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美的殿堂」裡的中國繪畫 ──矢代幸雄與大和文華館的收藏

「美的殿堂」裡的中國繪畫 ──矢代幸雄與大和文華館的收藏

《中國書畫.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

矢代受到種田全面的信賴與支援,因而建立起他心目中作為「美的殿堂」之理想的美術館。 矢代幸雄將這個新開設的大和文華館稱為「美的殿堂」,在收藏時最重視的也是作品的鑑賞價值,他相信這種「美」的鑑賞價值是世界上所有人共有的。
106667

文︱植松瑞希(大和文華館學藝員)
圖︱大和文華館

矢代幸雄(1890-1975)

留學英國、義大利的美術史學者。回日本後,接受近畿鐵路的委託,投入創設大和文華館,並擔任該館第一任館長。

他欣賞東方水墨微妙的階調之美,認為達文西的單色素描畫跟東方水墨畫的墨色變化一樣,具有明暗濃淡的微妙深趣。這並不是因為兩者之間有著直接的影響關係,而是因為作為偉大藝術家達文西的心靈中,蘊含了東西世界共通、以人性為基礎而產生的美感。

自然美的建築.大和文華館

1960 年秋正式開館

大和文華館位於日本奈良縣奈良市菅原(蛙股)池畔的丘陵上。來到入口處,可以看見幾株松樹以及各種林木歡迎著來訪人士。進門後沿著山坡路蜿蜒而上,本館的建築即出現在眼前。大和文華館本館是由建築家吉田五十八(1894-1974)所設計,建築呈接近左右對稱的形式,有白色灰泥牆、海參牆(即海鼠壁,是將平瓦貼在牆上,並在其空伱中填滿灰泥的牆)和格子窗,吉田設計之建築形式的構想來源,乃是日本桃山時代(十六世紀)的堅固城堡。展示室中有面低廣的窗戶,面對著菅原池以及古都奈良的自然風景,中央還有竹庭,可將外界的光線導引至展示空間中。這反映了第一任館長矢代幸雄的信念:「把美術的文化美,放在自然美的畫框中眺望時,美將以最深刻以及最生動的姿態,進入我們的心中。」(矢代幸雄,〈大和文華館の構想〉,《大和文華館五〇年史》,大和文華館,2010)。

大和文華館

1960 年 10 月 31 日,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時節舉行了開館式。開館當時的陳列布置如下:正面以竹庭為背景的兩個玻璃櫃裡放著〈三彩立女〉以及日本江戶時代的陶工尾形乾山(1663-1743)作的〈色彩夕顏文茶碗〉;包圍展示室的四面靠牆玻璃櫃中,放著日本原始時代的土偶(埴輪)、平安時代(九至十二世紀)的裝飾佛經和物語繪卷、以及各個時代的日本美人畫、俵屋宗達(十七世紀前半活動)、尾形光琳(1658-1716)等「琳派」名品,還有平假名書法、陶瓷、日本水墨畫等;同時也展出了中國宋代繪畫名品、例如傳趙令穰〈秋塘圖〉、李迪〈雪中歸牧圖〉雙幅、傳毛益〈萱草遊狗圖 · 蜀葵遊䤕圖〉以及中國陶瓷。

參加開館式的來賓除了日本國內的知名人士之外,還有大英博物館、德國科隆東洋美術館、美國納爾遜.阿金斯美術館等收藏東洋美術之著名歐美美術館關係人士,十分具有國際性。矢代幸雄在開館式的演講中提到:「大和文華館是以日本美和東洋的理想訴諸人心之『美的殿堂』。好的美術品可以打動所有人的心弦,也有魅力將人心變得更高尚。美術品是全人類的至寶。」(《大和文華》34 號,1961 年 3 月)

大和文華館展示室

大和文華館設立之構想,是在美術史家矢代幸雄與近畿日本鐵道株式會社(近鐵)社長種田虎雄(1885-1948)的交友中開始萌芽的。矢代和種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經認識了,種田對於矢代作為美術史家的見識評價很高。近鐵是近畿地方(大阪、京都、奈良、三重)的鐵道會社,種田虎雄具有將鐵道會社的部分盈利回饋地區的信念,也對近畿地方的文化事業寄予強烈的關心。戰後,他一方面擔憂日本文化的未來,一方面也可能有感於自己的健康情況不佳,因而決定將多年的信念予以實行。種田選擇了矢代幸雄作為自己信念的執行者。矢代受到種田全面的信賴與支援,因而建立起他心目中作為「美的殿堂」之理想的美術館。 矢代幸雄將這個新開設的大和文華館稱為「美的殿堂」,在收藏時最重視的也是作品的鑑賞價值,他相信這種「美」的鑑賞價值是世界上所有人共有的。下面將概觀矢代幸雄作為美術史家的生平,以及他如何形成美術具有普世性價值的信念。

開始的年代:從西方回到東方

矢代幸雄打開美學的新一頁

1890 年矢代幸雄出生於橫濱(神奈川縣)。出生於橫濱,對他的人生帶來了兩個重大影響:(1)當時橫濱是日本海外貿易的中心地之一。矢代自幼即經常目睹外國人以及向海外出發的汽船,自然而然地意識到日本以外的世界,而培養出具有國際觀的豐富視野。(2)橫濱有許多教導英文的補習班,當時的商人子弟為了經商都到這類補習班學習英文。矢代也是其中之一。他的英文能力,在其一生中都持續幫助他開拓更加低廣的道路。

矢代畢業自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然而他自幼即喜愛描繪水彩,進入大學後也持續創作,大學第二年入選了由日本政府主辦的第七回文展(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由於矢代對美術的關心為人所知,因而被推薦到東京美術學校(現在的東京藝術大學)擔任西洋美術史的講師。大學畢業之後,即在東京美術學校任職。

1916 年矢代偶然擔任了來日訪問原三溪(原富太郎,1868-1939)家的印度大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的翻譯。對喜愛西洋畫並教導西洋美術史的矢代幸雄而言,藉由這個機會認識了原三溪,是個很重要的機緣。原三溪是橫濱的生絲大商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最大的東洋美術收藏家與贊助者之一。根據矢代的回顧,當時原三溪所擁有的大庭園「三溪園」中,曾經有許多年輕畫家、文化人、學者等來訪,三溪也熱情地讓他們欣賞他的收藏品,青年們每天在作品前討論藝術直到深夜,年輕的矢代也加入了這群人之中。日後矢代曾說:「當時在我內心中,種下了東洋美術的種子。」另外,矢代對於三溪透過美術品來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貢獻,也給予很高的評價。當時有許多歐美學者與收藏家,例如美國的佛利爾(Charles Freer, 1854-1919)、華爾納(Langdon Warner, 1881-1955)、瑞典的喜龍仁(Osvald Siren, 1879-1966)等人,都曾經到日本訪問三溪園。三溪熱情地歡迎從國外來的客人,並讓他們觀賞許多作品。他們對於東洋美術的理解,也透過這些經驗而變得更加深刻。矢代相信日本美和東洋理想可以打動世人的心靈,原三溪的這些活動,也在建立大和文華館時被繼承下來。

1921 年,時年三十歲的矢代獲得到歐洲留學的機會。他先來到英國倫敦,但他不太習慣倫敦陽光不足的氣候,而決定轉往義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在佛羅倫斯,矢代師事於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繪畫的大學者伯納德.貝倫森(Bernard Berenson, 1865-1959)。矢代專門研究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其研究成果展現於他的英文巨著─ Sandro Botticelli(London: The Medici Society, 1925)當中。另外,矢代從小古董商店中發現波提切利畫的〈三位一體聖抹大拉的馬利亞和聖施洗約翰,天使拉斐爾和托比亞斯(The Trinity with Saint Mar y Magdalen and Saint John the Baptist, the Archangel Raphael and Tobias)〉(英國考陶爾德畫廊藏〔The Courtauld Gallery〕),也提高了他作為西洋美術史學者的聲望。

1921 年到 1925 年的歐洲留學經驗,將矢代轉變為世界知名的西洋美術史學者。有趣的是他欣賞西方名畫的觀點,有時和欣賞東方繪畫的觀點相同。例如,矢代對於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的素描評價很高。他看達文西的作品―〈聖母子與聖安䑍、施洗者聖約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 and Saint John the Baptist)〉(倫敦英國國家畫廊藏)時,提到其用炭精筆描繪的陰影表現,非常地微妙且具有深刻品味。他認為素描是獨立的藝術品,並欣賞其單一色彩的階調(gradation)所呈現的濃淡幽深之美。

比起該作品所具有的複雜構圖以及高雅的人物表情,和具有豐富量感的身體表現,矢代更加重視單一色彩之階調變化的觀點,這點特別令人感到意外;類似的欣賞態度也在他觀賞李迪〈雪中歸牧圖〉時出現。矢代在隨著原三溪訪問當時收藏這幅畫的益田孝(鈍翁,1848-1938)家時,第一次見到這件作品,矢代看到作品後非常感動,並提到:「從水面到天空,沒有描寫任何事物,僅塗上的淡墨,如夢般地幽微,雖然不引人注目,然而其茫茫漠漠,以無所捕捉的柔軟觸覺,籠罩了整個畫面。」(《大和文華》2 號,1951 年 5 月)。在〈雪中歸牧圖〉中,最讓矢代入迷的不是對水牛身上的毛之精緻描寫,也不是牧童因寒冷而凍得縮起來的生動姿態,他欣賞的是整個畫面中水墨微妙的階調之美。矢代到歐洲留學時期,曾經有美術史學者認為中國繪畫影響了錫耶納(Siena)派等義大利繪畫的可能性;矢代雖然並不同意他們的觀點,但是他認為達文西的單色素描畫,跟水墨畫的墨色變化一樣,具有明暗濃淡的微妙深趣。他解釋這並不是因為兩者之間有著直接的影響關係,而是因為作為偉大藝術家達文西的心靈中,應該蘊含了東西世界共通,以人性為基礎而產生的美感。

回國之後,由於矢代有過在歐洲參訪最先端的美術史研究設施的經驗,因而被任命為「美術研究所」(現在的東京文化財研究所)設立計畫的負責人。他從 1936 年起到 1942 年間擔任第一任所長。他的活躍場所從歐洲移回日本,而矢代的關心也逐漸回歸到東洋美術之上;但是他並沒有忘記和西方比較的觀察角度,並繼續探討東洋美術在世界上的地位。由於矢代是當時最了解歐洲情況,又在歐美有著低廣人脈的日本學者,因此他有很多機會到國外演講東洋美術史。例如,1931 年在德國柏林舉辦「現代日本繪畫展」時,他負責挑選作品,並於圖錄序文中撰寫日本美術史,1932 年到 1933 年他也被美國哈佛大學聘請,於半年間教授有關日本繪卷的課程;1935 年到 1936 年,他在英國各地大學講授日本美術史,當時倫敦正好舉辦以北京故宮收藏品為主的中國美術大展,因此矢代又在倫敦演講中國美術史。「美術是全人類的現象。其本質具有普世性。」(《日本美術の特質》,岩波書店,1943)矢代幸雄的這個信念應該是通過上述這些經驗,直接感受到外國聽䱾的反應而逐漸加強的。

收集中國繪畫名品,囊括入藏

貴族遞傳.來歷不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6 年起,矢代幸雄在近鐵種田虎雄的幫助下,為了成立大和文華館而努力收集東洋美術品。當時因為戰後財界重組加上經濟混亂,有許多美術品流入市場。戰前最大的私人收藏家─原三溪與益田鈍翁的收藏品也不例外。大和文華館於 1947 年購入了益田鈍翁舊藏的李迪〈雪中歸牧圖〉,1948 年與 1959 年又購入了原三溪舊藏的傳趙令穰〈秋塘圖〉以及傳毛益〈萱草遊狗圖〉、〈蜀葵遊䤕圖〉。上述作品是在近代之前的日本,就世世代代被珍重的名品,例如,〈雪中歸牧圖〉原來應該是室町幕府第九代將軍足利義尚(1465-1489)的收藏,義尚將其賜予親信之臣下後藤祐乘(1440-1512)。到了江戶時代,成為大名(諸侯)井伊家的收藏,在很多江戶幕府御用畫師狩野家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本圖的䇭本。明治維新後,許多大名的收藏流入市場,益田鈍翁因而購得此件名品。這些由日本人世代相傳而受到喜愛的著名宋畫,對於在原三溪家打開東方美術眼界的矢代而言,是他本身的出發點,後來也成為大和文華館中國繪畫收藏的核心。另外,明人〈文姬歸漢圖卷〉中有江戶時代後期畫家谷文晁(1763-1841)的收藏印,明末李宗謨〈陶淵明事蹟圖卷〉中也有谷文晁的鑑定書,這些都可以說是在近代之前就已經為日本人所重視的作品。

明〈文姬歸漢圖卷〉局部

二十世紀初清朝滅亡,在此動亂時代從中國大陸流出了大量的文物。羅振玉、內藤湖南、長尾雨山(1864-1942)等學者,在當時日本鑑賞界收藏中國書畫時以顧問的身分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和文華館也收藏了近代之後才來到日本的中國繪畫。例如方士庶(1692-1751)的〈山水圖冊〉帙上有內藤湖南的題署、最終頁有羅振玉與長尾雨山的題跋,可以了解這些作品曾為他們所鑑賞。此時大和文華館又購入了有 1760 年題贊的〈䦿相師像〉,這原本是北京紫禁城紫光閣的功臣像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收集的大和文華館中國繪畫反映了矢代幸雄個人的品味,以及二十世紀後期在日本的中國美術市場的情況。由於其來歷如此多元,表示雖然歷代日本人各有不同品味,但自古以來即重視中國美術,並持續地關注與接納,每件收藏品都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結果。將這些收藏品的價值作為「美」向世界以及後世傳播,可以說是「美的殿堂」大和文華館
的使命之一。


關於作者

植松瑞希

● 1982 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研究科(美術史專政)肄業。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明清繪畫史。
● 2011 年 4 月進入大和文華館工作,負責中國繪畫的保存與研究工作。


本文節錄書籍

《中國書畫.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

歷經百年動盪的文化至寶,如何重回美術殿堂的永恆居所?
日本關西家族的鑑藏記錄!


Artco Books 典藏藝術出版( 14篇 )

出版藝術專業論叢,從策展、建築、藝術史、藝術投資市場、藝評書寫到文創產業等,帶給讀者豐富的藝術觀點!

網路書店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