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展演
訪談
【專題】愛妳,也厭妳──創作下的女性
【專題】出天龍國:台灣意識、地方勃發
2020年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登峰.造極」
【空總專題】給下一輪文化治理的實踐備忘錄:從C-LAB看當代都會的藝文想像
【典藏藝術行腳】用雙腳體會高雄之美,實地探訪高雄市立美術館與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美國總統就職大典很藝術,拜登以《帶彩虹風景》彰顯群族融合
箴言影片:從展覽的社會病理學敘事,看美術館的影錄轉向
機械、實驗與演繹: 漫談當今科學藝術展的藝術體驗與科學性
臺中市府漠視「天外天劇場」,中央政府也無力回天?
第一次當美術館館長就上手
【故宮改制爭議】以文物作為外交禮物?從故宮身世看文化遺產、政權和刻意淡化的民國史
【故宮改制爭議】從改制爭議,看到一個大於博物館的故宮
天文異象:《天元玉曆祥異賦》的古今啟示
【一位編輯的臺灣藝術小史】藝術界的「老勞工」劉其偉
從外來影響到自有特色,談臺灣傳統漢人金銀首飾工藝
眾善奉行:歷代高僧書法展
歷時8個月修館,高美館呈五大展覽開館:新媒體大師「黑盒-幻魅於形 : 湯尼・奧斯勒」特展與平行展「歐布澤宇宙」隆重開展
機械、實驗與演繹: 漫談當今科學藝術展的藝術體驗與科學性
V-Touch展覽|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王榆鈞的聲音導覽
以抽象重估現實:卓納畫廊拉烏爾.德.凱澤展覽直擊
專訪「蛆;菌」:在無聊城市開一個兔子洞
藝術家含蓄的力量:社會創傷難解決,但藝術可陪伴共生
說服觀者「沉浸」的技術,專訪陳芯宜:VR的語言─攸關「身體」
V-Touch人物|張碩尹
專欄
新聞
市場
藝博會
拍賣
2021年巴塞爾藝術展將巴塞爾展會延期至9月
全球首發指標性飯博開啟2021年,第三屆ONE ART Taipei必看作品搶先直擊
提升國際能見度與新世代培力,畫協理事長張逸羣談3年目標
「ONE ART Taipei 2021 藝術台北」細節完整公開,塗鴉藝術家MR. DOODLE現蹤「快閃美術館」
佳士得最新人事任命:楊凱蒂擔任亞洲及世界藝術部環球董事總經理
2020年度歐美拍賣市場總盤點:疫情影響銷售銷售模式,高端藝術市場仍具一定信心
亞洲購藏力強勢崛起,2020亞洲拍賣歲末總盤點
SK Lam 、藝術家Joan Cornellà與香港蘇富比三方聯名,「用黑色幽默分享快樂」
人物
影音
小典藏
書店
餐廳
創意空間
Dark
Light
Dark
Light
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展演
訪談
【專題】愛妳,也厭妳──創作下的女性
【專題】出天龍國:台灣意識、地方勃發
2020年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登峰.造極」
【空總專題】給下一輪文化治理的實踐備忘錄:從C-LAB看當代都會的藝文想像
【典藏藝術行腳】用雙腳體會高雄之美,實地探訪高雄市立美術館與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美國總統就職大典很藝術,拜登以《帶彩虹風景》彰顯群族融合
箴言影片:從展覽的社會病理學敘事,看美術館的影錄轉向
機械、實驗與演繹: 漫談當今科學藝術展的藝術體驗與科學性
臺中市府漠視「天外天劇場」,中央政府也無力回天?
第一次當美術館館長就上手
【故宮改制爭議】以文物作為外交禮物?從故宮身世看文化遺產、政權和刻意淡化的民國史
【故宮改制爭議】從改制爭議,看到一個大於博物館的故宮
天文異象:《天元玉曆祥異賦》的古今啟示
【一位編輯的臺灣藝術小史】藝術界的「老勞工」劉其偉
從外來影響到自有特色,談臺灣傳統漢人金銀首飾工藝
眾善奉行:歷代高僧書法展
歷時8個月修館,高美館呈五大展覽開館:新媒體大師「黑盒-幻魅於形 : 湯尼・奧斯勒」特展與平行展「歐布澤宇宙」隆重開展
機械、實驗與演繹: 漫談當今科學藝術展的藝術體驗與科學性
V-Touch展覽|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王榆鈞的聲音導覽
以抽象重估現實:卓納畫廊拉烏爾.德.凱澤展覽直擊
專訪「蛆;菌」:在無聊城市開一個兔子洞
藝術家含蓄的力量:社會創傷難解決,但藝術可陪伴共生
說服觀者「沉浸」的技術,專訪陳芯宜:VR的語言─攸關「身體」
V-Touch人物|張碩尹
專欄
新聞
市場
藝博會
拍賣
2021年巴塞爾藝術展將巴塞爾展會延期至9月
全球首發指標性飯博開啟2021年,第三屆ONE ART Taipei必看作品搶先直擊
提升國際能見度與新世代培力,畫協理事長張逸羣談3年目標
「ONE ART Taipei 2021 藝術台北」細節完整公開,塗鴉藝術家MR. DOODLE現蹤「快閃美術館」
佳士得最新人事任命:楊凱蒂擔任亞洲及世界藝術部環球董事總經理
2020年度歐美拍賣市場總盤點:疫情影響銷售銷售模式,高端藝術市場仍具一定信心
亞洲購藏力強勢崛起,2020亞洲拍賣歲末總盤點
SK Lam 、藝術家Joan Cornellà與香港蘇富比三方聯名,「用黑色幽默分享快樂」
人物
影音
小典藏
書店
餐廳
創意空間
Dark
Light
影形力專欄
【影形力專欄】刑房銀幕:當錄像藝術遇上黑電影
蘇匯宇尤其自《臨風高歌》(2015)與《超級禁忌》(2015)以降,無不在戒嚴政體與違禁身體等攸關社會背景與流行文化的關...
【影形力專欄】未來的未來:臺灣影像藝術的補時論
作為歐洲未亡人的雷奈及《廣島之戀》之於臺灣影像藝術而言,究竟屬於後殖民式的時差還是肇因於不同視角所構成的視差?誠然,從《...
【影形力專欄】境外移入的動力銀幕(或想像黃華成《實驗002》)
我感興趣的,毋寧是戰後臺灣首波現代主義式的影像試驗在向外接引時,所可能誘發的潛勢想像與思想遺贈。「六七暴動」後拍攝完成的...
【影形力專欄】穿過電影的照片
1980年代初期崛起的「新電影」,可視為展開相關題旨的適切對象。作為正典化的臺灣電影史,新電影的作者列傳耳熟能詳。此外,...
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展演
訪談
專欄
新聞
市場
藝博會
拍賣
人物
影音
小典藏
書店
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權聲明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Line
Apple Store
Googl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