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故宮改制爭議
生物藝術(Bio Art)中的表演性與參與性
生物藝術作品的內容,激化了民眾對於許多科學與技術的反思,而這些對於前端生物科技的回饋也往往是「科學傳播研究」或是「科技與...
臺灣藝術家的國際活動與發展前景
台灣藝術家在國際藝壇上的現狀,往往是國內藝術環境的映射。策略性的短期手段,就算確實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對長期發展而言,助益...
Pulima表演新藝站:作品突破框架設限,新生代創作者奔放自我
2019年11月登場的Pulima表演新藝站以「奔放」為題,獲選者與作品分別為:幽法《aynuko》、朱克遠《semup...
文化認同化為藝術實踐,展現生活與思想的蛻變
文化的豐富性不只體現於生活方式,表演工具的多樣化,更是展現族群特色的利器。10位原住民藝術工作者以歌唱、詩作、樂舞、劇場...
Wild, Wild, Wired. 瘟疫與藝術產業的數位淘金夢
綜觀數位技術在藝術、文化相關領域的應用,大致上不外乎:雲端電商的可能、數位平台展出的推廣以及VR、AR、AI的技術應用等...
潮流藝術與流行音樂專輯設計:從村上隆與怪奇比莉談起
專輯封面以及MV等視覺都是音樂與大眾溝通、互動的重要媒介,藝術家如何因應時代變遷的轉換,在專輯封面中創造出更多延伸的想像...
表現的不自由:藝術呈現政治議題中的爭議
去年在愛知三年展中,因展出慰安婦主題的韓國藝術家作品,遭受到政治人物與輿論的壓力而被迫關閉的「表現不自由展.在那以後」,...
植物作為文化符號的復返與詮釋:「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甘蔗、香蕉、椰子樹」
臺南市美術館展出的「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甘蔗、香蕉、椰子樹」,以四種於臺灣尋常可見的植物為開場,透過四種植物,與民眾的...
那些離我們遠去的:疫情中離世的藝術界人士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受感染的人數已經突破350萬,因肺炎過世者也超過24萬人。在這段期間,藝術圈也有...
一只皮箱往哪裡去?觀光客與文化祭典何去何從?
同時思考本地藝術生態的經營與策展模式,澳門城市藝穗節已有傳統,而「主題策展」、「可及性」的發展,對於有19屆長久歷史的藝...
文章導覽
1
...
33
34
35
36
37
...
42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