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我在首篇專欄文章中論及張照堂那張被左右各一隻手掌給按住的男人的臉的黑白攝影《板橋 江仔翠 1964》(1964),闡釋它在臺灣影像史上的意味深長。在它問世了幾十年後的2008年,鍾孟宏導演透過某種直接與轉化形態將之引述於《停車》的片頭與故事場景裡,作為指涉角色的命運。這不僅連結臺灣攝影與電影之間指向歷史、美學乃至理論的多重系譜,更在關於藝術實踐者的身分上,一舉將圍繞著張照堂、劉振祥、鍾孟宏...
您已經是會員?登入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現任《藝術評論》主編與《中外文學》等學刊編委。曾任「1980年代至1990年代臺灣錄像藝術的黎明」、「楊德昌:一一重構」、「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不只是歷史文件:港臺錄像對話1980-90s」、「啓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及第八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紀錄之蝕:影像跨界的交會」策展人。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丨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編著《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未來的光陰:給臺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與《楊德昌:一一重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