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策

美術館不只處理美感,更處理思辨:兒童與青少年也有理解「當代藝術」的權利
目前位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層的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常年深受親子觀眾好評,不禁令人好奇,這個擔任首都兒童藝術教育引擎的場域...
【開放文化專題】一個私人美術館的開放實踐經驗:李梅樹紀念館維基館藏數位開放計畫
李梅樹紀念館近年的營運方針令人耳目一新,這間30年的地方美術館在藝文開放授權的政策相較於台灣大多數的公私立美術館更為前進...
【開放文化專題】博物館「數位典藏」的商業路漫漫:以故宮為例看台灣圖像授權發展
伴隨著科技發展,早於20世紀末便興起「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e)的概念,台灣的數位典藏最早可追溯至19...
【開放文化專題】為何需要開放資料,藝文授權政策的轉向與思考
近幾年來,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與美術館陸續以開放資料(open data)的方式,提供更為便民的藝文近用 ,甚至無償提供後也...
文化部110年度預算案減少逾70億元,空總與國際數位傳播計畫爭議未決,文化部究竟如何「以軟帶硬」?
文化部110年度預算案編列完成後,外界驚覺其竟較109年度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的預算減少約70億元。其中,前途未明的空總臺灣...
【開放文化專題】如何「惠他」又「利己」,談博物館的開放共享
是不是所有的博物館都能接受開放是一種既「惠他」又「利己」的雙贏狀態呢?更重要的是,在開放的相關論述中,博物館的定位大有從...
【開放文化專題】一個更開放的台灣藝文社群:現況、挑戰與想像
在台灣,關於開放文化的討論早已不是新鮮事,不論是在教育、軟體、醫療領域,甚至是政府部會都力求藉由透明、公開的資訊揭露,讓...
文化藝術價值觀的思辯:從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中的租稅優惠談起
透過租稅優惠與法規配套,引導高資產人士將藝術品列為其資產管理的一環,填補政府經費的不足,受益者是整個藝術產業和生態,一如...
未來藝術生態系:英國倫敦蛇形美術館50週年,重返地球與基礎建置
在疫情下迎來50週年的蛇形美術館,上個月發布了第一份「未来藝術生態系統」年度研究報告「藝術 X 先進技術」,從「基礎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