書畫在臺灣有三大館藏─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與華岡博物館,本次活動三館皆有人員出席,相當難得。此日恰為溥心畬冥誕(9月2日)前夕,亦有為溥老暖壽之意,觀眾出席踴躍,座無虛席。

史博館館長與座談發表人合照,左起:蔡耀慶、董良彥、吳國豪、黃智陽、劉芳如、王長華、何炎泉、劉梅琴、莊千慧、龔詩文。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首位發表者董良彥為寒玉堂門生家屬,座談題目「西山先生的藝事與軼事」,將溥心畬生涯概分為故都十一年(1924-1934)、南遊與桴海(1946-1949)、溥心畬在臺灣(1949-1963)、赴韓、日兩國及香港(1955-1963)四大階段,略述要事與不同時期的作品。講者以溥心畬贈友人之書畫、信札為本,考察他在不同階段相識相交的友人,其中重要者有:嚴復之姪孫嚴羣,字不黨,溥心畬寓居杭州期間,聘請時為浙江大學教授的嚴羣教導義子溥毓岐,二人因此有所往來,今有一批上款為「不黨先生」的書畫見證。另外,溥心畬也為其追隨者既總管章宗堯留下若干作品,董良彥特別分享,他在因緣際會下認識章宗堯長子章德民,因而得知溥心畬在杭州往事,並獲觀一批罕見照片與文書、畫作,有助裨補溥心畬交誼研究。

「寒玉幽光─溥心畬逝世60周年紀念座談」現場。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退休研究員劉芳如,曾擔任故宮「文人畫最後一筆—溥心畬書畫特展」策展人,此次發表「略論溥心畬繪畫中的逸格 與『異』─以史博館典藏為例」以史博館藏品為研究對象,分析溥心畬繪畫的傳統底蘊與獨特意趣。溥心畬繪畫中可見他受清宮成長背景的影響,如其猿畫可追溯恭王府舊藏易元吉〈聚猿圖〉、微型尺幅的山水構想可能啟發自多寶閣裡的迷你卷軸。除臨摹古畫,溥心畬在臺有為數不少的寫生作品,結合生活經驗與儒雅的書生氣質。溥心畬畫作亦是他性情的投射,尤其是神鬼誌異小品、旅中見聞漫筆、指頭畫等,展露出畫家的幽默與赤子之心,魚蟹題材則令人聯想他的老饕性格。儘管溥心畬的繪畫養成來自古代名蹟,但他從未獨尊某派,涉獵廣而精彩,在古代品第「逸格」中展現獨特的「異格」。

溥心畬《鍾馗馴鬼圖》之〈樹間觀鬼戲〉,18.8×11.8公分,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圖引自林明美主編《遺民之懷─溥心畬藝術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4,頁152。

華岡博物館館長劉梅琴發表「從『現代文藝復興』論溥心畬繪事之化根源─以華岡博物館藏為例兼論『南張北溥』」,以現代文藝復興的文化意涵評析「南張北溥」的藝術成就。華岡博物館承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理念,致力推廣現代文藝復興。劉梅琴說明,現代文藝復興的基本性質是「融貫古今,溝通中外」,20世紀傳統與現代、東西文化交錯,正是現代文藝復興的盛世。在此文化背景下的溥心畬,創作面目豐富,華岡博物館便藏有其臨摹圖稿、書法入畫、墨分五彩、寒玉堂千字文等作品,溥心畬、張大千合繪《山水十二冊頁》更集南張北溥於一冊。引張其昀、顧一樵對於現代文藝復興的觀點,溥心畬可謂由文化的根源出發,達到融貫古今的境界;張大千則從異質文化的交流中開啟溝通中外的成就。

溥心畬、張大千合繪《山水十二冊頁》之〈江帆寒帶雨 渚石晚生雲〉,29×18.8公分,華岡博物館藏。

關於溥心畬的文學研究,以詩文與經學為多,而針對詞學者少。國立臺南大學語文系副教授莊千慧「『鼎湖弓箭歸何處』─論溥心畬《凝碧餘音詞》的故國書寫」專以溥心畬《凝碧餘音詞》為例,聚焦當中的故國情懷。「凝碧」典出王維於安史之亂被俘期間詩作,原句「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有忠君之意,因此詞集名稱即寄託了溥心畬在改朝換代下的心跡。莊千慧以「時間」、「空間」與「人物」三個層面進行論述,可以發現,《凝碧餘音詞》所收作品以春秋為容易傷感的季節、湖景與登高望遠常引起故國山河的愁思,而詞的受贈者多為遺民身分。溥心畬以書畫詩文抒懷,一方面藉化用典故與古代詞彙、句法,讓故國不被遺忘,一方面也在藝術世界裡建立了不會再消失的故國。

溥心畬〈旅館冬晨〉,22.5×17.7公分,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圖引自林明美主編《遺民之懷─溥心畬藝術特展》,頁177。

故國雖是溥心畬心之所念,來臺灣十餘年,仍有眾多與臺灣在地連結的作品,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副教授龔詩文「遺民與移民之間:以溥心畬的宮廟碑文臺灣風物為例」帶觀眾一覽這批碑文與書畫,包含〈關渡宮祈雨文〉、〈石門銘並序〉,描繪臺灣風物的〈野薑花〉、〈木槿圖〉、〈蛞蝓圖〉等,以及訪花蓮名勝、新店直潭等地而誕生的寫生之作。作為遺民,溥心畬比德託寓、藉物抒懷,例如有感蝸牛「善藏」之特性如明哲保身之道;作為移民,他對臺灣的奇花異石甚感新奇,卻又不禁因此懷想北方故國。這些作品展現在臺新風,對溥心畬的經學、美學和美術史而言,意義重大。

溥心畬〈木槿圖〉,45×20.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寒玉堂託管。圖引自劉芳如主編《文人畫最後一筆—溥心畬書畫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21,頁180。

談溥心畬的繪畫,論者經常提到他的水墨功底、臨古摹古,難免予人傳統、陳舊的印象,其實溥心畬的成就不限於傳統路數,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代理處長何炎泉「漫話舊王孫─溥心畬畫中的幽默與創新」,選其「漫畫」為主角,令聽眾耳目一新。溥心畬有一類漫畫、幽默畫傳世,富敘事性、表現張力強,展現了詼諧與批判性,如漫畫〈旅館冬晨〉描繪旅日住宿體驗、幽默畫〈貓鼠墨戲〉中大貓對鼠輩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何炎泉指出,溥心畬讓生活大小事走入畫中,為傳統繪畫找到活水,即使是被認為窮途末路的傳統山水畫,也能藉由學養、想像力、獨特視角,表現出源源不絕的創意。與其稱他為「文人畫的最後一筆」,不如說是「新時代文人畫的第一筆」……(節錄)

(完整文圖請見《典藏.古美術》373期〈王孫遠行一甲子──史博館「寒玉幽光─溥心畬逝世60周年紀念座談」〉,作者江采蘋)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江采蘋( 60篇 )

《典藏.古美術》編輯,古文明愛好者,關注書畫藝術活動,秉持幽默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