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談博物館「人」:做人的道理、當角色衝突時

談博物館「人」:做人的道理、當角色衝突時

《繆思談片:漢寶德三談博物館》

我自始至終認為博物館是一個充滿心靈開拓意味的名稱。因此我覺得到博物館工作的人,不論是哪一方面的專業,都應該有高度的好奇心。而富於好奇心的人都有與他人分享發現樂趣的傾向。因此,每一位博物館人員都應該具有引領觀眾進入知識殿堂的興趣。

教育人員是博物館的靈魂

自然科學博物館開館的時候,我勉勵同仁們說,博物館人員都是教育人員。在我的心目中,在博物館服務的人員,不論從事哪個專業,都應該負有一些教育的責任。這種泛教育人員的理念太過理想了,我承認在過去幾年間,推行十分不順利。生命科學廳開幕以來,本館的人員增加,專業分化,到今天,距離這個理想已經甚遠。

我自始至終認為博物館是一個充滿心靈開拓意味的名稱。因此我覺得到博物館工作的人,不論是哪一方面的專業,都應該有高度的好奇心。而富於好奇心的人都有與他人分享發現樂趣的傾向。因此,每一位博物館人員都應該具有引領觀眾進入知識殿堂的興趣。為了具體地表現這個理念,開館時曾規定全館人員都著制服,以便觀眾識別,要求協助或指引。如今我知道這個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中仍然有很多是為專業而來工作的。所以認真地、現實地解決問題,還是要就教育工作而談教育人員,要把博物館的教育當一種專業來辦!

但是無可諱言的,在博物館的專業工作中,教育是奉獻性質最濃厚的一環。在歐美傳統的博物館中,教育部門的地位不高、人員不多,教育工作限於展品的解說,大多由義務工作人員擔當這種情形,即使在今天的大多數博物館,尤其是美術館中,仍然持續著。只有以教育為目的設立的科學博物館或科學中心,教育人員才居於主導的地位。

即使在這些以教育為主旨的博物館裡,教育人員的身分仍然十分模糊。他們一般的做法並不是引進一批社會教育人員,而是要求其他專業人員具有教育的熱忱與觀念。亦即在教育至上的理念中,研究人員要準備接觸群眾,展示人員尤其要以教育的效果為最高指導原則,來設計展示品,教育心理成為重要的課題,而由一些具有熱忱而非教育背景的人負責推動。

博物館第一線的人員應該是教育工作者。

很顯然,在未來的博物館的事業中,教育專業人員要負更大的責任,有更積極的參與機會。因此,在博物館的組織中,教育單位的地位與發言權應顯著提高,教育人員的身分應得到認定。甚至研究部門也應該有專職的人員負責對展示的教育效果,從事經常性的研究,並把研究結果融入展示設計之中。如果要求教育單位所負責的「邊緣性」教育工作,包括解說服務、教育活動等須進一步加強,主題性的展示規畫與設計,也應該積極參與,則教育人員的地位必須制度性的提高。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過去幾年的作業中,深深感到教育人員的重要性,及以臨時性人員勉強從事解說教育的弊端。同時也感覺到,在博物館的架構中雖然已提供了相當的發展空間,但因為無法促成專業研究與教育工作間的交融,使教育人員有升遷的困難。

博物館的象牙塔形象逐漸消失了,教育部門應該逐漸擴大,取代專業人員的功能。博物館第一線的人員應該先是教育工作者,然後才是專業者。沒有教育人員,博物館中將只有失去靈魂的物品而已。

倫理就是做人的道理

每一個為人所尊敬的行業,都要有行規,用比較鄭重的話來說,就是這一行的職業倫理。博物館這一行是不是也要有自己的行規呢?

雖然在博物館界的重要專業團體,如國際博物館協會美國博物館協會等,都訂有「專業倫理規章」,但是我覺得這是西洋文化中職業組織團隊的象徵,並不表示博物館界一定要訂定一些行為章則,才能稱得上專業。一般說起來,最需要職業倫理(也可以稱為職業道德)的行業是自由職業者。所謂「自由職業」,是指以個人的獨特知識與技能為人服務,以獲取報酬的人,通常自由職業者是指醫師、律師、會計師、建築師等,其服務的方式乃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合約成立的行業,也就是由被服務人委託而產生服務行為的行業。這些行業大多為特定的個人服務,基於信賴,接受特定個人的信託,因此他們要保持行業的信譽,必須有一種行為準則,使業者信守承諾,努力為委託人服務。

梵谷筆下的嘉舍醫生畫像(奧塞美術館藏)。

以醫師來說,如果要害病人太容易了,要病人多花些醫藥費更是易如反掌。所以自古希臘以來,醫界就規定在從事醫師這一行業時,要宣誓遵從職業倫理。醫師的服務涉及於生命,自然特別重要,其實其他專業,如律師、建築師,何嘗不是如此?他們玩點花樣,欺騙信賴他們的委託人都太容易了。在外國,對於這種需要特別注意倫理的行業,在教育上特別慎重,在學時不但注意學生的操行,而且盡量提高到研究院進行職業教育,以便學生先受過一些人文的教育,了解服務社會的道理,執業前要通過專門的考試,而且要參加協會組織,以便予以約束,若有嚴重違誤,就要吊銷行業執照。

比較起來,博物館並沒有這樣嚴格的專業條件,因此談起倫理,就有些空洞。略為具體的,就是不收藏一些不道德的物品,比如盜賣的美術品、稀有動物等等。在不具備專業條件的行業裡,並不是不需要倫理,而是不必要有專業倫理。事實上,做人做事有一定的行為準則,這就是人人所共同遵循的倫理。

一般說來,職業倫理有積極的規定,有消極的規定。我們平常所注意的多是其消極戒律式的規定。但是在博物館這種涉及於傷害極為有限的行業裡,所需要關心的是積極的服務精神的發揚。一個博物館的從業員,首先必須是熱心於公益,正直而有奉獻精神的人。其次必須在專業上有一定的知識與技能上的準備,不濫竽充數。今天的博物館人員,在定義上已經不只是傳統的研究人員(curator)了,而包含了以教育為職志的各種熱心人士,因此職業的倫理,應該更近似教師的倫理,而不限於監理、維護標本、文物工作的倫理。如果博物館人員真正需要一種行為的規範,也許是在多元價值的今日世界裡,以自己的良知,以無私無我的精神,為公眾的利益下最佳的判斷,做最好的服務吧!

佛羅倫斯百花大教堂圓頂建築大師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66)。

永恆的角色衝突

不久前澳洲一位博物館館長來訪,他知道我的本行是建築,因此問我一個很困難的問題:他的博物館正要進行一次主要的改建,我是不是贊成建築的外形要大膽地象徵博物館的性質?他的博物館是科學館,可以想像得到他心目中的「象徵」,應該是能代表「科學」的形狀,與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一般建築的邏輯大不相同了。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實在不會回答。如果我是建築設計者的身分,我會作肯定的答覆;如果我是博物館館長,我會作否定的答覆。因為這兩種角色的衝突是永恆的。建築設計者的角色非常單純;他是個創作者,是藝術家,他的最高希望是給他一個機會,發揮他的理想。博物館是文化的象徵,又可傳之後世,不會輕易被拆除,如果能有獨特的創造,就是他個人事業的巔峰,這是他一生的目標。可是他一旦建造完成,就滿意地離去!忙別的業務,追求更多的創造機會去了。

博物館館長的角色就很複雜了,他也要肩負創造的任務,但管家婆的成分遠較藝術家的成分為多。建築物本身不是他的理想,而是其中的收藏,以及大眾教育的效果。要注重收藏與教育,管理、經營的實務就十分重要。因為建築完成後,才是施展身手的時候。要考慮建築能不能達到良好的目的,當然也很希望有一座值得驕傲的博物館建築。

有一個通俗的比喻來說明兩者的關係。建築師是男性,博物館是女性。女性都喜歡風流倜儻的男性,因為他們會營造多采多姿的生活,然而常常不負結合的後果而離去,而此後果則由女性終生來負擔。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女性寧嫁老實人的原因,兩者的角色矛盾與期望的差距永遠存在,要怎麼下決定,只有當事人才做得了主。

最近美國建築雜誌《PA》上刊出一篇社論,在討論到藝術批評家肯尼斯認為博物館這種文化守門者的角色不應該繼續存在時,還是支持博物館的存在的。建築師與博物館之間誠然存在著永恆的愛與恨的衝突,但是,和男人與女人的戰爭一樣,其間的關係是缺一不可的。肯尼斯的論調,是對美術館而發的,其實並不新鮮。多年前我在念建築時,就已經討論這類問題了。尖銳的批評家們常常結合學術界對既存的社會結構提出檢討。博物館在當時被認為是文化遺體的收藏所,太缺乏生命了。文化的產品應該歸於生活。尤其是美術,應該放置在日常生活空間裡,而不是古老式樣的博物館裡。記得有一位同學建議把博物館變成一個市街,用大玻璃砌成,讓市民都可以於經過時欣賞到其中的藏品。類似的想法很多,由於沒有考慮到收藏品在人類文化上的珍貴性,這類想法很可愛,卻都是不切實際的。

建築的職業界從來沒有接受過這樣的觀念,如同男人需要女人一樣,博物館一直是建築界追逐的對象。而博物館的任務擴大了,定義放鬆了,建築表現的尺度也跟著放寬了,永恆的愛與恨的關係,將不斷地持續下去。博物館將持續地為找一位適當的建築師而頭痛,如果你一定要問我,找一個既體貼又富於表現力的人吧!可是這樣的理想丈夫,世上有多少呢?

(本文、使用表格及圖片除另有標示外,皆取自《繆思談片:漢寶德三談博物館》一書內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如欲閱讀完整段落敬請參考原書。)


推薦書籍

《繆思談片:漢寶德三談博物館》

在台灣的起步、發展及建言,透過漢寶德的前瞻視野、執行與推動,語重心長將厚重理論化為精巧易讀的談片。


漢寶德( 13篇 )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等。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此外亦致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著有《漢寶德談現代建築》《漢寶德談藝術》《美感與境界:漢寶德再談藝術》《金玉藝采:漢寶德談文物》《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保存生活:漢寶德談鄉土與藝術》《邁向繆思:漢寶德談博物館》《寫藝人間:漢寶德談書法藝術》《繆思意境:漢寶德再談博物館》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