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豪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藝術創作上則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等結合,目前以寫作與創作並行的形式在藝術的世界中打轉。曾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2019年台灣當代藝術實驗場之「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2020/2021東京雙年展。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

竹久夢二的大正浪漫與昭和華麗島女子
走過帝國時代與殖民時期,台灣與日本走過的大正昭和時光當中,似乎各有不同藝術家描繪的女性身影,鮮明地留存在不同的時間切片當...
【北師「光」展覽】臺灣啟蒙之曦的「甘露水」與文協百年框架外的原住民現代性經驗
在「光」的策劃過程中,北師美術館特別邀請了知名臺灣歷史學者周婉窈作為研究計劃主持人,在她的經典著作《臺灣歷史圖說》當中,...
臺博館「疫觸即發」:現代性滾動當代經驗的臺灣想像
身為一個結合人類學科與自然史專業的「統合型」博物館,臺博館面對當代議題毫無包袱,更表現出臺灣主體想像的發展與構成過程中,...
媒介掠影與浮世風景:台北藝博MIT新人特區與馬格南特展側寫
傳統的紀實攝影,持續地在當下多媒體與社群媒體興盛的社會,發揮著過人的影響力。然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今年MIT的新人藝...
都市傳說與藝術創作的「當代性」傳述:以邱承宏的《水泥動物園》為引
邱承宏的作品,透過趨近於行動藝術與民間雕塑踏查的聚合狀態,除了將塵封於記憶角落中的水泥動物自深埋的花蓮山林中掘出,在海濱...
【藝術中的建築專題】建築人如何解讀「藝術中的建築」:專訪建築文史工作者凌宗魁
以藝術評論的觀點去詮釋這些作品中,引用建築的時代意涵,以及這些創作者們,如何透過這些建築形象表達自身的藝術理念。而我們自...
【藝術中的建築專題】中華商場與「天橋上的魔術師」:當逝去建築成為歷史議題的承載體
以中華商場的再現奇觀,重新置入自身所欲探討的歷史議題。結合已逝建築卻是台北人共同記憶的中華商場,解讀過去那依舊籠罩於威權...
【專題】藝術中的建築:流轉的空間寓言
當建築在不同的意識空間流轉時,它留下怎樣的意念和寓言,都讓當下的我們興味盎然。各種透過已逝建築凝聚歷史想像的出版、視覺設...
「BL」背後的東亞政治:解讀港版《大叔的愛》的文化轉譯與香港認同
原為首播於2016年底,由朝日電視臺推出的《年末怪奇愛情劇》系列單元劇中的《大叔的愛》,在香港買下版權並重拍之後,引起高...
大井頭、全美戲院與顏振發:文化創意背後需要的土地記憶深掘
「文創」如果結合了縝密且深入的地方研究與論述建構,反而能讓原本沉寂的文化,重新發揮影響力,而本文則試著從全美戲院的操作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