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展演
訪談
【專題】愛妳,也厭妳──創作下的女性
【專題】出天龍國:台灣意識、地方勃發
2020年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登峰.造極」
【空總專題】給下一輪文化治理的實踐備忘錄:從C-LAB看當代都會的藝文想像
機械、實驗與演繹: 漫談當今科學藝術展的藝術體驗與科學性
2020世代,臺灣當代藝術策展新勢力
幸福感覺,臺南市圖新總館讓臺南人「走路有風」
【故宮改制爭議】以文物作為外交禮物?從故宮身世看文化遺產、政權和刻意淡化的民國史
第一次當美術館館長就上手
【故宮改制爭議】以文物作為外交禮物?從故宮身世看文化遺產、政權和刻意淡化的民國史
【故宮改制爭議】從改制爭議,看到一個大於博物館的故宮
【故宮改制爭議】一切照常或更弦易轍,如何看待故宮的下一步?
【一位編輯的臺灣藝術小史】藝術界的「老勞工」劉其偉
從外來影響到自有特色,談臺灣傳統漢人金銀首飾工藝
眾善奉行:歷代高僧書法展
以影像作為歷史書寫,「藝術很有事」:想像一檔藝文節目更優質的格局
機械、實驗與演繹: 漫談當今科學藝術展的藝術體驗與科學性
V-Touch展覽|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王榆鈞的聲音導覽
以抽象重估現實:卓納畫廊拉烏爾.德.凱澤展覽直擊
眾善奉行:歷代高僧書法展
說服觀者「沉浸」的技術,專訪陳芯宜:VR的語言─攸關「身體」
V-Touch人物|張碩尹
SK Lam 、藝術家Joan Cornellà與香港蘇富比三方聯名,「用黑色幽默分享快樂」
不再將「教育」視為展示的枝微末節:專訪北美館兒藝中心執行幕後
專欄
新聞
市場
藝博會
拍賣
全球首發指標性飯博開啟2021年,第三屆ONE ART Taipei必看作品搶先直擊
提升國際能見度與新世代培力,畫協理事長張逸羣談3年目標
「ONE ART Taipei 2021 藝術台北」細節完整公開,塗鴉藝術家MR. DOODLE現蹤「快閃美術館」
ONE ART Taipei 明年1月中旬再度登場,「消費性時代:ON FIRE」彰顯當代潮流精神
佳士得最新人事任命:楊凱蒂擔任亞洲及世界藝術部環球董事總經理
2020年度歐美拍賣市場總盤點:疫情影響銷售銷售模式,高端藝術市場仍具一定信心
亞洲購藏力強勢崛起,2020亞洲拍賣歲末總盤點
SK Lam 、藝術家Joan Cornellà與香港蘇富比三方聯名,「用黑色幽默分享快樂」
人物
影音
小典藏
書店
餐廳
創意空間
Dark
Light
Dark
Light
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展演
訪談
【專題】愛妳,也厭妳──創作下的女性
【專題】出天龍國:台灣意識、地方勃發
2020年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登峰.造極」
【空總專題】給下一輪文化治理的實踐備忘錄:從C-LAB看當代都會的藝文想像
機械、實驗與演繹: 漫談當今科學藝術展的藝術體驗與科學性
2020世代,臺灣當代藝術策展新勢力
幸福感覺,臺南市圖新總館讓臺南人「走路有風」
【故宮改制爭議】以文物作為外交禮物?從故宮身世看文化遺產、政權和刻意淡化的民國史
第一次當美術館館長就上手
【故宮改制爭議】以文物作為外交禮物?從故宮身世看文化遺產、政權和刻意淡化的民國史
【故宮改制爭議】從改制爭議,看到一個大於博物館的故宮
【故宮改制爭議】一切照常或更弦易轍,如何看待故宮的下一步?
【一位編輯的臺灣藝術小史】藝術界的「老勞工」劉其偉
從外來影響到自有特色,談臺灣傳統漢人金銀首飾工藝
眾善奉行:歷代高僧書法展
以影像作為歷史書寫,「藝術很有事」:想像一檔藝文節目更優質的格局
機械、實驗與演繹: 漫談當今科學藝術展的藝術體驗與科學性
V-Touch展覽|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王榆鈞的聲音導覽
以抽象重估現實:卓納畫廊拉烏爾.德.凱澤展覽直擊
眾善奉行:歷代高僧書法展
說服觀者「沉浸」的技術,專訪陳芯宜:VR的語言─攸關「身體」
V-Touch人物|張碩尹
SK Lam 、藝術家Joan Cornellà與香港蘇富比三方聯名,「用黑色幽默分享快樂」
不再將「教育」視為展示的枝微末節:專訪北美館兒藝中心執行幕後
專欄
新聞
市場
藝博會
拍賣
全球首發指標性飯博開啟2021年,第三屆ONE ART Taipei必看作品搶先直擊
提升國際能見度與新世代培力,畫協理事長張逸羣談3年目標
「ONE ART Taipei 2021 藝術台北」細節完整公開,塗鴉藝術家MR. DOODLE現蹤「快閃美術館」
ONE ART Taipei 明年1月中旬再度登場,「消費性時代:ON FIRE」彰顯當代潮流精神
佳士得最新人事任命:楊凱蒂擔任亞洲及世界藝術部環球董事總經理
2020年度歐美拍賣市場總盤點:疫情影響銷售銷售模式,高端藝術市場仍具一定信心
亞洲購藏力強勢崛起,2020亞洲拍賣歲末總盤點
SK Lam 、藝術家Joan Cornellà與香港蘇富比三方聯名,「用黑色幽默分享快樂」
人物
影音
小典藏
書店
餐廳
創意空間
Dark
Light
高森信男
策展人、「奧賽德工廠」廠長
2020世代,臺灣當代藝術策展新勢力
「2020世代」的策展新勢力已經開始逐步站穩腳跟,勢必將會從策展方法、論述、議題及展覽風格等面向來加以深化臺灣當代藝術策...
近未來危機時代的科幻預言:藝術生態編
在疫情爆發之前的藝術世界,充斥著雙年展、藝博會、以及各類的藝術節慶:藝術世界的全球公民們忙著於一場又一場的活動、駐村及研...
【高森信男專欄】從文明開化到國族想像:穿著正裝的亞裔
透過亞、非的比較,我們或許可以藉由西裝這個簡單的概念,了解雙方在面對歐洲殖民的物質文化時,回應方法上的異、同之處。
【高森信男專欄】丹迪之虎:穿西裝的非裔
非裔運動的政治領袖比起亞洲革命者對於「民族穿著」的強調,反而更醉心於穿起一身比起歐裔人士更為有型的西裝。筆者認為這某方面...
「方域之外」:從邊境到邊境,一場島嶼視角的疆域書寫
「方域之外」企圖透過被忽視的藏語社群/孟加拉語社群/穆斯林社群等身分尷尬且跨域多方的藝術視角,嘗試重新檢視南亞次大陸所蘊...
臺灣缺的是國際策展人?關於國際交流與策展人在島上的角色
國際就像是一面慾望的鏡子,每個社會往往習慣根據自己的需求及想像,建構出從自身視角所望出的國際觀。臺灣絕對不缺國際策展人,...
【高森信男專欄】紐西蘭現當代藝術簡史:孤立的書寫
在今日亞太當代藝術的領域,對於紐西蘭的藝術發展往往過度著重於「毛利藝術」,因而錯失了理解紐西蘭各種藝術類型的可能性。隨著...
【高森信男專欄】建國前夕的藝術辯證:奈及利亞學院藝術及解殖藝術的緣起(下)
透過了解奈國1950及1960年代的美術及建築實踐,我們可以發現奈國藝術家早已在建國初期便透過將現代主義及歐洲藝術語彙加...
【高森信男專欄】建國前夕的藝術辯證:奈及利亞學院藝術及解殖藝術的緣起(上)
奈及利亞現代美術的關鍵發展期主要集中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換句話說,奈及利亞美術的現代主義源流本身就和解殖以及...
【高森信男專欄】蕉風椰雨:王家衛電影中的「東南亞宇宙」
身為東南亞文化愛好者,每次觀看王家衛電影總是會深深注意到影片中對於東南亞的敘述。從《阿飛正傳》(1990)、《花樣年華》...
文章導覽
1
2
3
4
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展演
訪談
專欄
新聞
市場
藝博會
拍賣
人物
影音
小典藏
書店
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權聲明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Line
Apple Store
Googl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