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1218
785 Articles Published
|
Follow:
(後)疫情時代的荷蘭藝文生態系─未來即當下
回溯一年多來荷蘭藝文機構的發展,可以觀察到許多新型文化生產與互動模式的蓬勃興起,各大小場館透過線上直播、展演與數位平台的...
【臺漫現場專欄】漫畫家的養成法則:當臺灣漫畫系進入高教體系
同人文化的興起,使得漫畫養成有所轉變,除了學校可能因為動畫遊戲與少數課程學習漫畫技法之外,網路時代的論壇也以資深網友的「...
白先勇、黃心健、蕭麗虹及彭蒙惠獲第25屆臺北文化獎
第25屆臺北文化獎表彰及獎勵對臺北市文化特質之形塑有特殊貢獻者,本屆為臺灣現代文學巨擘白先勇、打造藝術家國際交流平台的蕭...
異世界的誘惑,日本的夏季怪談
異界的幽靈與妖怪在引人驚懼的同時,亦具有不可思議的魅力。人們一方面對其避之唯恐不及,另一方面又被祂們的神祕面目深深吸引。
【二次美術館時代專題】爭議下的存廢:台藝大有章藝術博物館建築
建築拆除與否,都是環境教育的一環。我們需要更多的論述,找到擴建館舍最大化原先的意旨─匯聚更多資源與發展能量,拓展富當代性...
它為何只可以是個城邦,而不能是座花園?《如果,家族旅行》之「平面代號:IAFT Gather Garden」
7月中參與「她的實驗室空間集」的《如果,家族旅行》之「平面代號:IAFT Gather Garden」的線上導覽活動,因...
偷走柬埔寨的男人:Douglas Latchford
美國司法部日前宣布他們將歸還一座1997年從柬埔寨被偷走的貢開時期雕塑。然而這尊雕塑之所以從遺址硬生生拔下來出現在美國,...
【藝術中的建築專題】鄉土與現代的雙面性:台灣日治時期繪畫中的建築
日治時期台灣畫家出現以建築物為主題的畫作,或許是經由日本人傳入的西方視點而來。原本聊以點綴的建築外貌,以如實的寫生方式呈...
【專題】藝術中的建築:流轉的空間寓言
當建築在不同的意識空間流轉時,它留下怎樣的意念和寓言,都讓當下的我們興味盎然。各種透過已逝建築凝聚歷史想像的出版、視覺設...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三:李承寬
李承寬1914年生, 16歲前往德國, 1934年起跟隨德國表現主義建築師Hans Poelzig學習2年,大學畢業在夏...
文章導覽
1
...
53
54
55
56
57
...
79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