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HYU
277 Articles Published
|
Follow:
【影形力專欄】將至的影像回聲:2025大阪藝術博覽會「被觀看中」放映單元筆記
基於本次「被觀看中」單元的策劃與放映,我們不只回顧了日本影像藝術從1960年代至今的豐富發展歷程,更見證了影像作為媒介在...
聲音的複數行動:國美館「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
縱使時序及社會背景都與歐洲脈絡不同,但臺灣聲音藝術發展的確在解嚴前後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在90年代也和地下刊物、小劇場、...
不可能的無人之境:芬蘭「赫爾辛基雙年展」的悖論與模式
2025年,赫爾辛基雙年展迎來第三屆,策展人布蘭卡.德拉托雷與卡蒂.基維寧以「庇護所:下方與之外,成為與歸屬」為題,也為...
英國最偉大畫家「威廉.透納」特展直擊:80件真跡來台,與28件頂尖當代藝術作品跨時空對話
展覽精選了高達80幅透納最具代表性的畫作,這些作品不僅充滿激情且極富表現力,更聚焦在「崇高」(Sublime)美學的核心...
重量級藝術家Olafur Eliasson在臺首次個展「你的好奇旅程」: 17件經典齊聚北美館,打造多層次感官空間
本展覽集結埃利亞松歷年經典與近期創作,強調觀眾的主體性,形塑一場以「你」為出發點的感知旅程;「旅程」的概念不僅意味著觀者...
記憶的裂縫:荷蘭展覽「往昔的騷動」的策展行動與未竟的歷史
冷戰結束後,新自由主義的浪潮悄悄興起,那些充滿政治激情的藝術行動,逐漸被歷史的洪流所淹沒,甚至被紀念化或博物館化。 Av...
從地方物質史重訪工藝語言:專訪「花現:2025 臺灣工藝季花蓮展」策展人王昱心
於花蓮展出的「花現」,展名取自「發現」的諧音,是一場以編織為主軸的展覽,旨在將焦點重新聚焦在東臺灣近百年來以多樣材質製作...
將身體交付給尚未定義的流域:謝一誼策展「涉水而渡」
展覽所鋪陳的水體敘事——「涉水而渡」所強調的「渡」,並非單純的跨越或穿行,而是一種在「非常規」中行動的姿態。它邀請觀者置...
當藝術成為工作之後,又成為藝術:談王詠翔、陳肇驊、李基宏作品中的「藝術勞權」
無論是《展牆-之前》或者填補牆洞的《裂縫》,王詠翔關於佈展動作的錄像中,出現的快轉手法,這種近似卡通表現的視覺形式,造就...
打造會呼吸的城市美術館:新任南美館館長龔卓軍,以五大策略帶動臺南藝術新網絡!
「臺南400」系列活動成爲龔卓軍構思未來美術館營運方向的重要節點。他認為南美館可以作為發動機,將當時所串連起來的能量承接...
文章導覽
1
2
3
...
28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