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圖像小說鼻祖《與神的契約》:猶太租貸公寓裡的人生百態

圖像小說鼻祖《與神的契約》:猶太租貸公寓裡的人生百態

《生命縮圖: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

《與神的契約》最大的特色,或許便在於處於中立位置的「建築」才是主角,而其中上演各種生命戲碼的人物,只是時間洪流中的微小配角。也因此,作者才能以他特有的客觀冷靜敘述,描述其中一再更迭的人生百態。

既然要介紹紀實與類紀實圖像小說的作品範例,想當然耳,除了從圖像小說之父威爾.艾斯納的作品開始之外,別無他選。

雖然對若干讀者而言,艾斯納所創作的英雄漫畫系列《閃靈俠》(The Spirit,1940–1952)可能更為熟悉,但我們在此勢必要拿來細讀的,是這本書一開頭就提過的,奠定了「圖像小說」一詞的經典作品《與神的契約:以及其他租戶故事》。

《與神的契約》英文版封面。(圖片取自《生命縮圖: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書籍內頁)

故事在說什麼:猶太租貸公寓裡的人生百態

簡單來說,《與神的契約》讓我們得以一窺紐約底層生活的血淋淋真實面,這是我們在充滿光鮮亮麗場景的都會電影中較少見到的層面。

艾斯納的《與神的契約》由四則短篇故事組成,雖然情節看似各自獨立,但各篇之間卻是由明顯的共通主軸串連起來。這個主軸,實際上是一棟具體的建築物:這些故事全都發生在紐約市卓普西大道(Dropsie Avenue)55 號的這棟猶太租貸公寓裡。

這是某種微型村落,而卓普西大道就是全世界。—〈序:布朗克斯區的公寓大樓〉

在《與神的契約》的續作《生命力》(A Life Force)註記中,艾斯納進一步說明了這座猶太貧民窟的戲劇設定:

牆內上演著精彩的劇碼。沒有什麼隱私可言,沒有匿名性。你要不是參與其中,就是前排觀眾的一員。

公寓內發生的四則故事分別是〈與神的契約〉、〈街頭歌手〉、〈管理員〉以及〈自助度假村〉。各篇調性略有不同,卻都帶有艾斯納敘述中特有的、那股對殘酷現實揮之不去的無奈。出現在這些故事中的並不是可愛正面的主角,這些人都有為了生活而採取的各種可責手段,但到最後,命運的安排又比他們道高一尺。

例如,在第一篇的同名章節〈與神的契約〉中,在主人翁赫許因痛失養女而對「神的契約」死心的一刻,艾斯納實際上訴說著自己女兒在16歲芳齡即因白血症過世的傷痛經歷。透過赫許的憤怒,艾斯納一方面對於自身的猶太信仰背景表達了深沉的懷疑與抗議,另一方面又以近乎投降的悲憤吶喊,藉由赫許的結局,表達人類命運在全能上帝眼中的脆弱。

在其餘的篇章中,〈街頭歌手〉敘述著空有嗓子卻鬱鬱不得志的歌手,好不容易因遇見過氣女高音而眼見生活將有轉機,卻又栽在命運的捉弄與自己的散漫陋習中;另一方面,〈管理員〉裡的諷刺或許最為強烈,由於外在兇暴低俗的原罪,這名實際上是真正受害者的管理員,卻不得不承受眾人加諸的標籤與定罪。

而最後的〈自助度假村〉是全書中調性稍微明快的一篇,這一篇故事的故事背景將租貸公寓中的微型世界,移到以度假村為中心的另一座平行世界裡:這裡有看似平凡無奇、實際上卻正分崩離析的四口家庭;有一心在度假村中釣上有錢對象的勞工階級男女;有欲求不滿、尋找年輕處男尋歡的飢渴人妻。

〈與神的契約〉首頁圖像與〈街頭歌手〉首頁圖像。(非本書使用圖檔,圖片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3207

根據艾斯納自己的說法,這是最接近作者自傳的一則故事,在第一組度假家庭中,他更是直接使用自己家人的真名,同時也直言這些都是真實發生的事,只是透過敘述和描繪方式讓它們成為虛構。至於究竟何者為真,則留待讀者自行想像了。正是如此,雖然《與神的契約》裡的敘述乍看之下多半出於虛構,但和其他類紀實的作品相似,這些混雜著人生血淚的故事,其實與艾斯納的個人經歷有著比表面看來更緊密的聯繫。

作為猶太後裔,艾斯納本人成長於紐約布魯克林區,而成為《與神的契約》舞臺背景的租貸公寓則位於鄰近的布朗克斯區。由於這樣的生長環境使然,艾斯納尤其擅長描寫在城市興衰過程中掙扎求生存的底層人物,他並不會為這些人物編織出努力終有成果的幸福結局,也未曾替他們不完美的性格尋找藉口或試圖美化。艾斯納不帶感情的第三人稱敘述,一方面營造出一股接近冷酷的調性,但另一方面,卻又不可思議地讓人對這些半虛構的角色產生深刻的認同與同理。

值得一讀的特色:街區與人物

於是,《與神的契約》最大的特色,或許便在於處於中立位置的「建築」才是主角,而其中上演各種生命戲碼的人物,只是時間洪流中的微小配角。也因此,作者才能以他特有的客觀冷靜敘述,描述其中一再更迭的人生百態。

對(艾斯納)而言,這棟位於紐約猶太貧民窟的建築是充滿回憶之處,隨著他年紀越長,記憶越鮮明。

在《與神的契約》每篇的卷首圖版中,首先呈現的清一色皆是街區景象,之後才緩緩導出其中發生的人物故事。從猶太商人的公寓建築、街頭歌手的巷弄、管理員的地下室,到租戶們前往度假必經的車站,隨著人物流轉,再度突顯出「街區」本身才是故事敘述的主角。

因此,在這樣深入街區的觀察下,艾斯納的畫面構成,經常也強調著街區建築本身與人物心境的關聯。明顯的例子便如〈與神的契約〉開頭,彷彿將被大雨沖刷溶解的卓普西大道55號,一如主角赫許的生無可戀;更不用說在故事結尾,建築上空劃破天際的凌厲閃電,正呼應著屋內主角的最終命運。

又如在〈街頭歌手〉一開始,歌手被侷限在U 字型結構的建築之間,但開放的俯瞰視角彷彿仍帶著希望。而在最後一幕,艾斯納在左半部以常用的三格連續框架,簡要地呈現出歌手將收賞用的帽子放下,等著接收下一張可能再也不會出現的命運紙條;右半部則呈現歌手的渺小身影,在垂直密集的黑色線條與不見頂點的樓房陰影之間顯得格外無助,縱使再美妙的歌聲,彷彿也將永遠闇沒在曬衣繩交錯的層層巷弄之間。

類似的樓房陰影,同樣壓迫在人人喊打的〈管理員〉身後,彷彿即將傾壓而下的黑影建築,使得管理員原本壯碩的身軀顯得格外渺小;對比著一開頭幾乎占據整個畫面的特寫鏡頭,再度達成圖像的無言諷刺。

人物與街區的關係,於是成了艾斯納筆下一再探索的主題。尤其,在他另一部作品《卓普西大道:左鄰右舍》(Dropsie Avenue: The Neighborhood)更是如此,這部作品也被視為「《與神的契約》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在《卓普西大道》中,作者完全捨棄了「主要角色」或「主要故事線」等編寫故事的元素,而是將視點鎖定在唯一的主角「街區」上,像《史記》一般按照時間順序,將發生在這塊街區上彼此牽涉的事件娓娓道來。儘管看似沒有中心主旨,但在人事物的物換星移中,人生無常的寓意早已滿溢圖文之外。


本文節錄書籍

《生命縮圖: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

這是一本「介紹其他著作」的著作,主角是現代漫畫產物中的特殊類型:「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


郭書瑄( 21篇 )

荷蘭萊登大學藝術與社會研究中心博士,曾任科技部研究員與大學助理教授。移居柏林後斜槓多項身份,但以寫作佔據比例最多。著有《插畫考》《圖解藝術》《荷蘭小國大幸福》《紅豆湯配黑麵包》等專書,2022年由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發行《生命縮圖: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