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鎮逸

旅台馬來西亞人,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電影、文字工作者;亦為跨領域自由評論人。畢業於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戲劇與影像系、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現就讀於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 E-mail: yizaiseah@gmail.com
近身社群與眼力校準:2024喬治市藝術節展演綜評與策展觀察
生活在馬來西亞彷彿一生都得如履薄冰,永遠難以得知什麼樣的情態會觸怒衛道人士的敏感神經。不過,縱使在諸多爭議被上升成政治角...
給今日之你,與夢的分鏡:張立人「戰鬥之城.終」觀察書寫
化身為一封信的這篇觀察書寫文章,內容擷取自與張立人聊創作的對話或多次的日常閒聊、記事本中對於藝術家工作過程的筆記、手機裡...
【電影的美術館轉生考】作者的自我重組與複寫:蔡明亮 ✕ 北師美術館的三次展覽事件
如果說這三次展覽是以完全揚棄電影工業產製模式下的產物,蔡明亮的「手工」創作方法,在「蔡明亮的日子」更是被高度標榜的——無...
操演以上、感知未滿:「2023臺北藝術節」的規制之限
展覽史與劇場史教會了我們不應劃分展覽表演與劇場表演兩種界域;比起將界限擺盪在展覽和劇場兩者之間的內部因素,我們是否更應當...
「實驗電影」的展映性與視閾擴張:北美館「生活決定意識:高重黎」的群眾廣場
本文以「生活決定意識:高重黎」個展為對象,除了嘗試討論本展中幾件全新影像裝置作品對「實驗電影」發展現況的回應,也關注個展...
當「複調」形式成為動詞:「2023穿越新北—複調城市」系列公眾計畫
如果「複調」是一座城市所宣稱的多元主義樣貌,那我們是否能夠至少曾經感受過它們在空氣中的氣味、腳下泥土的觸感、味蕾中不習慣...
【評論的「挑戰」】成為庖丁:觀察式書寫與新時/世代藝評人的評論戰鬥
上下世代的評論意識,是從「改裝」到「組裝」的過程。過去「台灣評論」的主體焦慮、知識焦慮,現在都變成是「台灣評論人」的主體...
「寫實」的時態變化:《在車上》的內在演練與濱口竜介的亞洲舞台
我認為「召喚契訶夫」在片中的功能可能只是一項渠道,來藉此通往真正被隱藏的關鍵核心——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作為穿透「寫實」...
河床劇團《被遺忘的》:活裝置與(超)現實美學(?)
意象的應用策略變得至關重要,「改編事件」也成為了意象劇場的雙面刃——即能有效切斷與現實事件糾纏不清的「追溯真實」究責關係...
方法阿忠:「我們」的共體身艱?《阿忠與我》
編按:有鑑於「共融藝術」在「文化平權」的政策推行之下,已愈發成為各創作領域的關注重點,本站特轉載《表演藝術評論台》駐站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