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安妮新聞 The Anne Times】06.貓奴藝術家們

【專題│安妮新聞 The Anne Times】06.貓奴藝術家們

或許,這些孤僻、傲嬌,卻又靈巧、神祕的毛茸茸生物,正呼應著藝術家不羈的自由精神,而有貓咪在身旁,讓藝術家能專心創作、心靈也有所慰藉,甚至⸺還能成為他們的繆思。以下介紹幾位貓奴藝術家、他們的愛貓,與他們以愛貓為主角創作的、洋溢著寵溺之情的作品。

古今中外,貓一直是藝術作品中反覆出現的重要主題,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因諧音「耄」而有吉祥長壽的寓意,在中古歐洲紋章中象徵獨立、自由與勇氣,在古埃及雕刻中則貴為神祇的化身……「貓奴」藝術家更是不勝枚舉:舉凡畢卡索、達利、芙烈達・卡羅、莫內、杜象、馬蒂斯、克林姆、歌川國芳、歐姬芙、艾未未……

各個都對貓情有獨鍾,就連全能天才達文西也拜倒在肉球下,甚至曾在筆記中讚嘆:「最小的貓科動物乃是大自然的傑作!」或許,這些孤僻、傲嬌,卻又靈巧、神祕的毛茸茸生物,正呼應著藝術家不羈的自由精神,而有貓咪在身旁,讓藝術家能專心創作、心靈也有所慰藉,甚至⸺還能成為他們的繆思。以下介紹幾位貓奴藝術家、他們的愛貓,與他們以愛貓為主角創作的、洋溢著寵溺之情的作品。

01 巴爾杜斯與米索:貓王的初戀

《米索》 Mitsou 1919年

Balthus. Courtesy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這位波蘭裔法國畫家,是西洋美術史中最著名的貓奴之一。巴爾杜斯(Balthus)以描繪青春期少女聞名,他最標誌性的作品中,也時常出現貓咪的身影。幾年前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一檔展覽,便直接以「巴爾杜斯:貓與女孩」為名,展場掛出多幅他在中壯年時期繪製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充滿爭議,也顯現出他對青春期少女與貓的迷戀(在一幅自畫像中,他甚至自稱「貓王」)⸺但卻沒能解釋原因。然而,一個大獲好評的展間裡,提供了可能的答案:那裡擺著 40 幅從未展出過的鋼筆畫,出自巴爾杜斯的首本插圖集,策展人親自找到遺失已久的原作手稿,創作於 1919 年、巴爾杜斯 11 歲時,主角是他的愛貓。

10 歲那年,巴爾杜斯收養了流浪貓米索(Mitsou),不久後米索卻失蹤了,心痛不已的巴爾杜斯於是以繪畫紀念愛貓。他將這些畫送母親的對象: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里爾克十分驚豔,他將這些畫集結成冊出版,更親自寫了序言。在這 40 幅畫中,我們看到少年與貓在公園相遇,看到米索慢慢融入巴爾杜斯的生活,如家人般和他一起讀書、玩鬧、睡覺、過聖誕節,或帶著「禮物」死老鼠到他床邊;也看到後來巴爾杜斯如何發了瘋似地四處尋找走失的米索,卻怎麼也見不著他的蹤跡,而在最後一幅圖中獨自痛哭。有評論家說,米索就好比巴爾杜斯的初戀情人,卻猝不及防地離開了他⸺那是巴爾杜斯作為畫家的起點,也似乎成了他整個創作生涯中揮之不去的情結。

02 沈周與烏圓:失貓知貓福

《沈周 寫生冊 第十五開 貓 》 1494年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無獨有偶,早在 15 世紀,中國明朝四大家之一的沈周就以走失的愛貓為畫作主角了。現藏於台北故宮的《寫生冊》,為沈周 68 歲時所創作、記錄日常生活點滴的雜畫冊,裡頭這幅圓滾滾的貓咪,就是沈周家的「烏圓」(其實烏圓是古時對貓咪的暱稱,但沈周確實也這樣稱呼自家的貓),上頭的詩則是後來清乾隆帝所題。

中國自古便有不少貓咪畫作,尤其宋朝也開始出現描繪「宮苑寵貓」的例子,而沈周所處的明朝,更是貓奴輩出的朝代⸺愛畫又愛貓的明宣宗畫了好幾幅宮中的貓,超級貓奴明世宗(嘉靖)更特別設立「貓兒房」,派專人照料宮裡的毛小孩。沈周家的烏圓不像宮貓那般養尊處優,而是抓鼠戰士,沈周曾寫〈失貓行〉描述牠橫行屋內的英姿:「憶昔烏圓狀雖小,爪牙稜稜威比屋……」但後來貓不見了,鼠輩猖獗,沈周才意識到「有貓無鼠初不知,失貓招鼠知貓福。」自嘆失去了才知道貓的好。

然而,在這幅畫中,並不見烏圓張牙舞爪捕鼠的姿態,而是撒嬌般縮成一球、收著手手、抬頭向上看的萌樣。據《故宮文物月刊》上的分析,中國繪畫以往偏好寫實呈現貓的毛色與動作,而這種蜷曲成一團的模樣實為少見,以畫作視角而言,或許畫家是站著看向窩在腳邊的小貓,而這種觀看角度「恰能呈現沈周對家中寵物的親暱情感,以及他那獨到又具創意的造型能力。」

03 蘇珊・瓦拉東與哈米努:最佳模特兒

《拉米努坐在一件衣服上》 Raminou Assis Sur Une Draperie 1920年

wikiart

出身貧寒的蘇珊・瓦拉東(Suzanne Valadon),從 11 歲便開始工作,做過製帽學徒、菜販、餐廳服務生、馬戲團團員,然後,她當上了繪畫模特兒,出現在不少大師的名作中。與此同時,她靠著觀摩藝術家自學繪畫技巧,最後以獨樹一幟的風格、大膽無畏的視角,與強而有力的筆觸,成為首位進入法國國家美術協會(Société Nationale des Beaux-Arts)的女性畫家。瓦拉東以描繪女性身體與姿態著稱,但她也很愛畫貓,尤其她的愛貓拉米努(Raminou)。

和瓦拉東一樣,拉米努是個傑出的模特兒,甚至青出於藍:瓦拉東替他畫畫時,他懂得乖乖站著不動⸺這意味著瓦拉東真的是以「肖像畫」的方式邊觀察、邊作畫。於是,這幅拉米努站在衣服上的畫,和瓦拉東創作的許多人物肖像畫一樣,有著她標誌性的黑色線條輪廓、黃褐色調,與強烈分明的構圖。 或許是困苦的前半生使然,瓦拉東的性格自由灑脫⸺據說,她曾在工作室養羊,讓羊吃掉她畫得不好的作品,但是愛貓拉米努待遇則截然不同,是當成孩子般「教養她做一名好天主教徒」,所以每週五都餵貓吃魚子醬而不是肉。

04 藤田嗣治與咪克(們):異鄉人與巴黎街貓

《畫室裡的自畫像》 Self-Portrait in the Studio 1926年
《睡貓》 Chat endormi 1926年

© Foujita Foundation / ADAGP Paris 2020
© Christie’s 2021

20 世紀初,一位甫從藝術大學畢業的日本青年遠赴巴黎,和一票同為異鄉人的藝術家聚在塞納河左岸創作交流,西班牙的畢卡索、波蘭的奇斯林等,日後人們稱他們為「巴黎畫派」。作為巴黎畫派唯一的亞洲人,藤田嗣治將東方筆墨和西洋油彩併用,也將東西方元素共冶一爐,更突出的是他標誌性的乳白色表面,頗為當時西方市場歡迎。然而,他在巴黎碰上的,不僅是各國好手,還有他繪畫與人生中的主角。

初到巴黎時,藤田還沒能打入藝術圈,沒沒無聞、窮困潦倒的他,在某日回家的路上,覺得自己被人跟蹤,轉頭一看,竟是隻流浪貓。藤田後來收養了這隻賴在他家門口不走的貓,並以虎斑貓的日文暱稱咪克(ミケ)為他命名。自此,貓開始佔據他的畫布。他畫貓睡覺、發呆、闖禍的樣子,畫人物時也會有貓,尤其好幾幅自畫像中,咪克都在他身旁⸺或跳到他背上撒野。1917 年,他首場個展的作品便是以貓為主題的畫作,結果銷售一空,據說好友畢卡索還把雙手拿得走的畫全買了;他1930 年出版收錄 20 幅版畫的《貓之書》,限量 500 本,也成了近年的搶手藝術品。

咪克讓藤田愛上貓,曾一度同時養了十幾隻貓,一生中也畫了上千幅貓,到晚年歸化為法國籍,作品中也一直都有貓的身影。看來,他背井離鄉走上的,不僅是藝術生涯的康莊大道,也是一條無法回頭的貓奴之路。

原文刊載於《安妮新聞 The Anne Times》Vol.9

文|Sue
安妮新聞互動網站 https://reurl.cc/379Y8X

推薦閱讀:

當藝術家變成貓:藝術史上最強藝術貓的生活與時代
作者:妮雅.古德(Nia Gould)|譯者:王文娟|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我不是貓,我是傳奇!
霸氣登場!藝術史上最偉大的22位藝術家「貓」來了!
從文森.貓谷到貓爪.克利,最萌「貓貓」化身藝術大師,喵力全開!

認識藝術界最具影響力、毛絨絨的貓咪們。不論是當代藝術大師草間喵生、法國的野獸派大師亨利.貓諦斯,還是墨西哥的芙烈達.貓蘿……本書鉅細靡遺介紹「牠」們不可思議的貓生,展現藝術作品背後最扣人心弦的生命(每隻貓貓都有九條命),以及「牠」們獨特著名的風格,讓你一睹這些大師貓的迷人丰采。本書以貓咪的幻想視角重構藝術史,將用呼嚕呼嚕的藝術力,挑起所有人的藝術神經。

貓掌警告:不只愛貓人要看,藝術愛好者更要看~喵!

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10篇 )

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透過課程研發、教師增能、美感認知推廣,結合教育部、各大專院校、文化場館、縣市政府、專業各界等單位資源,與中小學各級學校師生合作,跨域整合多元學科,期望培養具有美感智能、設計思維的新一代。

美感智能閱讀計畫《安妮新聞 The Anne Times》,名稱源自於「美感報紙參與教育」,Anne 是「A New Newspaper in Education」的縮寫,也是《清秀佳人》和《安妮日記》中的安妮。她們對世界和生命所懷抱的好奇及熱誠,正是這份報紙對未來世代的期待:愛、美、勇氣、好奇心、探索力與創造力。

官網 https://aade.project.edu.tw/
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aade.org
安妮新聞互動網站 https://aade.project.edu.tw/annetimes/