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時候在我家院子裡玩耍,跟柵欄說話,唱著歌,引得野草也跟著唱了起來……
—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 1912-1967,民謠歌手)
藝評家貝倫森(Bernard Berenson)回應「人類發展學說之父」──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說法,創造出以下理論:他認為創造力是「伴隨著孩童時代的自然天賦以及靈性空間」一起產生的。貝倫森曾經描述自己如何回溯那過去的七十年,憶及那些最快樂的時光,他總記得有些時候他是「完完全全地沉浸在完美的和諧」中的:
在我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我很喜歡待在戶外,那種迷人的感覺征服了我……銀色的朦朧在菩提樹上空微微地閃爍和顫抖,空氣裡充滿了香味,氣溫就好像愛撫帶來的感覺一樣教人舒服。我記得……我爬上了樹樁,然後突然就沉溺在「它」之中了。我並不知道它應該叫哪個名字,我不需要任何語言,它和我就是一體的。當然大多數孩子都像我那樣。多年來我一直保有那樣敏銳的感受力。
摩爾和貝倫森的觀點不謀而合。
作為遊戲和學習環境的設計專家,摩爾曾經寫道,自然環境對於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來說至關重要,因為自然環境會刺激所有感官,將休閒玩耍和正當的學習結合起來。摩爾認為,在自然中使用多種感官的經歷,有助於建立「使智力持續發展所必需的認知體系」,並且透過提供孩子們自由的空間和素材來激發想像力,那些空間和素材用以完成他稱為孩子的「建築物和手工製品」。
「自然環境和素材激發出孩子們無窮的想像力,並且作為發明能力和創造力的媒介發揮著作用,這是幾乎任何一群在自然環境中玩耍的孩子們身上都可以觀察到的事實。」
摩爾說道。

該領域早期的理論工作是由劍橋建築師賽門.尼克爾森(Simon Nicholson)完成的,他是二十世紀英國最傑出的兩位藝術家班.尼克爾森(Ben Nicholson)和荷普沃絲(Barbara Hepworth)的兒子。一九九○年,倫敦的《衛報》在為賽門寫的一則訃聞中,描述了他的主張,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內在的創造力,但是現代社會一方面抑制了這種創造本能,一方面又將藝術家捧為具有天賦的菁英,「那些有天賦的人能擁有所有的快樂」。
賽門的「活動零件」(loose-parts)理論被許多景觀建築師和兒童遊戲專家所採納。賽門這樣概括他的理論:「在任何環境中,發明和創造力的高低,以及探索發現的可能性,都與該環境中變數的數量和種類成正比。」
所謂「活動零件」玩具,依照賽門的定義,就是開放式的玩具;孩子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玩,可以發揮想像和創造力將它與其他的活動零件相結合。構成一個自然遊樂區域的典型活動零件包括水、樹、灌木、花和草;池塘和池塘中的生物,以及其他有生命的東西;沙子(如果沙子能跟水和起來就更好了);能坐的地方,無論坐在裡面、上面或下面;能提供隱祕空間和景觀的建築物。超越上述自然遊樂區域,去到森林、田野和小溪,那麼那些「零件」會變得更加自由,也更能激發想像力。
也許有人會申辯說,具有近乎無限編碼可能性的電腦,是史上包含最多活動零件的盒子。但是由○和一兩個數字組成二位元編碼的電腦,自有其局限,而能刺激所有感官的大自然,依然是活動零件最豐富的來源。有研究比較了在相對較綠、較自然的場所玩耍,與在柏油路遊戲的孩子的不同,從而為活動零件理論提供了佐證。這份瑞典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柏油路玩樂的孩子,遊戲裡有較多的中斷情形,他們往往將遊戲分成短小的片段。但是在更天然的遊戲空間,孩子則會編造出完整的長篇冒險故事,讓他們可以天天演下去,既在自然中創造故事情節,同時又從自然搜集故事素材。

同樣地,在瑞典、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美國,一項關於兒童在既有綠地又有人造遊樂場所的學校就讀的研究顯示,孩子在綠地玩耍時能激發出更多具有創造力的遊戲。其中一項研究指出,一個自然化的校園能孕育出更多的幻想,特別是那些能使男孩和女孩平等地一起玩耍的扮演遊戲(make-believe play);另外一項研究報告說,孩子在那樣的地方玩,會表現出更旺盛的求知欲。研究者為創造性遊戲所下的定義很廣:和手腳會動的玩偶一塊兒玩;在想像中的戰場和星球上,或仙女和皇后生活的神話仙境裡玩角色扮演;詳盡規劃跳繩的玩法;用天馬行空的材料建造大廈或物件,以及探索環境。
在丹麥有項更新的研究,比較兩群兒童的表現,一群在傳統的幼稚園學習,另一群則來自「自然幼稚園」,後者的孩子整個學年、整天都待在戶外。結果顯示,在自然幼稚園的孩子,表現較靈活,較能善用肢體,且更具意義的是,他們喜歡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遊戲。
研究者還觀察到,當孩子在一個被遊樂器具、而不是自然元素占據的環境中玩耍時,他們會根據體力競技建立社交關係;當一片開闊的草地種上灌木以後(研究者稱為「植物空間」),所進行遊戲的成效也變得非常不同。孩子會玩更多的幻想遊戲,而且相對於之前依靠體力來建構的社會地位,變得更依賴於語言技巧、創造力和發明能力。換句話說,越有創造力的孩子,越能在自然的遊戲環境中當領導。
另外,回頭審視早期的研究時,伊利諾大學人類環境研究實驗室的泰勒(Andrea Taylor)和郭(Frances Kuo)提出警告,有些孩子在玩耍時會自覺地選擇場所。如果有機會選擇,而孩子們又打算參與有創造性的遊戲時,他們就會選擇到綠地玩耍。泰勒和郭的研究顯示,孩子們在較自然的環境中更能專注。而丹麥的研究取樣只有四十五名兒童,且是相對極端的環境設定。因此,這些研究並不能證明在自然環境中玩耍和創造力之間的直接相關。然而,創造力較強的兒童偏好在自然場所玩耍這樣的可能性,卻產生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如果那些孩子不再能選擇在綠色空間裡玩耍而因此更富創造力時,那會怎麼樣呢?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失去山林的孩子【修復身心靈、擺脫網路成癮4.0版】:震撼全美教育界,搶救科技冷漠小孩,治癒「大自然缺失症」的最佳處方》野人出版
推薦閱讀

作者: 理查.洛夫
譯者: 郝冰、王西敏
出版社:野人
──震撼全美教育界的必讀書目──
搶救科技冷漠的滑世代未來
ADHD、過胖、憂鬱、躁鬱孩子最需要的自然療法
你的孩子是否寧可在家上網,也不肯到戶外走走?
即使到了戶外,還是戴著耳機聽音樂?
你的孩子缺乏創造力、想像力?不懂得與人分享嗎?
你的孩子過胖、注意力不集中或有憂鬱、躁鬱傾向嗎?
他們可能只是患了「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
讓孩子同溪流和小魚玩耍,學會傾聽和專注;
讓孩子在白雲微風下奔跑,擺脫不健康的肥胖因子;
讓雨水陽光洗淨並晒乾他陰鬱幽暗的心……
翻開本書,你將知道如何善用純天然的綠色治癒力,
使孩子自己在大自然中去看、去聽、去聞、去感受、去嘗試,
幫助孩子與大自然重修舊好。
作者長期關注兒童與自然議題,點出兒童與自然間令人震驚的隔斷。
他以親身採訪的眾多案例,結合包括環境心理學、自然史學、
人類生態學、神經生物學等各領域學者的論點與多年研究證據,
點出人與自然環境的隔絕,如何使得現今在電子產品環繞中成長的下一代,
大量出現過胖、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抑鬱症狀等令人擔憂的發展。
這是第一本總結眾多領域針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研究成果的書籍,
作者不僅敲響了一記警鐘,更從家長、教育者、政府、都市計畫等各個面向,
提出治癒這種人與自然斷裂現況的實用方法。
作者以優美動人的筆觸,鏗鏘有力的語調,
引領讀者擁抱自然美夢,並深刻思考下一代與大自然的未來。
延伸閱讀
【專欄│芬紛聊天】培養帶著走的能力,豐富多元的芬蘭小學選修課
【小典藏|新鮮事】在兒童博物館,小朋友怎麼玩都可以,就是要用力玩 :美國兒童博物館協會最新摘要,強調兒童博物館「遊戲」的重要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