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1218

785 Articles Published | Follow:
(後)疫情時代的荷蘭藝文生態系─未來即當下
回溯一年多來荷蘭藝文機構的發展,可以觀察到許多新型文化生產與互動模式的蓬勃興起,各大小場館透過線上直播、展演與數位平台的...
【臺漫現場專欄】漫畫家的養成法則:當臺灣漫畫系進入高教體系
同人文化的興起,使得漫畫養成有所轉變,除了學校可能因為動畫遊戲與少數課程學習漫畫技法之外,網路時代的論壇也以資深網友的「...
白先勇、黃心健、蕭麗虹及彭蒙惠獲第25屆臺北文化獎
第25屆臺北文化獎表彰及獎勵對臺北市文化特質之形塑有特殊貢獻者,本屆為臺灣現代文學巨擘白先勇、打造藝術家國際交流平台的蕭...
異世界的誘惑,日本的夏季怪談
異界的幽靈與妖怪在引人驚懼的同時,亦具有不可思議的魅力。人們一方面對其避之唯恐不及,另一方面又被祂們的神祕面目深深吸引。
【二次美術館時代專題】爭議下的存廢:台藝大有章藝術博物館建築
建築拆除與否,都是環境教育的一環。我們需要更多的論述,找到擴建館舍最大化原先的意旨─匯聚更多資源與發展能量,拓展富當代性...
它為何只可以是個城邦,而不能是座花園?《如果,家族旅行》之「平面代號:IAFT Gather Garden」
7月中參與「她的實驗室空間集」的《如果,家族旅行》之「平面代號:IAFT Gather Garden」的線上導覽活動,因...
偷走柬埔寨的男人:Douglas Latchford
美國司法部日前宣布他們將歸還一座1997年從柬埔寨被偷走的貢開時期雕塑。然而這尊雕塑之所以從遺址硬生生拔下來出現在美國,...
【藝術中的建築專題】鄉土與現代的雙面性:台灣日治時期繪畫中的建築
日治時期台灣畫家出現以建築物為主題的畫作,或許是經由日本人傳入的西方視點而來。原本聊以點綴的建築外貌,以如實的寫生方式呈...
【專題】藝術中的建築:流轉的空間寓言
當建築在不同的意識空間流轉時,它留下怎樣的意念和寓言,都讓當下的我們興味盎然。各種透過已逝建築凝聚歷史想像的出版、視覺設...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三:李承寬
李承寬1914年生, 16歲前往德國, 1934年起跟隨德國表現主義建築師Hans Poelzig學習2年,大學畢業在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