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HYU

281 Articles Published | Follow:
【專題】藝術防災包:災害風險下,臺灣藝術產業的防災調查
面對天災頻繁、國際局勢的不穩定,「強化防災意識與行動」成為當前政府與民間部門積極推動的重要方向,臺灣各界也紛紛呼籲民眾備...
來自天堂的風暴: 戰後班雅明、保羅克利與柏林的歷史天使
透過班雅明的寓意,《新天使》因此變成了「歷史天使」的經典形象。博德博物館投身張羅在柏林有天使樣貌的藝術品,特別是那些對納...
張徐展《紙人展-房間》獲法國龐畢度典藏,民間支持促國際藝術佳話
本件作品為張徐展個人創作歷程的重要轉捩點,亦是其首次由手繪動畫轉為紙偶動畫的代表作。作品延續他一貫從臺灣民間視覺文化出發...
獲林茲電子藝術「人工生命與智慧」大獎:專訪顧廣毅《酷兒解剖學圖譜》,從邊緣反思醫學權威
顧廣毅認為,若我們更了解醫學與生物學的思維,好像可以減輕社會對某些疾病的負面印象,而解剖學是醫學訓練的基礎,醫學系的學生...
【影形力專欄】將至的影像回聲:2025大阪藝術博覽會「被觀看中」放映單元筆記
基於本次「被觀看中」單元的策劃與放映,我們不只回顧了日本影像藝術從1960年代至今的豐富發展歷程,更見證了影像作為媒介在...
聲音的複數行動:國美館「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
縱使時序及社會背景都與歐洲脈絡不同,但臺灣聲音藝術發展的確在解嚴前後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在90年代也和地下刊物、小劇場、...
不可能的無人之境:芬蘭「赫爾辛基雙年展」的悖論與模式
2025年,赫爾辛基雙年展迎來第三屆,策展人布蘭卡.德拉托雷與卡蒂.基維寧以「庇護所:下方與之外,成為與歸屬」為題,也為...
英國最偉大畫家「威廉.透納」特展直擊:80件真跡來台,與28件頂尖當代藝術作品跨時空對話
展覽精選了高達80幅透納最具代表性的畫作,這些作品不僅充滿激情且極富表現力,更聚焦在「崇高」(Sublime)美學的核心...
重量級藝術家Olafur Eliasson在臺首次個展「你的好奇旅程」: 17件經典齊聚北美館,打造多層次感官空間
本展覽集結埃利亞松歷年經典與近期創作,強調觀眾的主體性,形塑一場以「你」為出發點的感知旅程;「旅程」的概念不僅意味著觀者...
記憶的裂縫:荷蘭展覽「往昔的騷動」的策展行動與未竟的歷史
冷戰結束後,新自由主義的浪潮悄悄興起,那些充滿政治激情的藝術行動,逐漸被歷史的洪流所淹沒,甚至被紀念化或博物館化。 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